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图像信息题的求解策略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各地进入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命题的实践以来,图像信息题以其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在中考中备受青睐. 这类问题大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面孔出现,重点考查学生对图形和隐含信息间的互译能力以及利用各种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常因为不能准确把握图像信息特征,从而导致求解“失策”.本文拟从近几年各地中考数学题出发,谈谈这类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
  
  1 测量法
  
  以实际情境图片、仿真示意图为背景的图像信息题,往往因为图像真实性强,使得在运用测量法解决这类问题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2004年杭州卷)图1为羽毛球单打场地按比例缩小的示意图(由图中粗实线表示),它的宽度为5.18米,那么它的长大约在( )
   A.12米至13米之间 B. 13米至14米之间
   C.14米至15米之间 D. 15米至16米之间
  解析 本题粗看似乎无从下手,但仔细分析题意不难发现图1为按比例缩小的示意图,故选择刻度尺先量出图中球场的长和宽,然后结合实际场地的宽确定图1的比例尺,于是可求出实际场地长的范围.
  点评 在求线段长、线段比、角度等问题时,先判明图形的来历及其准确性,然后借助测量工具和比例的性质从而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2 基准线法
  
  统计图因其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而常用于数据的处理,同样又因统计图富含数据信息而常用于考查学生的数感.统计图类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估算能力和数据处理技巧,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例2(2009年枣庄卷)某住宅小区六月1日至6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折线图(图2)所示,那么这6天的平均用水量是()
   A.30吨 B.31吨
   C.32吨 D.33吨
  解析 本例中6个用水量数据均介于28和37之间,由图像直接读取数据并计算平均值显然不失一般性.根据题中数据相对集中及各选项中数据均为整数的特征,可以选取适当的“基准线”(如过纵轴上数32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并利用其它点与基准线的相对位置可快速求得平均用水量.
  点评 适当选取基准线,巧用图形的相对位置解决“用统计图求平均数”、“用函数图像估算方程解”、“直线等分面积”等问题,往往收效较大.
  
  3 构图法
  
  图像中隐含着许多本质信息,同时更多的信息又有待借助图像的直观来表现,这正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应用.因而,借图像的直观性来解决图像信息题也是常用方法之一.
  例3 (2009年梧州卷)在一个仓库里堆放有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货箱,仓库管理员画出的这堆货箱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如图3,则这堆货箱至少有()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解析 本例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题干中只给出了货箱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唯独不见俯视图,可见其中必有蹊跷.不妨构造货箱的俯视图(如图4),正方体货箱个数不解自明.
  点评 在解决视图及有关绝对值、勾股数问题时,构造所缺视图或几何图形是常用的求解策略.
  
  4 逼近法
  
  在近年中考卷中,渗透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考查的试题已逐渐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这类试题的解决,往往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才能奏效.
其他文献
翻阅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各地的中考试卷中涌现了很多与计算机中的流程图有关的试题,下面选取几例加以说明,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顺序型    例1 (2008茂名)任意给定一个非零数,按下列程序计算,最后输出的结果是( )  m→平方→-m→÷m→+2→结果  A.m B.m2 C.m+1 D.m-1  解 根据给出的程序图,我们把它“翻译”成数学式子应为m2-mm+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引例 苏科版教材八(上)第45页灵活运用第9题:  如图1,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AB′交l于点P.  (1)AB′与AP+PB相等吗?为什么?  (2)在l上再取一点Q,并连结AQ和QB,那么AQ+QB与AP+PB哪一个大?为什么?  解 (1)AB′=AP+PB.  因为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所以PB′=PB. 所以AB′=AP+PB′=AP+PB.  (2
1 问题的缘起rn近期校内开展了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 几位教师都上了同一个课题:苏科版九(上)3.1二次根式. 该节主要阐述的内容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①正确理解√a(a
Steiner定理 在△ABC中,∠B和∠C的平分线BD与CE相等,则AB=AC.  文[1]对这一几何名题拓广为:  拓广定理 如图1,在△ABC中,设BD、CE分别为∠ABC、∠ACB的n≥2等分角线中的任意两条相应的分角线段,则AB≥AC的充要条件是BD≥CE.  认真拜读发现,文[1]对充分性的证明事实上只证明了:  当BD>CE时,AB>AC或AB=AC;  当BD=CE时,AB=AC或
学习不等式知识后,不但要会快速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同时,对于一些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反过来确定其中所含字母的取值(或取值范围)的问题,已成为中考不等式问题的热点,那么这类问题如何求解呢?现举例说明其常用的求解方法.    1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例1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m-1)x1,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分析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可解.  解 观察发现:原不等式与其解
要懂得学习的途径——学习任何东西最佳途径就是靠自己去发现.   ——教师十戒[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于是许多教师开始创设情境,试图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重新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结论. 结
中考数学试题是命题者精雕细琢的产品,有些题目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起来,真有点越品越“美”的之感.其解法之多, 涵盖知识面之广,又可拓展变换,能衍生出许多新题,使其成为探究的重点.这对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对淄博市2009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A卷第22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题目 如图1,两个同心圆的圆心是O,大圆的半径为13,小圆的半径为5,AD是大圆的直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强劲春风给中小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过去机械的程式化课堂正逐渐被摒弃,一种新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随之生成课堂教学不再仅是教师的“预设”,更多的是学生生命智慧的灵动和生成灵活的“预设”缔造了“生成” 的美丽;智慧、灵活的适时“生成”,充分显示出“预设”的灵活智慧的数学课堂呼唤着教师备课的机动和上课的灵活,呼唤着让“预设”在“生成”中“活”起来    1 让“预设”的数学
2009年连云港的数学中考压袖题是一道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题。它在近期数学杂志上的“曝光率”较高,不少优秀文章中都出现此题,并做了一些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