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汉中是联结川陕陇鄂交通的纽带,“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西汉刘邦、三国蜀诸葛亮都在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在汉中拜将封台,入主中原;刘备在汉中称王,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囤积粮草,六出岐山,讨伐中原。谈到古褒斜栈道,首先就要谈及古代川陕交通中几条重要的路径。围绕汉中,从关中入蜀的通道有“南三北四”之称。北边从关中到汉中的四条道路有:
1.子午道。这条道路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直绝南山(今秦岭)到汉中,全长330千米。其名大概是得于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这条道路沿途没有开阔地,住户较少,加上崇山峻岭,山险难行,后行物资供应不上,因此,在古代这条道路一般不做军事通行。
2.陈仓道。这条道路起自陈仓(今宝鸡市东)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谷至今凤县东北草凉驿入栈,经留坝直入褒河鸡头关出栈,抵达汉中。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纳张良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中“陈仓”就是指陈仓道。这条道路虽然回远,但比较平缓,是往来较多的通行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汉朝后逐渐废弃。
3.围谷道。即傥骆道,这条道路起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水河谷,经佛坪交洋县的傥谷抵达汉中。这条道路山势险峻,盘旋曲折,但有些路段开阔,人户较多,给养充足,古代设关口辑查过往人商,秦汉后大规模使用。
4.褒斜道。在穿越秦岭,联系关中和汉中巴蜀的几条古代驿道中它是相当重要的一条。褒斜道从西周至清末数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更兼此道北出斜谷而直逼长安,南入褒谷可径取川蜀,在军事地位上可进战退守,因而在历代军事战争中有着重要地位。此道全长470千米,得名于褒水、斜水。其开辟较早,传说中三皇五帝时已通行。从宝鸡眉县向西南越八里坂,到留坝至褒河大坝,越岭至汉中。多沿河谷走势,由于河边上峭壁难行,古修栈道以通其行。褒斜栈道“西带姸陇,东控樊褒”,是古代交通的纽带。历代王朝对褒斜道均予以重视维修,保证了褒斜道作为重要通道的往来无阻。
二
栈道又名阁道、栈阁。什么是栈道呢?李贤说:“栈阁者,山路悬险,栈木为阁道。”崔治说:“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板梁为阁。”所谓栈道,就是一种一面傍着山岩,一面沿着河谷,在峭崖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道路,也就是指在陡峭的崖壁间,凿古架木,上辅以板所构成的通道。它是为保证道路的畅通而兴建的。由于褒斜道多沿河谷而行,因此,栈道遗存以褒斜道为多。一般栈道阁广六丈,为阁廊形式。
由于所经河谷水位不同及两岸地质的差异,栈道修建的模式就有所不同,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1.标准式。即在完全没有路的情况下,河流与峭壁上又无障碍物,且河谷沿岸水位较低,所建栈道“其阁梁一头八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仅仅在岩体上开凿一个柱孔,另一头柱以下撑柱保持平衡,构造简单,受力明确,柱孔方形,防止阁梁转动。
2.斜架式。即在如前情况下而沿岸水位较深,则在峭壁上凿相距约1米的两排孔,以下孔撑柱斜上架住上柱木。此种结构是利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
3.无柱空悬式。即在悬崖上凿一孔将柱木插于其中,上辅木板。这种结构,柱木空悬,边无依靠,比较危险。从下往上看有人在空中悬腾之感。
4.阁桥式。即在河的两岸之间架桥,盖因此前段路易走,而后段则对岸易走之故,但一般军事上不会繁琐至架桥换岸而行,故较少。
三
历经两千年的沧海桑田,昔日褒斜道的飞阁悬栈早已灰飞烟灭。然而褒斜道尚有的历历栈道孔,向世人展示了当时此道的繁华和工程的浩大。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62年的调查报告所述:自褒城起,沿褒河西岸北行,过褒惠渠水坝不远,开始发现古栈道遗址。再北行3千米至石门以北横跨褒河的洋灰大桥处,共有栈道壁孔56个,柱孔90个。又由石门以北,溯褒谷北上,先后在天心桥、褒姒铺、万年桥、青桥铺、木龙沟北、马道、武曲铺和公路188千米、184千米等处,皆发现栈道孔迹。其数量不等,多至七八孔,间孔1—2米,在一定距离内,各孔保持同一水平线上,1979年秋,在姜窝子到斜谷口发现栈道孔迹22处。从调查结果总起来看,褒河下游栈道栈阁遗存较多。栈阁壁孔与水面的距离自南而北逐渐缩减,盖古今河道及下游水位较高有关,从4—5米减至1.5—2.5米。
四
