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想“逍遥游”,就要舍“小”求“大”。那就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的“小”,努力去追求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敢于打破自身视野的局限,让自己的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即有“大”,才有心灵的自由。
关键词: 《逍遥游》 舍“小”求“大” 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中学课本里节选了它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重点在于“小”“大”之辩,文字上的难度并不大,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何谓“小”,何谓“大”,以及它们与“逍遥游”的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首先看文题。“逍遥游”的“逍遥”二字,指的是精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本文的宗旨是:“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牵无碍的境地。”[1]可是,如何实现这种精神上的无限自由与和谐呢?那就要抛弃自我,摆脱功名,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己”、“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要去除成见,摒弃“小我”,打破自我中心,将自己放在宇宙万物之间,以自己的心灵去包容万物。这样,我们的心灵渐渐“虚空”下来,才能摆脱功利和名誉的诱惑,顺从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意愿去做事情,即“无功”亦“无名”。
但是,去除“已”“功”“名”的束缚谈何容易?《庄子》开篇的《逍遥游》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的“小”,努力去追求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让自己的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即有“大”,才有心灵的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鲲”和“鹏”是现实中存在的吗?我仿佛看见庄子面带嘲讽,超然地背过身去,仰望苍天。是的,要树立“大”的观念,就要敢于打破自身视野的局限,驰骋想象,认识宇宙空间的无边无际。在这里,庄子借助于“鲲”“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直观可感的广大世界。他是要用“鲲鹏”的故事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天空,从而使我们的思维贯穿于天地之间而打破平常所见的局限。只不过,这样的“大”并非凭空而成,它需要深厚的积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没有足够的风,就托负不起大翼。今天,我们用“鲲鹏展翅”来比喻一个人大展宏图。但是,一个人,要实现超出常人的胸襟抱负,理想追求,就要有超出常人的深厚学养。没有充足的准备,“鲲鹏”也将难以展翅。然而,有了充足的准备还不够,还要有自己的主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被外部的力量所左右: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们仔细读这一段,会注意到,对于这样的嘲笑,“鹏”是不置可否的,毕竟,蜩与学鸠的见识有它们自身的局限。从它们的角度看来,鹏的确是可笑的;而鹏之为“大”,必然有包容异见的胸怀。倒是庄子,忍不住站了出来,讲了一番积累的道理,并且批评这两只小鸟的无知: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之二虫又何知?
读了这一段,我想你是不是发现庄子其实很可爱?他也并不是超凡脱俗到不可触摸的地步。透过庄子的反驳,我们也应该记住:你要成就“大”,就不必计较这些非难,而要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又或许,自甘平庸的我们,该从庄子对蜩与学鸠的教训中记住:渺小理解不了伟大,平庸理解不了崇高,但我们终不能以此否认崇高与伟大的存在;就像河伯,没有见到大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恰恰只能证明我们自己的浅薄与鄙陋。
好了,看来,蜩与学鸠是不明“小”“大”之辩的,是不能到达“逍遥游”的境界的。要想“逍遥游”,就要舍“小”求“大”。但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呢?接下来,庄子就通过一系列的相对性比较,告诉我们,“小”“大”该如何去区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原来,“大”没有界限;即便我们以为“大”的事物,相比较于更大的事物而言,仍然是“小”。到这里,庄子应该将目光从遥远的天际转向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我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去破除迷障,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了吧?不,庄子不慌不忙,仍然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同样的故事: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意,“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这二十一字,我们的课文中是没有的。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在他的《庄子今注今译》中解释道:“依闻一多之说,据唐僧神清北山录引增补”。[2]有了这一句,我们对“大”的理解,可以更进一步:“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当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入浩渺的天空,我们不能不佩服庄子目光的深邃。今天,人类探索的脚步,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目光所及,进入了太空的领域,甚至对外太空,人类也充满了想象;然而,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人,仅仅关注自己周边的物质世界,迷失在欲望的纠葛之中。而两千多年前的这一位看起来穷困潦倒却实在是自在洒脱的书生,他的目光,早已经穿过了蓝天白云的遮挡,而达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的远方。而他关注这一切,其实,都是怀着一副极热的心肠,关注着我们普通人的心灵——这应该是许多人在感到无路可走时更多地想到庄子的缘故吧。
所以,庄子欣赏那些可以超越世俗之“小”,而求精神之“大”的人士。作为普通人,我们即便不能到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也可以避开现实的纷攘扰乱,去享受生命的真正乐趣吧?这就是说有“大”,才有自由。而这正是《逍遥游》于今天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2:3.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2:16注释(二).
