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原型中引发数学知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片断一:
  
  师:刚才同学们进多媒体教室推门时,门在做什么运动?
  生(立刻看侧面的门):旋转。
  师:与平移比较,旋转有什么特点?
  生1:旋转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不变。
  生2:我与他的看法不同,因为方向变了。
  (众生持观望态度,游移不定)
  师(提示):我们进来时,这个双扇门往里推,下课时出教室门往外推,这是我们的生活用语,那数学语言应该如何描述?
  (师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学生,但学生都没有回应)
  师(再次提示):生活中还有一个物体的运动现象,或许你们更容易明白——钟表(手势:顺时针转,逆时针转)。
  生(恍然大悟):顺时针转,逆时针转。
  (说明:课本中的知识有的时候是很有局限性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教师活用教材,这个“活”在数学中能不能理解成活学活用?)
  
  评析:
  新课程提出“课堂应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走出教室就是开放。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在教师的引领下,却有探索不完的数学知识,与教师的直接传授相比,这样学知识,学生印象更深刻,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知识。
  师:怎样是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老师怎么分不清呢?谁来教教我?
  (众生很开心地一起用手给老师演示)
  师:旋转的方向会改变吗?
  生(异口同声喊):改变了。
  (说明:学生的思维永远不是你所能想象的,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抱着一种传授知识的心态进入课堂,要以“探索、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师生是平等的。)
  
  教学片断二:
  
  师: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评析:
  1 生活与数学结合。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而数学有着自身的严谨性和确定性。本节课,教师以生活中平常现象引出旋转一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进一步理解平移——拓展(开拓思维)。
  2 课程与教材结合。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思维,打破原有的定式思维。如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多运用身边的事例。这样教学简单、易懂,何乐而不为?
  3 探究与接受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有效的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去解决,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活动情境,把解决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教师巧妙地把生活中的现象上升到数学知识的理论中,又把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很自然地渗透给每一位学生,后面的环节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页“比一比”是关于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查阅平均数有关资料,发现平均数有以下要义:(1)算术平均数可以将各数量的具体差异平均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2)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以及实际与计划间的一般水平;(3)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以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4)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可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尝试实践“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沉淀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介绍如下,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次实践]    一、复习引入  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与1厘米各有多长。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出示一根长10厘
教学圆的周长后,我给学生安排了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另外增加了一道题(如下图):一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0.2米,与墙相距31.6米。如果把油桶滚到墙边,至少要滚几圈?    没想到全班学生48人,仅有5人做对,正确率为10.4%。大部分学生认为滚动的路程就是31.6米,即31.6÷(2×3.14×0.2)=31.6÷1.256≈25(圈)。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
“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又要精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究,使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下面,笔者结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课堂激趣的一些思考。  一、开篇诱趣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刊登了林祖润老师的《渗透思想方法  感悟数学价值》一文,文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谓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解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况入手。  拜读此文不久,我校五年级举行了数学思维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A和B都是自然数(A、B不为O),并且A B=1000,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批改的结果令我们教师
交互工具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是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在使用交互工具进行教学中,强调的是过程教学,揭示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真正掌握数学规律。数学教师可通过交互工具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交互工具产生了互动,并能够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内涵。同时,学生在互动的过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听了6节关于“确定位置(一)”(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课,遗憾的是没有一节课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其一,在探索新知环节中缺失了抽象概括思想的渗透。6节课中有4节课,当几位学生用文字的方式(我的位置是第×组第×个)表示自己的位置后,教师“硬塞”给学生:“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座位,其实××的位置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3,1)。”其中1节课,教师问:“谁能把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版)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分数、百分数只表示两种量之间关系即分率或百分率的时候,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是一样的。这类问题是小学数学难点内容之一,指导学生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重点是要使学生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