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写作往往感到棘手,写起文章来无话可说,用词、选材存在一定的问题,游离主题。教者以亲身经历,从文本的语言、选材、中心入手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途经。
关键词:语言;选材;中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我们品读初中语文课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篇篇短小精焊的美文,它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看到了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我们不妨以文为本,从语言、中心、选材入手来指导学生作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写作的天地中增添丰羽,展翅翱翔。
一、从文本精炼语言的分析来启发学生作文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朴素、准确和精炼的语言,指导学生写作是有好处的。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针对此句,我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往往”和“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学生当然回答不用不行,但具体说到原因,学生却不知所措,目瞪口呆了。准确,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我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变化异常复杂,影响天气的因素也有很多,使用“往往”“常常”等词语,说明表达的只是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不是事物全部的可能性,用了这些限制性的词语,作者表情达意更客观些,学生听了有所感悟。那么,我们练习写说明文也应该要学习准确地使用词语。
作为师生对课文朴素、准确和精炼的语言要共同赏析,让学生有体会,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写作的语言,或将其他同学写的好的语言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要求同学们进行推敲、揣摩,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写“我”和爸爸在分别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用了“攀”、“缩”、“微倾”等动词,语言很朴素,这几个词用到这里恰到好处,把父亲的背影全写出来了,父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细心体会,让人深受感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以文本为中心,从文本精炼的语言分析来启发学生作文这是“教”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语言分析来指导作文。我把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好的语言和用得不够好的语言平时做好日记,并经常打印出来,要求学生鉴别比较其优劣,这也是抓住语言这一要素,增加学生写作词语的做法。我班一名学生写父亲,他父亲是一位拖板车的搬运工,写父亲在夏天拖板车用了“汗流夹背”、“驼背”、“微倾”等词语,父亲回家后,他“扔”苹果父亲吃,我想尽办法给学生以启发,同学们认为有的词用得可以,但有的词用得欠准确,认为他父亲拖板车不是“微倾”,而是呈很大程度倾斜,不是驼背,而是用力劳动而形成的动态,父亲辛苦劳累回到家,儿子关心父亲,给苹果父亲吃,用了一个“扔”字,显然不妥贴,有损文明之嫌,应是将苹果“塞”到父亲手里。学生本身阅读范围较窄,语言平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语言,增加词汇,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对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的揣摩辨别来引导学生写作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下大力气。
二、以文本的选材为切入点辅导学生写作
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课文中的选材是极具典型性的。如在《散步》一文中,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我要求同学们讨论,家庭散步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吗?这件小事有什么典型性呢?在你们的家庭里,像这样的事不也是很常见的吗?同学们通过讨论,慢慢地体会到这件小事不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散步,能表现一个重大的主题,即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紧接着我以《爸爸的犟脾气》为题要同学搜集材料,并将自己写作的材料说出来,同学们一一发言,认为自己写作的选材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没有确立一个中心来选材,也就是说漫无边际地选材,缺乏目的性和意义性,这样的选材是不能表现文章主题的。所以,教者引导学生们在练习写文章前就要学习先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试列提纲,接着搜集素材,然后修改素材,看素材是否能表达中心。如果罗列的素材不足以体现主题,那么就需要补充素材或更换素材,或对素材进行筛选,直至素材能恰到好处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宜。以文本的选材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写作,让同学们知道精心选材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没有中心思想的材料是缺乏典型性的。
三、从挖掘文本的中心入手来指导学生写作
一般来说,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心思想是鲜明、集中的。如《石壕吏》这篇文言文,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表面上是写老妇人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实质上揭露了官吏的横征暴敛。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作者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形象,主要意图是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中心思想深刻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同学们的习作,往往是中心不突出,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对事物的认识缺乏见解,认知能力较差,孩子们的世界观在逐渐形成,对社会现象辨别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为基本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结合课文举出平时同学们写作的题目的例子,由学生来分析他们自己写谋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或学生确立了中心,而中心是否突出,引导学生自己来予以辨别。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让学生揣摩并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同学们根据写作素材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练习写作,同学们通过以文为本,再结合自己平时的写作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主题产生有效的“悟”性,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思想与文章的思想做到尽量接近,收到以文为本的效果。
以文为本,从文本的语言、选材、中心入手来指导学生写作,是把学习范本和练习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最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基础的最佳途经,教者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如何搭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平台广西南宁新宾中学谢佩华2013年
