浅谈学前艺术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机制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龄期的儿童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在儿童眼前充分显示鲜明的审美对象。因此,结合教材,创设具有鲜明形象性与感染力的情境,借助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到“情”,享受到“美”,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境象濡染机制
  境象,即景象、情境之义。濡染,浸润、熏陶、感染之义。艺术活动蕴含着美、展现着美,美能带来快乐,让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美的内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形式是具体的,对于幼儿而言,只有鲜活具体的“境象濡染”才能使其心灵受到一种震动,感受一种力量,从而促发创作动力,唤起表现欲望。境象濡染机制的核心要素就是将“抽象”化“具体”,将内容物象化,符合幼儿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试举两例:
  例一:小班美术活动“好玩的泡泡”。教师创设了生动的吹泡泡的情景,组织幼儿先玩吹泡泡的游戏,再创作。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单纯地学习绘画是很枯燥的,游戏能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一边玩一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从而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地吹泡泡,观察泡泡,有的孩子说“泡泡是圆圆的”,有的说“这个泡泡大”“那个泡泡小”,还有的说“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一阵微风吹过,他们又发现了泡泡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在游戏情境中,儿童对泡泡的形状、颜色印象更加深刻,充满了创作欲望。在绘画过程中,他们非常投入,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让大家很惊讶,孩子们不仅画出圆圆的、大大小小的、五颜六色的泡泡,而且还注意到画面的布局,让高高低低的泡泡在画纸上起舞。在教师创设的相对自由、轻松的活动情境中,孩子们在动中体验,玩中发展。
  例二:大班艺术活动“花布秀”。活动中事先收集各种裙子、旗袍、马甲、短裤、围兜、肚兜、头巾、帽子等用花布制成的服饰,创设了美丽的花布服饰展。活动中教师用简单折叠的方法做成幼儿喜爱的孔雀开屏、小鱼、帽子等多种造型呈现在桌上备用,并让幼儿运用花布自制服饰。在艺术情境教育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引领幼儿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自主表现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两次操作,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大小不一的花布,用花布大胆创意,自主打扮自己。第一次,在自主尝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摸索创意打扮的方法;第二次,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同伴,运用多种创意打扮的方法,合作相互打扮,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生活拟真机制
  知识的源头无疑是生活本身。“生活拟真机制”就是将缤纷多彩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科学生活等,通過直接感受、拟真模仿、角色体验等路径将知识与生活链接起来,在符号与自然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生活展现情景,是通过把儿童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述,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引起儿童观察的兴趣,领悟观察的要点。”
  在实施学前艺术情境教育时,一日生活环境、教学活动中设置的艺术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大班艺术活动“美丽的风筝”。首先教师带领幼儿去参观风筝博物馆、欣赏各种风筝,同时节假日还要求家长带着幼儿去广场放风筝,这样幼儿对风筝有个直观的视觉感受,激发了幼儿对风筝的兴趣,能够根据风筝多样的外形,学会用对称的方法创造性地装饰风筝,整个活动幼儿都充满了热情。从材料的收集和选择,到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失败到成功,幼儿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从失败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又如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结合课题《民间艺术情境课程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从民间工艺品青花瓷入手,引导幼儿从青花瓷的图案排列上进行探索。因为大班幼儿对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项链、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从以上两例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汲取了生活中的美,对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孩子从小在充满艺术气息、氛围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能促使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艺术情境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经验艺术化,艺术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同时我们的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传统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资源再开发、再创新,并渗入儿童一日生活,孩子对民间美术、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传统的东西在新一代中得以传承、发扬。
  虞永平教授说:“要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生活中感受艺术,在生活中弘扬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对生活的关注,就没有对艺术的关注,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民间艺术,也无法真正把握和创造艺术。”
  三、发散延展机制
  人们都非常熟悉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段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发散延展机制,换言之就是开拓想象空间,促进多向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想得开、想得多、想得远、想得奇,这是为创造能力奠基的最为宝贵的思维品质。
  想象力属于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认识过程,是将头脑中已有客观事物形象重新组合成某种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儿童是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想象内容浅显、想象空间狭窄、想象维度有限,而艺术却可以通过形象让儿童轻松抵达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提升想象发展的空间。
  教师在创设艺术活动情境时一方面要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的机会,促进儿童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侧向思维、求异思维的发散,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教师设计的活动过程要注重新旧知识链接,让儿童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并且有利于儿童凭借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主动探究、发散思考、大胆想象,强化创造意识。
  儿童艺术活动中的绘画、手工、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活动,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给孩子提供自由想象的天地。以美术多样性为例,创意材料有树叶、厚纸、废物、铅笔屑等,乡土特色手工有印染、风筝、木偶、剪纸等,绘画类别有命题画、想象画、线描画、中国画、点彩画、故事画、诗歌画的创作等等,这些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手段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发展了幼儿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音乐活动中为歌曲创编新歌词或改编歌词,根据音乐编舞蹈动作以及自编歌曲,为歌曲配简单的节奏或为打击乐创编节奏型等。只要幼儿用心去感受,他们总会在旋律中发现自然界的音响,进而走进童话世界,这既是艺术家们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结果,同时也是孩子们发挥和发展想象的过程。
其他文献
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的应用,如果虚拟技术广泛应用于数字博物馆领域中,将对博物馆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班的孩子对撕纸情有独钟,随手的一撕、随意的一摆,就在孩子的眼中衍生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撕纸画安全、有趣、简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但现阶段的撕纸画教学却相对比较匮乏,忽视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和情趣,缺乏对幼儿自主的探索与表现的引导和内在体验的关注。笔者从对内容的选择、展开的形式及对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幼儿动手玩一玩、撕一撕的过程中,让幼儿发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经验的过程。它体现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幼
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效率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观念、措施、内容诸方面系统设计,形成常效机制,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引导学生认清就业
作为东西方的代表作家,方方和米兰·昆德拉对死亡都有着深切的关怀和独特的表达。两位作家关于死亡主题的小说创作中有相似之处,相似的历史创作倾向、相似的拒绝媚俗、相似的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幼教工作者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在不断变化。教师从单一地关注幼儿的技能学习转向全面关注幼儿多元发展,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美术活动在幼儿阶段的意义和价值,美术教育的组织形式也从以集体教学为主逐步转向以区域游戏为主。很多园所在班级创设了美术区,希望给幼儿更多自主创作的空间。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美术区的功能,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