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活动开展的中心,只有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情感、思维才能得到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才能高效进行。本文笔者以高中化学为着眼点,简单探讨问题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及构建问题的几种方式。
一、问题之于探究教学的重要作用
1.激发作用,提供探究动力
高中生课业压力大,在课堂上易疲劳,而新颖的问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展示了化学中的各种趣味,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刺激,能有效帮助学生扫除疲劳,唤起学习激情,让学生萌生出对新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急于解决问题的感受鼓励他们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达到“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效果。
2.诱导作用,增加思维活力
化学知识本身比较繁琐,涵盖范围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回顾或生活经验做铺垫,而问题能够将知识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中,有效地化繁为简,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知识点,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产生一种亲切感,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在逐步的分析论证中推进对知识的理解。
3.指引作用,主导教学方向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中心,起到不可替代的主线作用。科学有效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明确指出了探究方向,体现了教学重点,让后续的教学活动在这条主线的串联下有章可循,教学目标才得以实现。
二、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提高探究效率
1.从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提问
知识的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化学的系统性非常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可以说,学生每一次知识学习的体验都是建立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善于找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针对该点提出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同时有效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旧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的困境之下,学生自然会产生找寻新方法、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形成有效的探究驱动力,顺利帮助学生以旧知识为跳板,获得新知识。
【教学案例1】盐类水解。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对盐类的概念就是“盐类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因而也想当然地认为盐类既没有酸性也没有碱性。针对这一点,笔者提出问题: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吗?并对NaCl、CH3COONa和NH4Cl这三种盐类的溶液进行pH值的测定。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三种盐溶液分别呈现中性、碱性和酸性。他们脑海中立刻形成了一个大谜团:为什么盐溶液会呈现酸或碱性呢?哪类盐的溶液是酸性,哪类是碱性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案例评析:盐溶液pH的问题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又用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的认知造成巨大的冲击,让他们回忆起已有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怀疑其知识经验的正确性,给探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2.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问
化学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高中化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生活是化学学习永不枯竭的资源。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公式、化学方程式都是死的,只有将它们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才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能实现活学活用。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展示有趣的化学现象、讲述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奇闻逸事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通过这些方式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去探寻生活中的化学奥秘。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教学案例2】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消毒液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除了购买成品的消毒液(如84消毒液)外,有一种家用消毒液发生器可以方便地制取消毒液。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家用消毒液发生器,并且告诉学生,发生器只需要食盐和自来水就可以制取消毒液,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通电后,发生器就开始制取消毒液,猜测一下会产生什么现象?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案例评析:学生对消毒液并不陌生,但是对家用消毒液发生器却不熟悉。这个教学情境是从学生生活体验的一个盲点出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他们似曾相识却又不完全了解的情境,非常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给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从学生的课堂错误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每一个错误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学生思维缺陷的暴露,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高中化学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很多,但对学习影响最大的是经验型错误,即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过分依赖,导致思维定式的产生,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受到限制,无法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要帮助学生摆脱经验的影响,挣脱思维的束缚,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就错误提出问题,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展开探究,进行自纠自查,自己发现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进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
【教学案例3】金属钠的性质。
在学习之前,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将金属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发生什么反应?大部分学生都不假思索地以之前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作为判断依据,认为将会发生2Na CuSO4=Na2SO4 Cu的反应。针对这个错误,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反应过程,现象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既没有学生预想的红色物质产生,而是产生了气体,并且出现了蓝色沉淀。学生大惑不解,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笔者适时追问:“气体和蓝色沉淀是什么?据此判断,你觉得发生了哪些反应?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案例评析:学生以往正确的经验用在本次案例中产生了错误,而由错误衍生出来的这一系列问题则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拷问,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导致错误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新知识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只要运用得当,每一个错误都能成为通往正确答案的垫脚石。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问题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并且用好提问策略。笔者建议教师多从新旧知识交接点、生活现象和课堂错误这三个角度进行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教学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珏卉.课堂教学应重视主问题的创设和实施[J].新课改教育研究,2011.
[2]柳世明.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是过程教学的关键[J].化学教育,2005.
