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这些现象您遇到过吗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解答题目时,会出现一些比较偏离生活实际的现象.比如,爸爸今年15岁,教学楼高9千米,三年级平均每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我的体重是35克……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觉得是学生缺失良好数感的一种表现.
二、什么是“数感”
众所周知,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数学同样也有“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把“数感”作为十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提出来,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开拓.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以这么理解,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因此,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并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寓学生的数感培养于数学教学之中.
三、教学中如何落实“数感的培养”
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等)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我借用一些教学例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切实理解数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首先让学生们动手数一数,数出1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數,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数出结果有10根,然后,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从而使学生明白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学会数10的基础之上,再数出11根.这些小棒怎样能一眼看出是11根呢?接着引导学生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1根,容易看出是11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比较大小这一教学活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高兴吗?(生齐答:高兴.)在后面还有120位老师在听我们的课呢,看看哪名同学表现得更出色.(生:哇!回头看.)那你们说120这个数是大还是小呢?
生1:我觉得大,你看咱们班才30多个人,那120比我们班的人数多多了呀.
生2:我觉得小,咱们学校有一千多人呢,120算不了什么!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120是大还是小要看它和谁比,和30比起来当然大了,如果要是和1000或是10000比起来,可就小多了,所以,120自己不能说大还是小.
师:说得好,看来一个数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是大还是小,需要两个数相比较.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推想,比较数量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培养了数感.
(三)合理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提供用数描述信息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数表达信息,学会用数与人交流
例如,在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练习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师:请用所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组成一句话,每一句话里必须包含一个数.比如,我们一(4)班有62名学生;教室里有4台电风扇.
生:我家有5口人.
生:我家养了32只兔子.
……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真精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数.现在请你把刚才所说的数字去掉,再说一说刚才的句子,你有何感想?
生:我家有人.
生:我家养了兔子.
学生重说,体验感悟出,缺少了数字,在表达信息、事情的时候,不能把信息传达清楚.这体现出来数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四)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例如,在估算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请你帮助小红的妈妈想一想,她大概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弟弟说大概要带3200元,姐姐说大概要3300元,小红说大概要3230元.你比较认同谁的说法?为什么?
生1:我认同弟弟的说法.把3025看作3000,204看作200,大约是3200元.
生2:我认同姐姐的说法.把3025看作3100,204看作200,大约是3300元.
生3:我认同小红的说法.把3025看作3030,204看作200,大约是3230元.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营业员是怎么收钱的?最后营业员只收了妈妈3229元钱.同学们,谁的说法比较接近啊?
生:小红.
通过比较之后,大家认为3230最接近精确值.那些估算出3230的学生就显得非常自豪.在后来解决一些问题时,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就用上估算,并喜欢把自己的估算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讨论出最佳估算方案.这也是培养数感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对数的体会,重视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解答题目时,会出现一些比较偏离生活实际的现象.比如,爸爸今年15岁,教学楼高9千米,三年级平均每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我的体重是35克……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觉得是学生缺失良好数感的一种表现.
二、什么是“数感”
众所周知,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数学同样也有“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把“数感”作为十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提出来,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开拓.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以这么理解,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因此,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并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寓学生的数感培养于数学教学之中.
三、教学中如何落实“数感的培养”
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等)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我借用一些教学例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切实理解数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首先让学生们动手数一数,数出1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數,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数出结果有10根,然后,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从而使学生明白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学会数10的基础之上,再数出11根.这些小棒怎样能一眼看出是11根呢?接着引导学生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1根,容易看出是11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比较大小这一教学活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高兴吗?(生齐答:高兴.)在后面还有120位老师在听我们的课呢,看看哪名同学表现得更出色.(生:哇!回头看.)那你们说120这个数是大还是小呢?
生1:我觉得大,你看咱们班才30多个人,那120比我们班的人数多多了呀.
生2:我觉得小,咱们学校有一千多人呢,120算不了什么!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120是大还是小要看它和谁比,和30比起来当然大了,如果要是和1000或是10000比起来,可就小多了,所以,120自己不能说大还是小.
师:说得好,看来一个数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是大还是小,需要两个数相比较.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推想,比较数量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培养了数感.
(三)合理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提供用数描述信息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数表达信息,学会用数与人交流
例如,在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练习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师:请用所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组成一句话,每一句话里必须包含一个数.比如,我们一(4)班有62名学生;教室里有4台电风扇.
生:我家有5口人.
生:我家养了32只兔子.
……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真精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数.现在请你把刚才所说的数字去掉,再说一说刚才的句子,你有何感想?
生:我家有人.
生:我家养了兔子.
学生重说,体验感悟出,缺少了数字,在表达信息、事情的时候,不能把信息传达清楚.这体现出来数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四)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例如,在估算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请你帮助小红的妈妈想一想,她大概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弟弟说大概要带3200元,姐姐说大概要3300元,小红说大概要3230元.你比较认同谁的说法?为什么?
生1:我认同弟弟的说法.把3025看作3000,204看作200,大约是3200元.
生2:我认同姐姐的说法.把3025看作3100,204看作200,大约是3300元.
生3:我认同小红的说法.把3025看作3030,204看作200,大约是3230元.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营业员是怎么收钱的?最后营业员只收了妈妈3229元钱.同学们,谁的说法比较接近啊?
生:小红.
通过比较之后,大家认为3230最接近精确值.那些估算出3230的学生就显得非常自豪.在后来解决一些问题时,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就用上估算,并喜欢把自己的估算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讨论出最佳估算方案.这也是培养数感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对数的体会,重视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