关键词: 《逍遥游》 舍“小”求“大” 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中学课本里节选了它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重点在于“小”“大”之辩,文字上的难度并不大,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何谓“小”,何谓“大”,以及它们与“逍遥游”的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首先看文题。“逍遥游”的“逍遥”二字,指的是精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本文的宗旨是:“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牵无碍的境地。”[1]可是,如何实现这种精神上的无限自由与和谐呢?那就要抛弃自我,摆脱功名,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己”、“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要去除成见,摒弃“小我”,打破自我中心,将自己放在宇宙万物之间,以自己的心灵去包容万物。这样,我们的心灵渐渐“虚空”下来,才能摆脱功利和名誉的诱惑,顺从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意愿去做事情,即“无功”亦“无名”。
但是,去除“已”“功”“名”的束缚谈何容易?《庄子》开篇的《逍遥游》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的“小”,努力去追求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让自己的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即有“大”,才有心灵的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鲲”和“鹏”是现实中存在的吗?我仿佛看见庄子面带嘲讽,超然地背过身去,仰望苍天。是的,要树立“大”的观念,就要敢于打破自身视野的局限,驰骋想象,认识宇宙空间的无边无际。在这里,庄子借助于“鲲”“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直观可感的广大世界。他是要用“鲲鹏”的故事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天空,从而使我们的思维贯穿于天地之间而打破平常所见的局限。只不过,这样的“大”并非凭空而成,它需要深厚的积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没有足够的风,就托负不起大翼。今天,我们用“鲲鹏展翅”来比喻一个人大展宏图。但是,一个人,要实现超出常人的胸襟抱负,理想追求,就要有超出常人的深厚学养。没有充足的准备,“鲲鹏”也将难以展翅。然而,有了充足的准备还不够,还要有自己的主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被外部的力量所左右: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们仔细读这一段,会注意到,对于这样的嘲笑,“鹏”是不置可否的,毕竟,蜩与学鸠的见识有它们自身的局限。从它们的角度看来,鹏的确是可笑的;而鹏之为“大”,必然有包容异见的胸怀。倒是庄子,忍不住站了出来,讲了一番积累的道理,并且批评这两只小鸟的无知: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之二虫又何知?
读了这一段,我想你是不是发现庄子其实很可爱?他也并不是超凡脱俗到不可触摸的地步。透过庄子的反驳,我们也应该记住:你要成就“大”,就不必计较这些非难,而要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又或许,自甘平庸的我们,该从庄子对蜩与学鸠的教训中记住:渺小理解不了伟大,平庸理解不了崇高,但我们终不能以此否认崇高与伟大的存在;就像河伯,没有见到大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恰恰只能证明我们自己的浅薄与鄙陋。
好了,看来,蜩与学鸠是不明“小”“大”之辩的,是不能到达“逍遥游”的境界的。要想“逍遥游”,就要舍“小”求“大”。但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呢?接下来,庄子就通过一系列的相对性比较,告诉我们,“小”“大”该如何去区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原来,“大”没有界限;即便我们以为“大”的事物,相比较于更大的事物而言,仍然是“小”。到这里,庄子应该将目光从遥远的天际转向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我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去破除迷障,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了吧?不,庄子不慌不忙,仍然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同样的故事: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意,“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这二十一字,我们的课文中是没有的。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在他的《庄子今注今译》中解释道:“依闻一多之说,据唐僧神清北山录引增补”。[2]有了这一句,我们对“大”的理解,可以更进一步:“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当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入浩渺的天空,我们不能不佩服庄子目光的深邃。今天,人类探索的脚步,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目光所及,进入了太空的领域,甚至对外太空,人类也充满了想象;然而,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人,仅仅关注自己周边的物质世界,迷失在欲望的纠葛之中。而两千多年前的这一位看起来穷困潦倒却实在是自在洒脱的书生,他的目光,早已经穿过了蓝天白云的遮挡,而达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的远方。而他关注这一切,其实,都是怀着一副极热的心肠,关注着我们普通人的心灵——这应该是许多人在感到无路可走时更多地想到庄子的缘故吧。
所以,庄子欣赏那些可以超越世俗之“小”,而求精神之“大”的人士。作为普通人,我们即便不能到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也可以避开现实的纷攘扰乱,去享受生命的真正乐趣吧?这就是说有“大”,才有自由。而这正是《逍遥游》于今天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2:3.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2:16注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