[3]李志红.运用问题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化学教育,2004.
(责任编辑罗艳)
一、问题之于探究教学的重要作用
1.激发作用,提供探究动力
高中生课业压力大,在课堂上易疲劳,而新颖的问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展示了化学中的各种趣味,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刺激,能有效帮助学生扫除疲劳,唤起学习激情,让学生萌生出对新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急于解决问题的感受鼓励他们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达到“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效果。
2.诱导作用,增加思维活力
化学知识本身比较繁琐,涵盖范围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回顾或生活经验做铺垫,而问题能够将知识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中,有效地化繁为简,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知识点,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产生一种亲切感,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在逐步的分析论证中推进对知识的理解。
3.指引作用,主导教学方向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中心,起到不可替代的主线作用。科学有效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明确指出了探究方向,体现了教学重点,让后续的教学活动在这条主线的串联下有章可循,教学目标才得以实现。
二、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提高探究效率
1.从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提问
知识的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化学的系统性非常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可以说,学生每一次知识学习的体验都是建立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善于找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针对该点提出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同时有效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旧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的困境之下,学生自然会产生找寻新方法、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形成有效的探究驱动力,顺利帮助学生以旧知识为跳板,获得新知识。
【教学案例1】盐类水解。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对盐类的概念就是“盐类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因而也想当然地认为盐类既没有酸性也没有碱性。针对这一点,笔者提出问题: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吗?并对NaCl、CH3COONa和NH4Cl这三种盐类的溶液进行pH值的测定。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三种盐溶液分别呈现中性、碱性和酸性。他们脑海中立刻形成了一个大谜团:为什么盐溶液会呈现酸或碱性呢?哪类盐的溶液是酸性,哪类是碱性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案例评析:盐溶液pH的问题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又用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的认知造成巨大的冲击,让他们回忆起已有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怀疑其知识经验的正确性,给探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2.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问
化学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高中化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生活是化学学习永不枯竭的资源。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公式、化学方程式都是死的,只有将它们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才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能实现活学活用。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展示有趣的化学现象、讲述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奇闻逸事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通过这些方式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去探寻生活中的化学奥秘。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教学案例2】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消毒液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除了购买成品的消毒液(如84消毒液)外,有一种家用消毒液发生器可以方便地制取消毒液。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家用消毒液发生器,并且告诉学生,发生器只需要食盐和自来水就可以制取消毒液,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通电后,发生器就开始制取消毒液,猜测一下会产生什么现象?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案例评析:学生对消毒液并不陌生,但是对家用消毒液发生器却不熟悉。这个教学情境是从学生生活体验的一个盲点出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他们似曾相识却又不完全了解的情境,非常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给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从学生的课堂错误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每一个错误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学生思维缺陷的暴露,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高中化学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很多,但对学习影响最大的是经验型错误,即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过分依赖,导致思维定式的产生,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受到限制,无法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要帮助学生摆脱经验的影响,挣脱思维的束缚,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就错误提出问题,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展开探究,进行自纠自查,自己发现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进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
【教学案例3】金属钠的性质。
在学习之前,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将金属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发生什么反应?大部分学生都不假思索地以之前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作为判断依据,认为将会发生2Na CuSO4=Na2SO4 Cu的反应。针对这个错误,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反应过程,现象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既没有学生预想的红色物质产生,而是产生了气体,并且出现了蓝色沉淀。学生大惑不解,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笔者适时追问:“气体和蓝色沉淀是什么?据此判断,你觉得发生了哪些反应?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案例评析:学生以往正确的经验用在本次案例中产生了错误,而由错误衍生出来的这一系列问题则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拷问,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导致错误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新知识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只要运用得当,每一个错误都能成为通往正确答案的垫脚石。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问题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并且用好提问策略。笔者建议教师多从新旧知识交接点、生活现象和课堂错误这三个角度进行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教学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珏卉.课堂教学应重视主问题的创设和实施[J].新课改教育研究,2011.
[2]柳世明.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是过程教学的关键[J].化学教育,2005.
[3]李志红.运用问题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化学教育,2004.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