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慧心操作,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即展开文本细读。
下面是我教学《水》(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下26课)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沉醉朗读,把握文本的脉搏
师:用痛快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
生:水——啊!(饱含痛快之情)
师:找出文中水给人们带来痛快的句子,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读出久旱逢甘霖,酣畅淋漓的语气,表现“天浴”的痛快)
生: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语调欢快,读出快乐的场面)
生: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美美地读,营造幸福感)
生: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语调舒缓,重读“啊啊”,表现“勺浴”的舒服)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地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语调轻柔,轻读“滑过”,感受水的滋润)
生: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大嘴巴得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语气轻快,读出“爽”的感受)
师:再用无奈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
生:水——哟!(饱含无奈之情)
师:找出文中人们对缺水无奈的句子,并用类似的情感读出来。
生: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语气略显沉重,感受水的来之不易)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铿锵有力地读,突出水的珍贵)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读出浓重的疑惑之情)
生:更多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语调沉重,读出缺水的痛苦)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重读“晒干”,表现“四兄弟”的无限痛苦)
师:通过对课文多角度的朗读,你是否领悟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期盼水、渴望水的情感。
生:在我的生活词典中,我只能查阅到“青山绿水、水波浩渺、源源不断、用之不竭”这些词语,而在作者那儿是一种奢望。
生:读着读着,我想起了《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怎么也想不到作者的村子里如此缺水。
生: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缺水,我们住在不缺水的地方,应该节约用水。
生:读了这些语句,我不由想起南唐后主李煜对水的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在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者的理解、感悟与态度。确实,通过对《水》的多角度朗读,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既多向又深刻。
二、揣摩词句,感悟语言的张力
师:同学们的这些领悟可谓有情有意,甚至深刻,那么文中的词句是否承载了这些意义呢?请你就重点词句加以揣摩。
生:“十分里以外”、“一处很小的泉眼”、“排上一个小时”、“一担水”细致地描写了村里人要吃水,来回要奔波二十公里,这一担水里,融着等待,掺着汗水,和着艰辛。
生:人之多、路途之远、泉眼之小、时间之长、数量之少,这让我震惊。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在作者的家乡,水比酒还要珍贵,在我看来,太不可思议。
生:“期盼”、“很长一段时间”,看出作者的村子里太缺水了。
生:我们城里孩子,都嫌雨水脏,而这里的孩子却张大嘴巴喝,衬托出了这里的孩子对水的渴望太强烈了。
生:“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让我体会到作者孩提时多么渴望水啊。
生:“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我仿佛看到了那里的孩子们“天浴”时“痛痛快快”的情景。
生:“滑过”字文中重复出现三次,作者不怕重复之疑,我想是强调了一种特别的情感。
生: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珍贵的“一勺水”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
生:因为缺水,所以要节约用水,用“一勺水”,就给四兄弟洗了一回澡。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珍惜水。因为文中说,母亲“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而不是一桶水。按照我们的习惯,洗澡总是会需要很多水的。
生:从“缓缓”这个词语中我也能感受到母亲珍惜这一勺水,因为如果快速倒的话,很有可能水会被浪费掉。
生:我从“一边……一边……”中体会到母亲很关心我们,尽管水很少,但母亲想让这一勺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凉意。
生: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这些词中,我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珍惜水,一点都不愿意浪费,哪怕是一滴水。
生:从“抚摸”这个词语中,我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
生:“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
生:从“啊啊大叫”体会到他们觉得十分舒服。
生:“你们真的饿坏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天气炎热,因为缺水,我们的身体处于饥饿状态。好不容易才有了这样一次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真是太幸福了。
三、关注细节,倾心文本的对话
师:那么文中的细节描写也是否承载了我们体验到的意义呢?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这一细节的描写,我看到这大雨带给人们的岂止是雨水,而是清凉,是痛快啊!这简直就是上天赐予的一种幸福!一种人生莫大的享受啊!
生:我补充一下,因为缺水,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因为缺水,水带来的享受就被无数倍地放大、放大!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缺水带来的困难和苦涩,却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天浴”的痛快,这种反衬的写法带给我们更深的印象——水太珍贵了!