[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河北省武安市第八中学李运霞2012年
关键词:语言;选材;中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我们品读初中语文课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篇篇短小精焊的美文,它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看到了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我们不妨以文为本,从语言、中心、选材入手来指导学生作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写作的天地中增添丰羽,展翅翱翔。
一、从文本精炼语言的分析来启发学生作文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朴素、准确和精炼的语言,指导学生写作是有好处的。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针对此句,我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往往”和“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学生当然回答不用不行,但具体说到原因,学生却不知所措,目瞪口呆了。准确,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我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变化异常复杂,影响天气的因素也有很多,使用“往往”“常常”等词语,说明表达的只是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不是事物全部的可能性,用了这些限制性的词语,作者表情达意更客观些,学生听了有所感悟。那么,我们练习写说明文也应该要学习准确地使用词语。
作为师生对课文朴素、准确和精炼的语言要共同赏析,让学生有体会,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写作的语言,或将其他同学写的好的语言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要求同学们进行推敲、揣摩,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写“我”和爸爸在分别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用了“攀”、“缩”、“微倾”等动词,语言很朴素,这几个词用到这里恰到好处,把父亲的背影全写出来了,父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细心体会,让人深受感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以文本为中心,从文本精炼的语言分析来启发学生作文这是“教”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语言分析来指导作文。我把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好的语言和用得不够好的语言平时做好日记,并经常打印出来,要求学生鉴别比较其优劣,这也是抓住语言这一要素,增加学生写作词语的做法。我班一名学生写父亲,他父亲是一位拖板车的搬运工,写父亲在夏天拖板车用了“汗流夹背”、“驼背”、“微倾”等词语,父亲回家后,他“扔”苹果父亲吃,我想尽办法给学生以启发,同学们认为有的词用得可以,但有的词用得欠准确,认为他父亲拖板车不是“微倾”,而是呈很大程度倾斜,不是驼背,而是用力劳动而形成的动态,父亲辛苦劳累回到家,儿子关心父亲,给苹果父亲吃,用了一个“扔”字,显然不妥贴,有损文明之嫌,应是将苹果“塞”到父亲手里。学生本身阅读范围较窄,语言平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语言,增加词汇,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对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的揣摩辨别来引导学生写作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下大力气。
二、以文本的选材为切入点辅导学生写作
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课文中的选材是极具典型性的。如在《散步》一文中,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我要求同学们讨论,家庭散步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吗?这件小事有什么典型性呢?在你们的家庭里,像这样的事不也是很常见的吗?同学们通过讨论,慢慢地体会到这件小事不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散步,能表现一个重大的主题,即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紧接着我以《爸爸的犟脾气》为题要同学搜集材料,并将自己写作的材料说出来,同学们一一发言,认为自己写作的选材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没有确立一个中心来选材,也就是说漫无边际地选材,缺乏目的性和意义性,这样的选材是不能表现文章主题的。所以,教者引导学生们在练习写文章前就要学习先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试列提纲,接着搜集素材,然后修改素材,看素材是否能表达中心。如果罗列的素材不足以体现主题,那么就需要补充素材或更换素材,或对素材进行筛选,直至素材能恰到好处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宜。以文本的选材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写作,让同学们知道精心选材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没有中心思想的材料是缺乏典型性的。
三、从挖掘文本的中心入手来指导学生写作
一般来说,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心思想是鲜明、集中的。如《石壕吏》这篇文言文,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表面上是写老妇人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实质上揭露了官吏的横征暴敛。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作者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形象,主要意图是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中心思想深刻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同学们的习作,往往是中心不突出,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对事物的认识缺乏见解,认知能力较差,孩子们的世界观在逐渐形成,对社会现象辨别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为基本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结合课文举出平时同学们写作的题目的例子,由学生来分析他们自己写谋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或学生确立了中心,而中心是否突出,引导学生自己来予以辨别。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让学生揣摩并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同学们根据写作素材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练习写作,同学们通过以文为本,再结合自己平时的写作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主题产生有效的“悟”性,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思想与文章的思想做到尽量接近,收到以文为本的效果。
以文为本,从文本的语言、选材、中心入手来指导学生写作,是把学习范本和练习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最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基础的最佳途经,教者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如何搭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平台广西南宁新宾中学谢佩华2013年
[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河北省武安市第八中学李运霞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