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课后习题解法的讨论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3-2 第四章 电磁感应 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书后有这样一道题目,题文: 如图1所示,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架CDEF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MN沿框架以速度v向右做[TP11GW194.TIF,Y#]匀速运动.t=0时,磁感应强度为B0,此时MN到达的位置使MDEN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为使MN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从t=0开始,磁感应强度B应怎样随时间t变化?请推导出这种情况下B与t的关系式.
  学生在学完本节新课后,八成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目.解答过程如下:
  正解一 MN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回路MDEN的磁通量不变,即此后任意时刻t的磁通量Φt都和t=0时的磁通量Φ0相等.所以磁感应强度应随时间减小.
  学完本章之后笔者又把这样一道题给学生做,题文: 如图2所示,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金属框架cdef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无摩擦地滑动.此时abed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棒的电阻为r,其余部分电阻不计,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
  (1)若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每秒增量为k,同时保持棒静止,求棒中的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2)在上述(1)情况中,始终保持棒静止,当t=t1秒末时,需加的垂直于棒的水平拉力为多大?
  (3)若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当棒以恒定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时,可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则磁感应强度怎样随时间变化?(写出B与t的关系式)
  可以看出本题第(3)问和上述课后习题几乎完全一样,然而这次却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做对,这个结果令我十分诧异,这是为什么呢?错误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形.
  错解一 因任意时刻电流It=0,所以任意时刻回路电动势Et=E感 E动=0.因E动为逆时针,E感为顺时针,若设顺时针电动势为正,则
  上述解答过程看似很“高大上”,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才能写出的解法.解答过程中的错误相当隐蔽.仔细分析发现这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磁感应强度是随时间均匀减少的,故设Bt=B0-kt,而本题磁感应强度和时间并非是线性关系,所以导致了最终结果的错误.
  错解二 因任意时刻电流It=0,所以任意时刻回路电动势Et=E感 E动=0.因E动为逆时针,E感为顺时针,若设顺时针电动势为正,则
  ]应是t时刻磁感应强度的瞬时变化率,而[SX(]Bt-B0[]t[SX)]则为0-t时间内的磁感应强度平均变化率.一般情况下两者并不相等,只在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时,瞬时变化率才和平均变化率相等,上述解答过程才正确.
  综上分析发现,这两种错解的错因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错误地认为磁感应强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既然如此,那又有问题了,既然错因本质相同,那么两种错解所得的最终结果为什么不同呢?再次推敲错解二的解答过程发现,还有一处错误,由于磁感应强度是减小的,因此
  反思 分析了学生的错解过程,我就在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学生的解答 “避简就繁”,从回路中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和为零切入解题,而不从磁通量不变切入解题呢?(2)很多公式或结论都是有适用条件的,像在物理量线性变化的条件下才适用的公式或结论高中阶段遇到的并不多,学生为什么没能记住它们的适用条件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留下“祸根”呢?
  学生之所以第一次遇到能轻松做对,而第二次面对类似问题则“大费周章”,跟学生当时所学的内容有关.第一次遇到这个题目时,学生刚学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不变,而且头脑中尚未有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干扰,解题时自然从磁通量不变切入.而第二次则是在学完本章第五节《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后不久遇到的,大部分学生从回路中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和为零切入解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解决问题时大脑首先收索头脑中最新的也是当时最活跃的记忆本是正常的思维活动,但错解也同时暴露了学生面对解题过程中的困境不懂得“另辟蹊径”,思考问题“浅尝辄止”、不“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即使从回路的电动势为零切入解题,若能思考的更加深入,依然能解对本题.
  正解二 设t时刻回路的磁通量为Φt,则Φt=Btl(l vt).因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所以t时刻回路的瞬时感应电动势Et=[SX(]dΦt[]dt[SX)]=0.所以Φt为常值函数,可得Φt=C(C为定值).
  其实学生还有“只套公式不记条件”的记忆习惯.教师的责任在于对公式的适用条件强调的不够,对公式的得出过程分析讲解的不够.比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AKv-D]=[SX(]v1 v2[]2[SX)] (适用于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即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可能就忽视了对公式适用条件和公式得出过程的教学.当然,这里面也有学生对初中概念“速度平均值”和高中概念“平均速度”认识上的混淆.平均速度[SX(]x[]t[SX)]一般不等于速度平均值[SX(]v1 v2[]2[SX)],只有在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时或者说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才等于速度平均值,即[AKv-D]=[SX(]v1 v2[]2[SX)].之后,在进行变力功教学时,在讲公式W=[AKF-]x=[SX(]F1 F2[]2[SX)]x (适用于力随位移线性变化的情形)时,再次弱化了公式适用条件和公式得出过程的教学.在讲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时,原以为学生对“线性变化”这样的条件已经很熟悉了,就更未对学生加以强调了,这样看来学生在此处犯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他文献
物理学史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资源宝库,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考物理始终重视对物理学史的考查,对其考查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从教育评价的角度认识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1 物理学史的内容分析及考查形式  什么是物理学史?物理学史包含哪些内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答案.笔者根据Wang分析科学史内容的框架,并结合本
例题教学是巩固所学的公式、定理,根据物理条件进行运算过程.例题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给学生讲明讲透,再布置练习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例题教学而教学,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式接受例题的教学方式,学生觉得书上有的,可听可不听,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如何提高物理例题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习变得有趣和具有挑战性,值得我们去探究
题目 (2014年全国(大纲卷)理综卷第26题)已知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半径分别为T和R,地球同步卫星A的圆轨道半径为h. 卫星B沿半径为r (r
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23题是一道运动学综合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抛运动、速度变换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能力,由于研究对象变换、对地速度的变化,使学生解题时容易出错.原题如下.  题目 如图1所示,装甲车在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20 m/s沿直线前进,车上机枪的枪管水平,距地面高为h=1.8 m.在车正前方竖直立一块高为两米的长方形靶,其底边与地面接触.枪口与靶距离为L时,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常常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新课程改革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良机,给语文教师创造了无比广阔的空间,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物理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实验教学,充分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与同仁交流探讨.  1创设实验情境,唤醒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之源.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醒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
原题 (2014年天津理综)如图1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θ=30°的斜面上,导轨电阻不计,间距L=0.4 m.导轨所在空间被分成区域Ⅰ和Ⅱ,两区域的边界与斜面的交线为MN,I中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下,Ⅱ中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上,两磁场的磁场感应度大小均为B=0.5 T,在区域I中,将质量m1=0.1 kg,电阻R1=0.1 Ω的金属条ab放在导轨上,ab刚好不下滑.然后,
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评析习题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就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评析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用结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1充分全面的审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间接地概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必须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写随意文,并且每天进行检查。而在随意文中,因其具有随意性,学生很容易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发泄对现实生活中某人或某事的不满
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物理内容,为改变学生的某些观念、意识、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作简单的阐述.  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来看,它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因而,物理学中最富有哲学的思想和方法,最能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品质.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主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