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授课的教学准备是一种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工作。要进行教学准备,就要“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等。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的认识》一节的教学内容谈一下在备课中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一、研读教材
1.阅读教材,要读懂教材,了解教材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成几部分,有什么新的东西,也包括教材渗透的数学思想。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对实物一块月饼的平均分引出“几分之一”的认识,教给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方法。
2.精读教材,对教材各部分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弄清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学会认识几分之一;难点是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阅读本章教材,弄清本节与本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认识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认识“几分之一”,它是学习分数的基础,后面关于“几分之几”的教学及分数的运算等都要用到本节的知识。所以,本节的平均分的思想很重要,是学习分数的重要思想。
4.研读教参。通过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部分的阅读,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如本节教材开始的主题图的编写意图是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
二、学习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备课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而新课程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第二,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知识要转化为实践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三、专项研究
专项研究是对教学难点和关键处的深入研究,属于攻坚克难。主要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寻求突破方法。本节的专项研究是“平均分”,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吃月饼这一事实:把一张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就是三分之一,依此类推。这样就突出了教学效果。
四、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所以,备课时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施教,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本节知识而言,学生已有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但还没有建立起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的观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
五、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应多采用直观教学、分类教学或同伴教学等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自己在心中的模拟授课,把握课堂教学各环节所用时间,形成教学设计。教师在前面准备的基础之上通过编写教案,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理清整体的教学思路,整体把握教学进程。书写教案时多设计活动板块(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或问题,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搭建交往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多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教师每准备完一节课之后,都要反思一下,本节课的准备哪些地方有了新的创意,哪个环节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应加以完善,这样做能使下一节课的准备更加完善,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责任编校:蓉莞)
一、研读教材
1.阅读教材,要读懂教材,了解教材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成几部分,有什么新的东西,也包括教材渗透的数学思想。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对实物一块月饼的平均分引出“几分之一”的认识,教给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方法。
2.精读教材,对教材各部分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弄清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学会认识几分之一;难点是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阅读本章教材,弄清本节与本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认识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认识“几分之一”,它是学习分数的基础,后面关于“几分之几”的教学及分数的运算等都要用到本节的知识。所以,本节的平均分的思想很重要,是学习分数的重要思想。
4.研读教参。通过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部分的阅读,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如本节教材开始的主题图的编写意图是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
二、学习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备课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而新课程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第二,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知识要转化为实践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三、专项研究
专项研究是对教学难点和关键处的深入研究,属于攻坚克难。主要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寻求突破方法。本节的专项研究是“平均分”,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吃月饼这一事实:把一张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就是三分之一,依此类推。这样就突出了教学效果。
四、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所以,备课时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施教,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本节知识而言,学生已有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但还没有建立起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的观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
五、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应多采用直观教学、分类教学或同伴教学等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自己在心中的模拟授课,把握课堂教学各环节所用时间,形成教学设计。教师在前面准备的基础之上通过编写教案,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理清整体的教学思路,整体把握教学进程。书写教案时多设计活动板块(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或问题,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搭建交往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多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教师每准备完一节课之后,都要反思一下,本节课的准备哪些地方有了新的创意,哪个环节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应加以完善,这样做能使下一节课的准备更加完善,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