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阶段,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发的明显,因此在一些小学中,“分层教学”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对于教学对象的分层也是很有必要的,对象分层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对象分层
在分层教学前要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也就是对班级学生的分层。
对班级学生的分类,主要是由Benjamin 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反馈——矫正性系统”这一阶段所得到的启示。Bloom提出反馈阶段通常应该分为四个步骤,简单的说一是每节课后留十分钟进行随堂测试,二是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三是查漏补缺、针对性辅导,四是进行二次测试,测试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在第一次测试中没有掌握知识点但进行过辅导的学生,测试的内容主要是第一次测试中错误率较大的题目。
根据这四点的启示,我认为在每节课的最后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2—4个题目,这些题目一半是基础题,一半是提高题。对于两种题都能做出的学生归为A类,这一类的学生可以认为是对所教授的知识点掌握的较好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对于基础题可以做出来但提高题做不出来的学生,我将其归为B类,这一类学生可以认为是对所授知识点基本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对于所有的题目都没能做出来的学生归为C类,这一类学生可以认为是对所授知识没有掌握。对于可能出现的第四种情况,也就是提高题可以做出来但是基础题没有做出,这个我们认为是偶然现象,也归为第C类。另一种分类是在进行新单元的学习前,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一次测试,因为所学的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
二、分层教学
(一)分层课堂教学
1、了解学生,多角度教学设计。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需要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上课的时候借助大量实物帮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而是应该将新学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也帮助进行旧知识的巩固。与此同时,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抽象数学定义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前应该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有所了解。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目标设定时,由于在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图形中已经学习过了什么是多边形,学生对于多边形的概念也较为了解了,教师就不需要再对多边形的定义进行详细的解说,而应将重点放在多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上。最后,教师应根据之前已经分好的ABC三层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或者问题,教师应至少从两个角度的方法和案例来进行讲解。
2、因材施教,分层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有两个环节。一是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二是教师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其实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但在大部分课堂中都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学生提问”这个环节。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将太抽象且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同时,还应让学生在玩中学。所谓在玩中学,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可以在带领学生们在玩耍的过程中进行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认识小数”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在知识的讲解前,带领学生进行一个买卖的活动。教师准备一些文具,并提前标注好价格,让学生办买家和卖家,“一本练习簿的价格是4角8分,我这里有1元钱,那卖家要找我多少钱?”以这种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接触到小数,然后教师可以穿插着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拎出来,课本上有很多插画、案例等,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看似花哨的课本中明确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学生提问环节就是学生向老师或者向同学提出疑问。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给这个环节。分别由ABC三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进行问题的解决,组内同学们都没法作答的问题,可以让别组同学回答,如果学生都没法回答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解答。这个环节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提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
(二)分层作业
写作业是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巩固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所以在作业上也不应该一刀切。A类学生由于知识掌握的较好,所做的作业应该是40%的基础题 60%的提高题。B类学生是知识点都已掌握,但是还不会灵活运用,因此他们所做的作业应该是50%的基础题 50%的提高题,这种作业的安排,是让他们将基础巩固后,尽量开动脑筋,学习如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C类学生是对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没有掌握,所以作业的安排应该是100%的基础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掌握上课所学的内容,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目可以就是书后题,因为书后的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这种由易到难的层次,并且书上的练习都较有针对性。
一、对象分层
在分层教学前要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也就是对班级学生的分层。
对班级学生的分类,主要是由Benjamin 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反馈——矫正性系统”这一阶段所得到的启示。Bloom提出反馈阶段通常应该分为四个步骤,简单的说一是每节课后留十分钟进行随堂测试,二是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三是查漏补缺、针对性辅导,四是进行二次测试,测试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在第一次测试中没有掌握知识点但进行过辅导的学生,测试的内容主要是第一次测试中错误率较大的题目。
根据这四点的启示,我认为在每节课的最后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2—4个题目,这些题目一半是基础题,一半是提高题。对于两种题都能做出的学生归为A类,这一类的学生可以认为是对所教授的知识点掌握的较好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对于基础题可以做出来但提高题做不出来的学生,我将其归为B类,这一类学生可以认为是对所授知识点基本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对于所有的题目都没能做出来的学生归为C类,这一类学生可以认为是对所授知识没有掌握。对于可能出现的第四种情况,也就是提高题可以做出来但是基础题没有做出,这个我们认为是偶然现象,也归为第C类。另一种分类是在进行新单元的学习前,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一次测试,因为所学的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
二、分层教学
(一)分层课堂教学
1、了解学生,多角度教学设计。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需要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上课的时候借助大量实物帮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而是应该将新学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也帮助进行旧知识的巩固。与此同时,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抽象数学定义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前应该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有所了解。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目标设定时,由于在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图形中已经学习过了什么是多边形,学生对于多边形的概念也较为了解了,教师就不需要再对多边形的定义进行详细的解说,而应将重点放在多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上。最后,教师应根据之前已经分好的ABC三层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或者问题,教师应至少从两个角度的方法和案例来进行讲解。
2、因材施教,分层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有两个环节。一是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二是教师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其实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但在大部分课堂中都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学生提问”这个环节。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将太抽象且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同时,还应让学生在玩中学。所谓在玩中学,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可以在带领学生们在玩耍的过程中进行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认识小数”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在知识的讲解前,带领学生进行一个买卖的活动。教师准备一些文具,并提前标注好价格,让学生办买家和卖家,“一本练习簿的价格是4角8分,我这里有1元钱,那卖家要找我多少钱?”以这种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接触到小数,然后教师可以穿插着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拎出来,课本上有很多插画、案例等,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看似花哨的课本中明确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学生提问环节就是学生向老师或者向同学提出疑问。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给这个环节。分别由ABC三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进行问题的解决,组内同学们都没法作答的问题,可以让别组同学回答,如果学生都没法回答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解答。这个环节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提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
(二)分层作业
写作业是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巩固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所以在作业上也不应该一刀切。A类学生由于知识掌握的较好,所做的作业应该是40%的基础题 60%的提高题。B类学生是知识点都已掌握,但是还不会灵活运用,因此他们所做的作业应该是50%的基础题 50%的提高题,这种作业的安排,是让他们将基础巩固后,尽量开动脑筋,学习如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C类学生是对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没有掌握,所以作业的安排应该是100%的基础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掌握上课所学的内容,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目可以就是书后题,因为书后的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这种由易到难的层次,并且书上的练习都较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