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汉字教学处于边缘状态,汉字教学出现了弱化、简化、泛化的倾向。课堂上的汉字教学仅注重“识字”教学,即只注重字音字形的读写,而忽略了字义的理解。更有一部分老师认为识字、写字这应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词语误读、误解的情况下只做简单提醒,不屑也不敢多花时间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由此可见,汉字教学只是徘徊在语文课堂的门前,并未真正走进去。
怎样让汉字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呢?
首先,介绍汉字的起源,明确汉字的发展史,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
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汉字最初的形状是怎样来的,是怎样表达意思的。在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特别是象形字和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部分高频汉字(字根)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
比如“祈祷”一词,学生总是容易把“礻”写成“衤”,“吏禄三百石”中“禄”也是如此,学生总是分不清哪些字是示旁,哪些字是衣旁,这就要从造字法来分析。“示”的本义是天象,古人认为可以据此预测凶吉,因此示旁字多与祭祀祸福有关。衣旁字显然与衣服有关,因此与衣服穿着有关的字都为衣旁。“祈祷”的意思是: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所以应是“礻”旁。“禄”的本义是福气、福运,与衣服无关,很明显应是“礻”旁。而与衣服有关的如“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裕”、“衬”、“襟”等当然都是“衤”旁。明白了两个偏旁的不同,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其次,把汉字教学有机地融入课文教学。
设法把汉字教学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使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的结合,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地出现,还它以生命。
在文言诗文教学时,学生面对众多的课下注释、面对一篇又一篇、一首又一首的默写总是显得很无奈。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对部分重点字词作一些详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学生很容易写成“即”,而且平时遇到这两个字时,学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既”,什么时候用“即”。其实这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左边部分是食器的形状,“既”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所以它的意思是“已经”。而“即”右边表示人形(卩)面对食器。本义:走近去吃东西,表示动作还没发生,将要发生。所以“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翻译为“已经”,现代汉语中与此意思相同的词语则用“既”,如“既然”、“既往不咎”等,而与“将要”意思相似的词语则用“即”,如“一拍即合”、“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等。
特别是在讲解古诗文时,老师更有必要讲清易错字在原句中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默写出现错误,而且有助于理解诗文的含义。如诗文中“雁”和“燕”,学生出错频率很高。雁,自古以来是人们寄托思乡之情的鸟类,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因此,古诗文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多用“雁”,如“归雁洛阳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的《渔家傲》)等。“燕”在古诗文中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的《破阵子》)、“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浣溪沙》)等。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义,不仅默写时不会出错,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再次,把汉字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汉字本身充盈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蕴涵着意境,在作文教学中挖掘汉字本身的美,对学生在作文中审题、选材、构思、立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如半命题作文《也美丽》,有些同学在审题时忽略了“也”字,题目拟成《鲜花也美丽》《春天也美丽》《成功也美丽》等,这样的作文很明显就拟偏了。“也”字在这里起限定作用,透露的信息是一些我们认为不美的东西在特定的环境下是美丽的,而“鲜花”、“春天”、“成功”等本身就是美丽的,用在这里不合适。而另一些作文题目《谎言也美丽》《放弃也美丽》《失败也美丽》等则符合题意,内容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汉字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对着一个汉字凝视,我们对语文的敏感就会被强烈地激活或者重新唤起。让汉字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吧,让它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刘纯清,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怎样让汉字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呢?
首先,介绍汉字的起源,明确汉字的发展史,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
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汉字最初的形状是怎样来的,是怎样表达意思的。在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特别是象形字和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部分高频汉字(字根)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
比如“祈祷”一词,学生总是容易把“礻”写成“衤”,“吏禄三百石”中“禄”也是如此,学生总是分不清哪些字是示旁,哪些字是衣旁,这就要从造字法来分析。“示”的本义是天象,古人认为可以据此预测凶吉,因此示旁字多与祭祀祸福有关。衣旁字显然与衣服有关,因此与衣服穿着有关的字都为衣旁。“祈祷”的意思是: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所以应是“礻”旁。“禄”的本义是福气、福运,与衣服无关,很明显应是“礻”旁。而与衣服有关的如“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裕”、“衬”、“襟”等当然都是“衤”旁。明白了两个偏旁的不同,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其次,把汉字教学有机地融入课文教学。
设法把汉字教学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使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的结合,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地出现,还它以生命。
在文言诗文教学时,学生面对众多的课下注释、面对一篇又一篇、一首又一首的默写总是显得很无奈。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对部分重点字词作一些详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学生很容易写成“即”,而且平时遇到这两个字时,学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既”,什么时候用“即”。其实这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左边部分是食器的形状,“既”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所以它的意思是“已经”。而“即”右边表示人形(卩)面对食器。本义:走近去吃东西,表示动作还没发生,将要发生。所以“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翻译为“已经”,现代汉语中与此意思相同的词语则用“既”,如“既然”、“既往不咎”等,而与“将要”意思相似的词语则用“即”,如“一拍即合”、“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等。
特别是在讲解古诗文时,老师更有必要讲清易错字在原句中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默写出现错误,而且有助于理解诗文的含义。如诗文中“雁”和“燕”,学生出错频率很高。雁,自古以来是人们寄托思乡之情的鸟类,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因此,古诗文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多用“雁”,如“归雁洛阳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的《渔家傲》)等。“燕”在古诗文中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的《破阵子》)、“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浣溪沙》)等。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义,不仅默写时不会出错,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再次,把汉字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汉字本身充盈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蕴涵着意境,在作文教学中挖掘汉字本身的美,对学生在作文中审题、选材、构思、立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如半命题作文《也美丽》,有些同学在审题时忽略了“也”字,题目拟成《鲜花也美丽》《春天也美丽》《成功也美丽》等,这样的作文很明显就拟偏了。“也”字在这里起限定作用,透露的信息是一些我们认为不美的东西在特定的环境下是美丽的,而“鲜花”、“春天”、“成功”等本身就是美丽的,用在这里不合适。而另一些作文题目《谎言也美丽》《放弃也美丽》《失败也美丽》等则符合题意,内容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汉字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对着一个汉字凝视,我们对语文的敏感就会被强烈地激活或者重新唤起。让汉字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吧,让它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刘纯清,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