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以“研学后教”理念为基础,围绕文本解读为原点、目标导向为焦点、学生学情为落点、多角度精选为支点、层级推进为力点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真正有效地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后教”;“研学问题”
一、策略一:深入文本解读,立足研学问题有效的原点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因此,教者要在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教学内容。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之上,来设计研学问题。
从文本解读入手,有效的研学问题设计,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
1. 文本解读要深入,研学问题设计要浅出。文本解读是备课的内涵之一,问题设计是呈现的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尽可能地深入,而表现形式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把握。
2. 把还原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作为研学问题设计的着力点。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还原解读的过程体验,并且站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体验学生的理解进程。
二、策略二:以目标为导向,直指研学问题有效的焦点
教师在研学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主要可采用以下措施:
1. 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设计研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研学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穿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抓住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形象,故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研学问题: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研学问题浅显明了,学生可以直奔学习重点开展探究活动。
2. 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学习都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在设计时预设有效的研学问题时,如果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三、策略三:以学生的学情为本,紧扣研学问题有效的落点
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调整、融合,从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课堂研学问题的设计起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通过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分析、批判和创造,达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所以研学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切合文本实际,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研学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设计时可以找以下两个点:
1. 找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研学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挫现象产生。
2. 找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研学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地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譬如:在《小柳树与小枣树》教学中,在展示图片谈话导入后,学生初读课文,提问: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指名回答后,学生旗帜鲜明地分成两派,之后,马上以非正式辩论的形式开展研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进行激烈又有依有据的对辩,真是精彩极了,孩子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然完全投入进去了,这就是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结果。
四、策略四:从多个角度精选,撑起研学问题有效的支点
1. 关注文本细节。研学问题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而文本是课堂教学生发的原点,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寻找能“以点带面”的支点。
(1)琢磨题眼。有些课文的标题涵盖了文本的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文本的“眼睛”,也是设计研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上课伊始,让学生抓住题眼“实验”进行质疑:实验的准备、过程、启示等,然后讨论选出最有研学价值的问题: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即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就这样,学生通过琢磨题眼,自主发现探究并解决研学问题,这是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并能获得成就感的学习模式。
(2)抓住文眼。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研学问题,可以提挈全篇,有效深入文本核心。比如: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其中“神机妙算”一词,可谓是其文眼,可以把“研学问题”设计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文还有一个词是文眼,就是“笑”,抓住“笑”字,讨论:诸葛亮笑谁?为什么笑?通过对此研学问题的探究后,对全文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品赏了人物形象,最后还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一个小练笔,学以致用。
(3)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关键点,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
2. 借鉴名家评析。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借鉴名家的评价是设计研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往往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 自主欣赏发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质疑、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发现鉴赏式”的研学问题设计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4. 互动生成意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结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这种老师没有考虑的意外就是文本的研学问题,老师及时捕捉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探究,会生成课堂意外的惊喜,生成思维的火花,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质疑:为什么小洁要一直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扔呢?这就是在课堂生成的研学问题。
五、策略五:有序层级推进,形成研学问题有效的力点
阅读教学应该是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必要的阶梯,形成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研学问题的有序呈现来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以解决精粹的研学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推进课堂高潮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实施流程是:1. 自主学习,潜心研读;2.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3. 展示成果,后教解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后教”;“研学问题”
一、策略一:深入文本解读,立足研学问题有效的原点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因此,教者要在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教学内容。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之上,来设计研学问题。
从文本解读入手,有效的研学问题设计,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
1. 文本解读要深入,研学问题设计要浅出。文本解读是备课的内涵之一,问题设计是呈现的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尽可能地深入,而表现形式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把握。
2. 把还原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作为研学问题设计的着力点。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还原解读的过程体验,并且站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体验学生的理解进程。
二、策略二:以目标为导向,直指研学问题有效的焦点
教师在研学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主要可采用以下措施:
1. 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设计研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研学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穿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抓住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形象,故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研学问题: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研学问题浅显明了,学生可以直奔学习重点开展探究活动。
2. 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学习都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在设计时预设有效的研学问题时,如果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三、策略三:以学生的学情为本,紧扣研学问题有效的落点
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调整、融合,从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课堂研学问题的设计起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通过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分析、批判和创造,达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所以研学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切合文本实际,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研学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设计时可以找以下两个点:
1. 找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研学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挫现象产生。
2. 找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研学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地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譬如:在《小柳树与小枣树》教学中,在展示图片谈话导入后,学生初读课文,提问: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指名回答后,学生旗帜鲜明地分成两派,之后,马上以非正式辩论的形式开展研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进行激烈又有依有据的对辩,真是精彩极了,孩子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然完全投入进去了,这就是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结果。
四、策略四:从多个角度精选,撑起研学问题有效的支点
1. 关注文本细节。研学问题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而文本是课堂教学生发的原点,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寻找能“以点带面”的支点。
(1)琢磨题眼。有些课文的标题涵盖了文本的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文本的“眼睛”,也是设计研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上课伊始,让学生抓住题眼“实验”进行质疑:实验的准备、过程、启示等,然后讨论选出最有研学价值的问题: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即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就这样,学生通过琢磨题眼,自主发现探究并解决研学问题,这是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并能获得成就感的学习模式。
(2)抓住文眼。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研学问题,可以提挈全篇,有效深入文本核心。比如: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其中“神机妙算”一词,可谓是其文眼,可以把“研学问题”设计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文还有一个词是文眼,就是“笑”,抓住“笑”字,讨论:诸葛亮笑谁?为什么笑?通过对此研学问题的探究后,对全文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品赏了人物形象,最后还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一个小练笔,学以致用。
(3)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关键点,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
2. 借鉴名家评析。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借鉴名家的评价是设计研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往往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 自主欣赏发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质疑、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发现鉴赏式”的研学问题设计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4. 互动生成意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结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这种老师没有考虑的意外就是文本的研学问题,老师及时捕捉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探究,会生成课堂意外的惊喜,生成思维的火花,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质疑:为什么小洁要一直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扔呢?这就是在课堂生成的研学问题。
五、策略五:有序层级推进,形成研学问题有效的力点
阅读教学应该是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必要的阶梯,形成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研学问题的有序呈现来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以解决精粹的研学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推进课堂高潮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实施流程是:1. 自主学习,潜心研读;2.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3. 展示成果,后教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