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堂中的美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可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音乐教师需要懂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要上好音乐课,就要以此为科学依据来制订教学计划,编写音乐教材,考虑教学的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时间,采取相应的音乐教学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课;美育教学;健康发展
初中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音乐课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音乐是培养情感重要途径之一,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效果,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渗透是很大的。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让世界充满爱》,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作为音乐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美。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掌握一堂音乐课中美的激发点,一环环地将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旋律美、情感美、调式及和声美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初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相反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就会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丰富民间器乐》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戏曲》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红色娘子军连歌》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音乐作简单的芭蕾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活动不仅创造性地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整堂课都是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三、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过程。例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画面: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姑娘们的轻歌曼舞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随着节奏的变化,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快的气氛之中……欢快、热烈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四、音乐选材多样化、实践丰富化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可如果教师只是严格遵循教科书而不越雷池半步一味单调的讲课本、专听深不可测的音乐,久而久之,学生上音乐课如坐针毡,欣赏音乐味如嚼蜡,音乐课自然也就失去了这些本来非常喜欢音乐的“小听众”和“小演员”。
贝多芬、莫扎特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贝多芬、莫扎特,真正的经典是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辉的音乐作品。流行可能成为经典,但不等于经典。曾经满大街都是:“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但时间才过去不久,城市KTV的包房中已经不闻《两只蝴蝶》的歌声了,吹尽狂沙始到金,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经几十年了,却依然时时回响在城市的夜空,这才是经典。经典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乐,哪怕它们还称不上经典。“与时俱进”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指导理论,我们要时时关心外面的音乐世界,不能捧着一本教材抱残守缺,应该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吉祥三宝》这么清新而又可爱的时代新作),当然也应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音乐对人的情绪、心情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振动是极有规律的,并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共振,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以达到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
音乐课堂中的美育教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那些歌颂正直、善良、诚实等品性的、具有欢乐、明朗风格的音乐,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热情、气势宏伟的音乐,可以使内向型的人摆脱孤寂、羞怯,开阔胸怀,敞开心扉;深邃、博大的音乐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能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宁静、深沉的音乐,又可以使外向型的人免于浮躁、喧嚣,使之心境平和、沉静,思索深入细致。总之,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和性格。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打造一种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通渭县锦屏初级中学)
关键词:音乐课;美育教学;健康发展
初中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音乐课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音乐是培养情感重要途径之一,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效果,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渗透是很大的。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让世界充满爱》,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作为音乐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美。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掌握一堂音乐课中美的激发点,一环环地将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旋律美、情感美、调式及和声美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初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相反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就会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丰富民间器乐》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戏曲》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红色娘子军连歌》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音乐作简单的芭蕾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活动不仅创造性地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整堂课都是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三、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过程。例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画面: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姑娘们的轻歌曼舞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随着节奏的变化,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快的气氛之中……欢快、热烈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四、音乐选材多样化、实践丰富化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可如果教师只是严格遵循教科书而不越雷池半步一味单调的讲课本、专听深不可测的音乐,久而久之,学生上音乐课如坐针毡,欣赏音乐味如嚼蜡,音乐课自然也就失去了这些本来非常喜欢音乐的“小听众”和“小演员”。
贝多芬、莫扎特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贝多芬、莫扎特,真正的经典是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辉的音乐作品。流行可能成为经典,但不等于经典。曾经满大街都是:“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但时间才过去不久,城市KTV的包房中已经不闻《两只蝴蝶》的歌声了,吹尽狂沙始到金,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经几十年了,却依然时时回响在城市的夜空,这才是经典。经典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乐,哪怕它们还称不上经典。“与时俱进”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指导理论,我们要时时关心外面的音乐世界,不能捧着一本教材抱残守缺,应该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吉祥三宝》这么清新而又可爱的时代新作),当然也应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音乐对人的情绪、心情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振动是极有规律的,并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共振,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以达到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
音乐课堂中的美育教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那些歌颂正直、善良、诚实等品性的、具有欢乐、明朗风格的音乐,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热情、气势宏伟的音乐,可以使内向型的人摆脱孤寂、羞怯,开阔胸怀,敞开心扉;深邃、博大的音乐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能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宁静、深沉的音乐,又可以使外向型的人免于浮躁、喧嚣,使之心境平和、沉静,思索深入细致。总之,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和性格。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打造一种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通渭县锦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