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物理课堂教学均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垄断了课堂的信息源,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为此,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这三大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厚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呢?
一、发挥主动性,鼓励合作探究学习
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且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积累知识和经验,善于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在合作、互动和互助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具体来说,合作探究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此既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取得1 1大于2的组合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个人责任和合作动机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因素,需避免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不良干扰。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演示实验改为4人一小组的探索实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首先,向学生介绍学习目标,通过实验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探讨在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抑或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产生。其次,要求学生对教学器材的准备、实物图的连接、电路图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讨论及总结等内容进行分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探讨并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最后,教师针对学习的研究作适当结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进行合作探究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关注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中选择适合合作探究教学的内容,创设一个生动形象、有意义并富有挑战性、学生能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情境的创设以直观演示、操作实验、对话表演、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利用多媒体展现的动画、电影片断、学生代表的小制作等,让学生观察、操作、质疑、交流、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例如,在讲“物体的下落快慢和物体的质量关系”时,让学生比较相同质量的纸片与纸团在同一高度下落情况;鸡毛、纸片和硬币在同一高度下落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物体的形状对下落的速度有何影响;为什么物体的形状会对下落有影响,从而引出阻力的作用,并探讨这些阻力产生的原因,继而推理如果空气中没有阻力的话,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有怎样的变化。
三、注重实效,体验合作探究乐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越强;快乐感越强,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学生的有效探究,使学生享受到足够的探究乐趣。
对物理教学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二是精心收集、选择、组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如果学习材料太难理解,前后不够连贯,那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效果便不理想。所以,精心组织学习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合理指导,积极调控,促使学习自主学习。学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而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个角色,旨在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解决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因此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指导学生不宜过多,宜少而精,过多会使学习产生厌倦感,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运用评价激励,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评价激励。教师不要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要尝试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些独特见解、微小创造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纳入评价范围。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挖掘学生潜能是评价的主要目的。
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意见时,要做到包容、引导及鼓励。当学生的观点不够全面时,教师要给予包容;当学生的意见出现知识性错误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当学生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展自身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激励,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习探究的力量,从而营造轻松、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
一、发挥主动性,鼓励合作探究学习
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且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积累知识和经验,善于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在合作、互动和互助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具体来说,合作探究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此既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取得1 1大于2的组合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个人责任和合作动机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因素,需避免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不良干扰。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演示实验改为4人一小组的探索实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首先,向学生介绍学习目标,通过实验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探讨在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抑或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产生。其次,要求学生对教学器材的准备、实物图的连接、电路图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讨论及总结等内容进行分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探讨并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最后,教师针对学习的研究作适当结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进行合作探究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关注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中选择适合合作探究教学的内容,创设一个生动形象、有意义并富有挑战性、学生能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情境的创设以直观演示、操作实验、对话表演、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利用多媒体展现的动画、电影片断、学生代表的小制作等,让学生观察、操作、质疑、交流、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例如,在讲“物体的下落快慢和物体的质量关系”时,让学生比较相同质量的纸片与纸团在同一高度下落情况;鸡毛、纸片和硬币在同一高度下落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物体的形状对下落的速度有何影响;为什么物体的形状会对下落有影响,从而引出阻力的作用,并探讨这些阻力产生的原因,继而推理如果空气中没有阻力的话,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有怎样的变化。
三、注重实效,体验合作探究乐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越强;快乐感越强,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学生的有效探究,使学生享受到足够的探究乐趣。
对物理教学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二是精心收集、选择、组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如果学习材料太难理解,前后不够连贯,那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效果便不理想。所以,精心组织学习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合理指导,积极调控,促使学习自主学习。学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而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个角色,旨在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解决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因此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指导学生不宜过多,宜少而精,过多会使学习产生厌倦感,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运用评价激励,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评价激励。教师不要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要尝试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些独特见解、微小创造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纳入评价范围。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挖掘学生潜能是评价的主要目的。
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意见时,要做到包容、引导及鼓励。当学生的观点不够全面时,教师要给予包容;当学生的意见出现知识性错误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当学生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展自身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激励,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习探究的力量,从而营造轻松、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