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及其评价探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chunxing89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是学生领悟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体验和感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调、支援的合作精神.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教学中,学生出错不可避免,但这个“错”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师往往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认为是自己教学的不成功,总要花很大力气与学生的各种 “错误”作不懈的“斗争”.在学生眼里,“出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
李政道教授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通过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一些实验问题,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和物品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性格的养成和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文化就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家住平原》的
1问题的提出  浙教版《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营造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  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
1 改进的动机  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磁感应强度中有一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有:①导线受到的磁场力小,现象不明显,学生不易观察.用3个蹄形磁铁并列得到的匀强磁场的磁场弱、[TP11GW861.TIF,Y#]区域小;处于磁场中的导线长度过短(因匀强磁场区域小);导体棒通电后偏角太小,且不稳定,不便于比较安培力的大小;这些因素均会导
双电表测电阻中,实验器材的选择应遵循“安全、可行、精确、方便、节能”的原则.实验器材的选择步骤和方法是:①先确定需要的唯一性器材;②尝试采用限流电路,根据所测部分规格计算电流、电压的极大值, 判断电表量程是否够用、两电表是否匹配;③计算电流、电压的极小值,判断限流供电方式是否能满足要求、能否使两电表的指针均偏转较大的角度又不超量程.下面通过高考题进行分类解读,供参考.  1 电压表、电流表的选择 
新课改教学,要求我们实现三维课程目标,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进行探究教学.而要进行探究教学,就必须要有探究教学的模式,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从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从而提高探究教学的效益.  探究建模的主要方法是运用演绎法进行建模.也就是将科学理论、教育原理,进行演绎推理,变成探究教学的环节步骤,从而形成探究模式.由于运用的是演绎法,因此只要科学理论正确
1 从一道初中物理竞赛题说起  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竞赛题: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上有气泡,如图1所示,当车开动时,气泡相对于容器怎样运动?  网上的解析是:车内的液体和气泡原来都处于静止状态,当车向前开动时,液体和气泡都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即液体和气泡都要相对于车向后运动,但由于液体的质量远大于气泡的质量,因此液体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当液体相对于车向后运动时,液体将挤压气泡,使气
1 “教材”方案出现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图1),通过观察改变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后导线摆动角度的大小来定性分析作用力大小的变化,而后“分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人们认识到......公式F=ILB”.虽说《高考考试说明》并未对此实验做明确要求,但教材如此直截了当下得到公式似有“草率”之嫌,即便学生主观上认可该结论,客观上对该公式的产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探索未来、创造社会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学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