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8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历来是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所力倡的,也是育就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常常为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而自豪,为绵延深长的千年书卷而自醉,为声振古今中外的儒士文豪而自鸣。可不知何时,在文明積淀颇为厚重的中华民族,读书声渐小了。对此,不少有志之士为提高民族阅读水准而大声疾呼。作为教师,我们也清醒地感觉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读书行为的比重太小。教育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而教师要传播阅读文化,无疑应把读书作为自己职业生活的一种行走方式。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教师应该心怀可以暖照他人的阳光,不断仰望教育的星空。“读书使人明智”,那么,教育阅读可以成为这仰望教育星空的慧眼。
  一、社会书刊——“一桶水”的源泉
  教育上有一句传统名言:“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的,教师相对于懵懂的学生来说,掌握的文化可以用“一桶水”来自谓,但这“一桶水”用完了怎么办?这就需要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特别要涉猎各种非教育类书刊(我权且用“社会书刊”来概括以区别教育类的书刊),来扩张知识的文化容量,并以此作为输出“一桶水”的源泉。
  1.读成人文学,丰厚学养
  成人文学的受众显然是成人,这些书籍的信息含量高,社会知识丰富,蕴含的道理深刻,语言示范性强。现在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师毕业或大专毕业,小学初中自不必谈,三年或五年的师范生活剔除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能够静心潜读文学专著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必须多阅读成人文学,主动地丰厚自己的学识素养。“四书五经”、《天问》、《离骚》、“三言两拍”、“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精悍表述的魅力和跨越千年的历史知识、哲学冥思;《朝花夕拾》《林语堂文集》《激流三部曲》《文化苦旅》《汪国真诗选》等现当代文学,使我们体味到鲁迅、林语堂、巴金、汪国真这些现代文学大师超凡脱俗的语言艺术和睿智无比的社会审视;《九三年》《简·爱》《复活》《双城记》《老人与海》《飘》等外国名著,令人感悟到凝重悲戚的异国社会历史和雨果、夏洛蒂、托尔斯泰、狄更斯、海明威等外国文家们誊注社会的忧伤眼神……在无数次的阅读和掩思之中,我们的学养必然渐渐丰厚。
  2.读知识书刊,开阔视野
  文学毕竟是对社会历史的讲述和表述,尽管在有意无意中涉及了科学、自然、地理、人文等知识,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构建多元知识素养。一直以来,甚至包括现在,我们的教育对科学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视度是不够的,或者说是弱化的。经历过应试的中学教育和实用的师范教育(以掌握专业技术为主)的现今小学教师,经常因知识的单一匮乏而解答不出学生的生成性诘问,还会因应答方式的不妥而挫伤学生追求丰富知识的积极性。可见,多读知识性专著是必需的。但业务的专业性和职业的特殊性在需求程度和富余时间方面不会也不需要常读自然科学等知识性专著,我们只需常读一些知识性报纸杂志即可。如以品述人生价值为主的《读者》《格言》,讲解科学知识的《军事科学》《飞碟探索》《人与自然》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常读期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些书刊定会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
  3.读儿童文学,滋生童性
  顾名思义,一般认为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可我认为,儿童文学的受众还有教育儿童的人。比如说小学幼儿教师、儿童的家长和其他热心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光能了解学生的读物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弯下了直直的腰板,与儿童文学形象或亲近或融合,甚至“做了一回儿童”。淄博市稷下小学的张爱玲老师在《读书如刷牙》一文中说:“孩子们读的书是我的最爱,在那些神奇的世界里,我是多么欣喜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要读的书我先读,孩子们读过的书我也要借来读。我只想让自己的心离孩子们近一些,再近一些。”正如她所说,我们能够在《飘来的狗儿》里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感受与现在既同又异的黑白式童年,在《草房子》中与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调侃捉弄中给长者尊严抹上幽默的色调……品茗儿童文学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童性会再次滋生,而这不正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条件吗?
