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它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了其它各个科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并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数学在研究方式和数学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发展必须有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交流。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数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呢?作为一线教师,下面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新课标下数学不宜提倡预习
预习,可能是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听教师讲得最多的学习方法。也是很多书本上介绍的数学学习方法之一。课前预习,一般认为可以让学生做到两点:
(1) 可以使学生预先知道一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有目的地听课。
(2) 认为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种课前预习的理论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如从预习目的上进行实质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1)这种观点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是错误的,它必然将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弱化或丢弃了。试想:提前预习,学生对需探究的结论已经知道了,对书本上的探究步骤已经清楚了,还能谈什么用多种方法探究?又能谈什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常认为学生通过预习还不理解的地方或应用新知识易错的地方是难点,忽视了获取知识应该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实际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合理的分析思路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通过预习达到的目标。再说知道了教师要讲什么,学生还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吗?因此教学要由以前传统的逻辑结论的理解和运用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提倡预习,正好说明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教学的难点。
(2)提前预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兴趣,也就不会自学。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学习从而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来自在对新知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来自新知识能解决我们身边实际问题带来的魅力,来自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由于某些发现产生的成就感。预习,只是有限地提高学生的摹仿能力而已,没了产生兴趣的因素,就有可能连自学的习惯也会丧失的。
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数学教学的过程应充满探索和创造。而预习难以体现这个过程。传统的预习方法,忽视了人们获取知识所需要的动机和必经的探究过程,体现不了“数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如象某些学科一样提倡预习,会得不偿失的。
二、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和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如何把握这两个关键,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个永远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课堂探究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育的艺术不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一种教学方法就不可能满足人的这些需要,不能体现教育的艺术。因为:
(1) 这样教的学生不会是一个发现者。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自己对探究过程的设计,结论不是自己探究得到的,试想,能有多少发现?实际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有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收获。
(2)这样教的学生难以得到激励。只有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思维的个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突显得更为重要,从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学生的潜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唤醒。同时,没有体验探究的艰辛,学生的情感意志就得不到锻炼。
课堂探究的过程无疑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也要和学生对在通过探究体现出来的数学研究方法,数学思想进行评析,赏析,让学生享受数学探索的思维美。
三、 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
练习,按学生练习的时间来说,一般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练习的模式一般大同小异。练习的检查、批改、评议是落实练习的关键,选择怎样的检查、批改和评议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更有练习效果,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一)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司空见惯的程序是先点一名或几名学生上讲台练习,其余的学生在下面练习,再针对错误,教师进行评议。下面的几个方面操作的技巧可以和大家共勉。
(1)习题难度应有一定的差别,且难度必须是由易到难。一般不要只练习一道题 (综合题除外,它实际也是几个小题组成),这样做就能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基础差的学生都有事做,不会出现优生陪读,“差生”不读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关注下面的学生的练习情况,能允许学生相互争辩。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发现学生做题的错误,个别错误可以个别指导,典型错误可以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和黑板上的练习一道由学生共同指出错误之处和错误的原因。
(二) 课外练习
课外练习的检查是落实练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检查作业要落实六个字:“经常,及时,有效”。部分学生可能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这样的学生要常检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检查的重要目的。要做到及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和组长间互检,一般不能超过5人,否则由于时间的关系,效果不会好),做错了的题,要做记号,便于错了的学生纠正。也就是说,课外练习不一定必须教师收起来检查,因为收起来检查再发下去就不可能及时。如何做到有效呢?有效,就是要求学生能明白自己做错的原因,能改正错误。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两点:
(1)被检查错误的要要求学生在讲评之前尽可能地找出原因,要鼓励他们向其它的学生请教。因为课堂上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要跟踪学生的错误,错了的要学生用红笔自己把它改正。这样教师跟踪的针对性就更强,效果会更好。