生:我在想,这个细节描写带给我们这些生在有水之乡孩子的是更强烈的感觉。那是什么呢?是反思,是醒悟,是感动,是珍视……
生:我补充一点: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这篇散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与文本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师小结:沉醉朗读,揣摩词句,关注细节,比较阅读,这种文本细读之法长期坚持,文本经典的美丽和智慧必将走进同学们纯真的精神世界。
下面是我教学《水》(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下26课)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沉醉朗读,把握文本的脉搏
师:用痛快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
生:水——啊!(饱含痛快之情)
师:找出文中水给人们带来痛快的句子,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读出久旱逢甘霖,酣畅淋漓的语气,表现“天浴”的痛快)
生: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语调欢快,读出快乐的场面)
生: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美美地读,营造幸福感)
生: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语调舒缓,重读“啊啊”,表现“勺浴”的舒服)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地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语调轻柔,轻读“滑过”,感受水的滋润)
生: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大嘴巴得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语气轻快,读出“爽”的感受)
师:再用无奈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
生:水——哟!(饱含无奈之情)
师:找出文中人们对缺水无奈的句子,并用类似的情感读出来。
生: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语气略显沉重,感受水的来之不易)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铿锵有力地读,突出水的珍贵)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读出浓重的疑惑之情)
生:更多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语调沉重,读出缺水的痛苦)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重读“晒干”,表现“四兄弟”的无限痛苦)
师:通过对课文多角度的朗读,你是否领悟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期盼水、渴望水的情感。
生:在我的生活词典中,我只能查阅到“青山绿水、水波浩渺、源源不断、用之不竭”这些词语,而在作者那儿是一种奢望。
生:读着读着,我想起了《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怎么也想不到作者的村子里如此缺水。
生: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缺水,我们住在不缺水的地方,应该节约用水。
生:读了这些语句,我不由想起南唐后主李煜对水的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在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者的理解、感悟与态度。确实,通过对《水》的多角度朗读,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既多向又深刻。
二、揣摩词句,感悟语言的张力
师:同学们的这些领悟可谓有情有意,甚至深刻,那么文中的词句是否承载了这些意义呢?请你就重点词句加以揣摩。
生:“十分里以外”、“一处很小的泉眼”、“排上一个小时”、“一担水”细致地描写了村里人要吃水,来回要奔波二十公里,这一担水里,融着等待,掺着汗水,和着艰辛。
生:人之多、路途之远、泉眼之小、时间之长、数量之少,这让我震惊。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在作者的家乡,水比酒还要珍贵,在我看来,太不可思议。
生:“期盼”、“很长一段时间”,看出作者的村子里太缺水了。
生:我们城里孩子,都嫌雨水脏,而这里的孩子却张大嘴巴喝,衬托出了这里的孩子对水的渴望太强烈了。
生:“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让我体会到作者孩提时多么渴望水啊。
生:“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我仿佛看到了那里的孩子们“天浴”时“痛痛快快”的情景。
生:“滑过”字文中重复出现三次,作者不怕重复之疑,我想是强调了一种特别的情感。
生: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珍贵的“一勺水”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
生:因为缺水,所以要节约用水,用“一勺水”,就给四兄弟洗了一回澡。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珍惜水。因为文中说,母亲“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而不是一桶水。按照我们的习惯,洗澡总是会需要很多水的。
生:从“缓缓”这个词语中我也能感受到母亲珍惜这一勺水,因为如果快速倒的话,很有可能水会被浪费掉。
生:我从“一边……一边……”中体会到母亲很关心我们,尽管水很少,但母亲想让这一勺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凉意。
生: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这些词中,我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珍惜水,一点都不愿意浪费,哪怕是一滴水。
生:从“抚摸”这个词语中,我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
生:“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
生:从“啊啊大叫”体会到他们觉得十分舒服。
生:“你们真的饿坏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天气炎热,因为缺水,我们的身体处于饥饿状态。好不容易才有了这样一次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真是太幸福了。
三、关注细节,倾心文本的对话
师:那么文中的细节描写也是否承载了我们体验到的意义呢?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这一细节的描写,我看到这大雨带给人们的岂止是雨水,而是清凉,是痛快啊!这简直就是上天赐予的一种幸福!一种人生莫大的享受啊!
生:我补充一下,因为缺水,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因为缺水,水带来的享受就被无数倍地放大、放大!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缺水带来的困难和苦涩,却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天浴”的痛快,这种反衬的写法带给我们更深的印象——水太珍贵了!
生:我在想,这个细节描写带给我们这些生在有水之乡孩子的是更强烈的感觉。那是什么呢?是反思,是醒悟,是感动,是珍视……
生:我补充一点: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这篇散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与文本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师小结:沉醉朗读,揣摩词句,关注细节,比较阅读,这种文本细读之法长期坚持,文本经典的美丽和智慧必将走进同学们纯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