作为古代川陕交通的主要通道,褒斜栈道用木悬空而筑、木易朽,栈道则一处毁而千里不通。那么褒斜道的修筑及维修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褒斜道开辟较早,其维修情况,摩崖石刻给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据摩崖刻石《鄐君开通褒斜道》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李君表记》载:汉桓帝永寿六年(公元155年)右扶风丞李君修治褒斜道,曾“解大台就卑下”,去险就夷,使“贾民欢喜,行人蒙福”。据《石门铭》记载,北魏宣武帝(拓跋恪)采纳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的建议,诏谴右校,会贾三德领徒一队,石师百人,于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十月至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修治了自迥至褒谷的栈道二百余里,使行人“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近”。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历代对褒斜道的重视和此道使用频繁之况。记载中多次提到“徒”为实际修治者。所谓徒,就是刑徒,是以服劳役的形式来抵罪的犯人。在封建社会,刑徒问题是一大社会问题,用徒修道在古代是很普见的,如秦始皇修骊山陵就是驱使大量的刑徒。在古代,作为主要通道的褒斜栈道,其负荷量是很重的。古代的人一般以背负货,以驴驮物,用独轮车载重,骑马过道。每人所载重量往往不是小数,两百来斤之重是常有的事。如果遇上军事行动,大量后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当年诸葛亮以木牛流马驮送军需粮草就走此道。因此栈道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木柱易朽,这也是栈道历受重视,代代维修的原因。因为历代重视和维修,所以在北魏时,栈道就已经是“阁广四丈,路广六丈”,可以“连轴并辔而过”的平坦的车马通道了。在这条道路上,曾出现“穹隆扁阁,有车辚辚之咸夷石道,驷牡其骃”的交通繁忙景象。在以后历代中,褒斜道一直发挥南北交通干道的重要作用。
五
随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的开通,古栈道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几千年来在交通史上发挥重大作用的栈道,将永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动与陪聪明才智,在交通史上留下辉煌的业绩。
汉中是联结川陕陇鄂交通的纽带,“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西汉刘邦、三国蜀诸葛亮都在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在汉中拜将封台,入主中原;刘备在汉中称王,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囤积粮草,六出岐山,讨伐中原。谈到古褒斜栈道,首先就要谈及古代川陕交通中几条重要的路径。围绕汉中,从关中入蜀的通道有“南三北四”之称。北边从关中到汉中的四条道路有:
1.子午道。这条道路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直绝南山(今秦岭)到汉中,全长330千米。其名大概是得于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这条道路沿途没有开阔地,住户较少,加上崇山峻岭,山险难行,后行物资供应不上,因此,在古代这条道路一般不做军事通行。
2.陈仓道。这条道路起自陈仓(今宝鸡市东)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谷至今凤县东北草凉驿入栈,经留坝直入褒河鸡头关出栈,抵达汉中。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纳张良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中“陈仓”就是指陈仓道。这条道路虽然回远,但比较平缓,是往来较多的通行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汉朝后逐渐废弃。
3.围谷道。即傥骆道,这条道路起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水河谷,经佛坪交洋县的傥谷抵达汉中。这条道路山势险峻,盘旋曲折,但有些路段开阔,人户较多,给养充足,古代设关口辑查过往人商,秦汉后大规模使用。
4.褒斜道。在穿越秦岭,联系关中和汉中巴蜀的几条古代驿道中它是相当重要的一条。褒斜道从西周至清末数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更兼此道北出斜谷而直逼长安,南入褒谷可径取川蜀,在军事地位上可进战退守,因而在历代军事战争中有着重要地位。此道全长470千米,得名于褒水、斜水。其开辟较早,传说中三皇五帝时已通行。从宝鸡眉县向西南越八里坂,到留坝至褒河大坝,越岭至汉中。多沿河谷走势,由于河边上峭壁难行,古修栈道以通其行。褒斜栈道“西带姸陇,东控樊褒”,是古代交通的纽带。历代王朝对褒斜道均予以重视维修,保证了褒斜道作为重要通道的往来无阻。
二