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否则学生会讨厌数学练习,更会由于占用学生的时间多而影响学生在各个学科甚至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练习跟踪要注意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要培养学生做练习的乐趣,多发现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没有完成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尽量不要体罚学生。要有宽容之心,关爱之情。
一、新课标下数学不宜提倡预习
预习,可能是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听教师讲得最多的学习方法。也是很多书本上介绍的数学学习方法之一。课前预习,一般认为可以让学生做到两点:
(1) 可以使学生预先知道一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有目的地听课。
(2) 认为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种课前预习的理论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如从预习目的上进行实质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1)这种观点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是错误的,它必然将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弱化或丢弃了。试想:提前预习,学生对需探究的结论已经知道了,对书本上的探究步骤已经清楚了,还能谈什么用多种方法探究?又能谈什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常认为学生通过预习还不理解的地方或应用新知识易错的地方是难点,忽视了获取知识应该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实际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合理的分析思路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通过预习达到的目标。再说知道了教师要讲什么,学生还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吗?因此教学要由以前传统的逻辑结论的理解和运用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提倡预习,正好说明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教学的难点。
(2)提前预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兴趣,也就不会自学。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学习从而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来自在对新知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来自新知识能解决我们身边实际问题带来的魅力,来自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由于某些发现产生的成就感。预习,只是有限地提高学生的摹仿能力而已,没了产生兴趣的因素,就有可能连自学的习惯也会丧失的。
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数学教学的过程应充满探索和创造。而预习难以体现这个过程。传统的预习方法,忽视了人们获取知识所需要的动机和必经的探究过程,体现不了“数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如象某些学科一样提倡预习,会得不偿失的。
二、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和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如何把握这两个关键,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个永远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课堂探究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育的艺术不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一种教学方法就不可能满足人的这些需要,不能体现教育的艺术。因为:
(1) 这样教的学生不会是一个发现者。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自己对探究过程的设计,结论不是自己探究得到的,试想,能有多少发现?实际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有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收获。
(2)这样教的学生难以得到激励。只有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思维的个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突显得更为重要,从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学生的潜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唤醒。同时,没有体验探究的艰辛,学生的情感意志就得不到锻炼。
课堂探究的过程无疑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也要和学生对在通过探究体现出来的数学研究方法,数学思想进行评析,赏析,让学生享受数学探索的思维美。
三、 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
练习,按学生练习的时间来说,一般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练习的模式一般大同小异。练习的检查、批改、评议是落实练习的关键,选择怎样的检查、批改和评议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更有练习效果,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一)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司空见惯的程序是先点一名或几名学生上讲台练习,其余的学生在下面练习,再针对错误,教师进行评议。下面的几个方面操作的技巧可以和大家共勉。
(1)习题难度应有一定的差别,且难度必须是由易到难。一般不要只练习一道题 (综合题除外,它实际也是几个小题组成),这样做就能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基础差的学生都有事做,不会出现优生陪读,“差生”不读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关注下面的学生的练习情况,能允许学生相互争辩。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发现学生做题的错误,个别错误可以个别指导,典型错误可以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和黑板上的练习一道由学生共同指出错误之处和错误的原因。
(二) 课外练习
课外练习的检查是落实练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检查作业要落实六个字:“经常,及时,有效”。部分学生可能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这样的学生要常检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检查的重要目的。要做到及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和组长间互检,一般不能超过5人,否则由于时间的关系,效果不会好),做错了的题,要做记号,便于错了的学生纠正。也就是说,课外练习不一定必须教师收起来检查,因为收起来检查再发下去就不可能及时。如何做到有效呢?有效,就是要求学生能明白自己做错的原因,能改正错误。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两点:
(1)被检查错误的要要求学生在讲评之前尽可能地找出原因,要鼓励他们向其它的学生请教。因为课堂上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要跟踪学生的错误,错了的要学生用红笔自己把它改正。这样教师跟踪的针对性就更强,效果会更好。
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否则学生会讨厌数学练习,更会由于占用学生的时间多而影响学生在各个学科甚至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练习跟踪要注意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要培养学生做练习的乐趣,多发现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没有完成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尽量不要体罚学生。要有宽容之心,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