  二、教育专著——“点灯者”的火种
  做教育的行者是教师的职业追求。这很实际,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名家和教育大师。问题是我们是否因普通而“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有人将现在的教师比喻为“点灯者”,意思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点灯照亮前程并引路导向的作用。那么,点灯的火种从何而来呢?在课程改革迅猛推进的今天,教师还应多读教育专著,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火种。
  1.读经典理论,提升教育理性
  理论是灰色的,经典理论是灰色的常青树。潜心阅读教育经典及其理论,能够提升我们对教育现象的理性化、本质化的思考品质,有利于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和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单中惠向一线教育工作者推荐了16本中外教育经典著作。考究一下这些经典,会发现它们真是必读、可读的教育力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关于“教学直观性原则”的论述一语切中儿童认知规律;几百年前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身心自由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高尚师德;杜威的“民本主义”思想把教育的终极指向揭示得多么到位;加德纳上世纪70年代的著作《多元智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中的真知灼见至今还在敲击着我们一些人的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读教育经典理论,长万千教育理性,此为至理。
  2.读期刊时文,把握教育归向
  当前,大众传媒方兴未艾。受其影响,教育期刊出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景象。就我所知,国内各级各类教育期刊就有三四百种。对于教育期刊的阅读,我们要有所取舍。通过自己研读、他人介绍、媒体宣传等途径,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有一定品质的期刊作为阅读对象。事实上,优秀的教育期刊每期总有一定的与教育形势相一致的时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可以明了时代的教育现象和规律,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找准自我的教育皈依。《教育探索》《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每每能供上一份份厚实的理论简餐,《江苏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福建教育》总会依循小学教师特点和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在中、微观层面献上一道道“拿来可用”的便餐……   3.读名师论著,走进教育景深
  这里所说的名师,主要指当代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或者关注、指导着教学一线的教师与专家。名师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文化,并且善于在工作中积累、反思。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名师们造就、描绘的教育景深之境界,可我们有走进他们教育景深之中的机会,进而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大气精致。无疑,阅读他们的代表性论著、聆听他们的课堂和讲学是最好的走进方式,因为他们的著作与我们的日常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王崧舟的《语感教学法》、周益民的《步入诗意的丛林》,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语文及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支玉恒的《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以实况记录加评说的形式道出了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教语文的真谛;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以学者独特的视角和熟思为我们勾画了教育的美好蓝图。在走进名师教育景深的历程中,我们会在整體把握、理性操作教育教学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也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景深,哪怕是景象。
  三、教学用书——“引航者”的水库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连所教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好好读过一两遍。其实,再浅的文本,教师仅靠课堂上的即兴、临时阅读,只能浮于表面,带给学生的知识自然也就难以入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航者”,引之精当到达彼岸则快,反之则慢。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好好地读教学用书,做好“潜水”工作。一是要精读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反复精细地研读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有深度地解读文本,必要时要把文本内容毫无差错地熟记于心、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既钻得进,又跳得出。二是要广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用书。广泛地阅读权威部门、专家名师所写的教学用书,多方吸取别人独到的、合理的、深刻的文本解读,而后有机组合自己的认知重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途径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由于读教学用书只是认识上的问题,实践并不难,在此仅想提醒警示,就不再赘述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一定为了满腹经纶,却可以企及学养丰厚;读书,不一定为了出名成家,却可以形成机变百出的教学谱系;读书,不一定为了改天换地,却可以产生仰望教育星空的明亮慧眼。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个春节的平静。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发展,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根据教育部通知实行“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学”方案,一线老师们不得不变身主播,充分发挥“互联网 ”线上优势,认真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学生能学有所獲。
一、唤醒语文教育的生命情思  1.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记者:周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忙于课堂。在您看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周璐:但凡有着课堂情结的老师,一定都扪心自问过:我的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还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越来越爱学习,会学习?如果说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是课堂追求的效益,那么热爱与创新则是课堂追寻的境界。  我从
为了让教师充分了解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内容、观察重点以及如何在游戏故事中科学准确地评价幼儿、记录幼儿,能够根据观察內容组织开展幼儿一日活动,近日,山东省广饶县康居幼儿园组织全园教师开展游戏精神下游戏故事案例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针对《洗瓜籽》《停车场》这两个游戏故事开展交流研讨,教师们在参照对比中明确了游戏故事的观察内容和指导策略,为幼儿园科学开展游戏活动打下了基础。  (作者:陈晨 山东省广饶县
童年是学习、认识的启蒙阶段,无疑相当于人之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学生的童年里应该播下最美好的语文种子。  一、语文课程:教材在哪儿  童年应该是开阔的,同样,语文课程的视野也应是开阔的。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童年是特别适合记忆与积累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们反思:在最应“吸收营养”的童年时期,难道教语
童话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如何借助童话教学的契机,激活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笔者试以童话《糖果雨》的教学为例谈谈。  一、激励评价——让想象更主动  学校的理性教育会压抑儿童的想象本能,他们的想象已经不再主动。为此,我们需要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新回到自我,主动想象。其中,激励评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动拜学生为师:“儿童是想象的王子。你们的想象力比我们大人丰富多了。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二十卷,近一万六千字,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识和人生哲学。我们余东小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教育从《论语》中的一句句言简意赅的话语展开,让学生用儿童化的方式感知《论语》的文化精髓,进而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学会感悟人生,学会做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一、讀本:让《论语》贴近儿童生活  本着贴近儿童的理念,我校精心选择了《论语》的阅读内容,共108
一、跟着陈琴老师学吟诵  2007年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陈琴,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人民教育》《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等杂志上,陆续刊登了陈琴老师的很多文章,我一篇不落地复印下来,仔细拜读,并存进我的“收藏夹”。而“经典素读”“吟诵”等原本陌生的词语也一次次地跟我熟悉起来,刻进了我的脑海。  我一贯不喜欢“追星”,但自从搜到陈琴老师的博客后,拜读陈琴老师的博文就成了我固定的学习内容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是源源,他是一个“热心肠”;一个是阿木,他是一个“小马虎”,(出示源源和阿木的图片)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猜猜看,源源为什么叫“热心肠”?阿木为什么叫“小马虎”?  生:有同学忘记带笔时,源源借给他。  生:源源爱帮助同学,所以大家都叫他热心肠。  师:你们猜得真准!那阿木呢?  生:阿木老是做错作业。  生:他很粗心,常常忘记带家庭作业。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校地处北京西南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拒马河畔,是一所半山区的乡村小学。学校始建于1930年,经过历史的变迁,由私塾逐步发展成为抗日小学,解放以后才真正成为完全小学。目前中心校下辖一所中心小学、三所完全小学,共计28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教师76人。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重要环节,而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所在。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
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先来追溯一下“语文”二字的起源。语文,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时被称为“国文”;“五四”以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侧重文言;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张志公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