栈道又名阁道、栈阁。什么是栈道呢?李贤说:“栈阁者,山路悬险,栈木为阁道。”崔治说:“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板梁为阁。”所谓栈道,就是一种一面傍着山岩,一面沿着河谷,在峭崖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道路,也就是指在陡峭的崖壁间,凿古架木,上辅以板所构成的通道。它是为保证道路的畅通而兴建的。由于褒斜道多沿河谷而行,因此,栈道遗存以褒斜道为多。一般栈道阁广六丈,为阁廊形式。
由于所经河谷水位不同及两岸地质的差异,栈道修建的模式就有所不同,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1.标准式。即在完全没有路的情况下,河流与峭壁上又无障碍物,且河谷沿岸水位较低,所建栈道“其阁梁一头八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仅仅在岩体上开凿一个柱孔,另一头柱以下撑柱保持平衡,构造简单,受力明确,柱孔方形,防止阁梁转动。
2.斜架式。即在如前情况下而沿岸水位较深,则在峭壁上凿相距约1米的两排孔,以下孔撑柱斜上架住上柱木。此种结构是利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
3.无柱空悬式。即在悬崖上凿一孔将柱木插于其中,上辅木板。这种结构,柱木空悬,边无依靠,比较危险。从下往上看有人在空中悬腾之感。
4.阁桥式。即在河的两岸之间架桥,盖因此前段路易走,而后段则对岸易走之故,但一般军事上不会繁琐至架桥换岸而行,故较少。
三
历经两千年的沧海桑田,昔日褒斜道的飞阁悬栈早已灰飞烟灭。然而褒斜道尚有的历历栈道孔,向世人展示了当时此道的繁华和工程的浩大。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62年的调查报告所述:自褒城起,沿褒河西岸北行,过褒惠渠水坝不远,开始发现古栈道遗址。再北行3千米至石门以北横跨褒河的洋灰大桥处,共有栈道壁孔56个,柱孔90个。又由石门以北,溯褒谷北上,先后在天心桥、褒姒铺、万年桥、青桥铺、木龙沟北、马道、武曲铺和公路188千米、184千米等处,皆发现栈道孔迹。其数量不等,多至七八孔,间孔1—2米,在一定距离内,各孔保持同一水平线上,1979年秋,在姜窝子到斜谷口发现栈道孔迹22处。从调查结果总起来看,褒河下游栈道栈阁遗存较多。栈阁壁孔与水面的距离自南而北逐渐缩减,盖古今河道及下游水位较高有关,从4—5米减至1.5—2.5米。
四
作为古代川陕交通的主要通道,褒斜栈道用木悬空而筑、木易朽,栈道则一处毁而千里不通。那么褒斜道的修筑及维修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褒斜道开辟较早,其维修情况,摩崖石刻给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据摩崖刻石《鄐君开通褒斜道》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李君表记》载:汉桓帝永寿六年(公元155年)右扶风丞李君修治褒斜道,曾“解大台就卑下”,去险就夷,使“贾民欢喜,行人蒙福”。据《石门铭》记载,北魏宣武帝(拓跋恪)采纳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的建议,诏谴右校,会贾三德领徒一队,石师百人,于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十月至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修治了自迥至褒谷的栈道二百余里,使行人“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近”。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历代对褒斜道的重视和此道使用频繁之况。记载中多次提到“徒”为实际修治者。所谓徒,就是刑徒,是以服劳役的形式来抵罪的犯人。在封建社会,刑徒问题是一大社会问题,用徒修道在古代是很普见的,如秦始皇修骊山陵就是驱使大量的刑徒。在古代,作为主要通道的褒斜栈道,其负荷量是很重的。古代的人一般以背负货,以驴驮物,用独轮车载重,骑马过道。每人所载重量往往不是小数,两百来斤之重是常有的事。如果遇上军事行动,大量后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当年诸葛亮以木牛流马驮送军需粮草就走此道。因此栈道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木柱易朽,这也是栈道历受重视,代代维修的原因。因为历代重视和维修,所以在北魏时,栈道就已经是“阁广四丈,路广六丈”,可以“连轴并辔而过”的平坦的车马通道了。在这条道路上,曾出现“穹隆扁阁,有车辚辚之咸夷石道,驷牡其骃”的交通繁忙景象。在以后历代中,褒斜道一直发挥南北交通干道的重要作用。
五
随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的开通,古栈道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几千年来在交通史上发挥重大作用的栈道,将永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动与陪聪明才智,在交通史上留下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