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教育界已经真正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令人欣慰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没有能力质疑。应该说“问题”和“质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当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从历史上看,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加上各位老师的的有意识培养,使我校的学生质疑问难意识比较强,能力也比较高。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无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当你知道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之后,你想向同桌提什么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的半径长度都一样呢?”“半径跟圆有什么关系?”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些方面在我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呢?”再例如,在教学计算32.63÷0.7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但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就像上面这个计算题目,有的学生就问:“我也可以先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来计算。”应该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1)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圆不可以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不光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圆经过转化也可以的,但很难。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效控制要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无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当你知道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之后,你想向同桌提什么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的半径长度都一样呢?”“半径跟圆有什么关系?”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些方面在我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呢?”再例如,在教学计算32.63÷0.7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但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就像上面这个计算题目,有的学生就问:“我也可以先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来计算。”应该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1)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圆不可以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不光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圆经过转化也可以的,但很难。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效控制要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