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题材以人物、动物为主,造型夸张、可爱,色彩艳丽,具有典型的中国民间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等。2006年5月20日,彩绘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间艺术面临继承和发展的新问题,古老的艺术品受到了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如,著名的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泡桐镇,曾经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它却格外萧条。如何传承并发扬这一传统艺术?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我们注意做到:避免硬性灌输;以兴趣为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等。指导原则是:重在传承,贵在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做了系列尝试:
一、小组活动的开展
课前分组,选出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组长,分配任务——搜集有代表性的地方彩塑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每一组分别以地方彩塑命名,如:无锡小泥人队、凤翔虎队等。在教学时,要求各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全班夸一夸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彩塑相关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学习兴趣。
如:天津“泥人张”队首先自豪地介绍:“我们的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凤翔虎队则不紧不慢地说出:“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艺术之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二、塑造方法的学习
塑,是根本。塑的动态、神态决定了绘的表现。儿童的个性张扬,无拘无束,并不喜欢一味的模仿,柔软易塑的泥在他们的手中会在瞬间变化多样。所以,在塑的过程中我们围绕主题提供多种形象供孩子们参考,鼓励孩子随性的创造,如:《马》
首先了解传统生肖马造型古拙的表现形式,学习基本的塑造方法,能够掌握快速在一块泥胚上分出马头、马身及四肢等主要轮廓的传统做法;
然后展示生活中马的各种动态:奔跑、直立、嘶鸣等等。与传统造型比较,激发学生尝试塑造各种动态;
最后,展示卡通形象,学习拟人化造型和夸张的表现方法。
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孩子更喜欢夸张、变形的马,因此,引导孩子:马要嘶鸣,就把马嘴分开的距离使劲拉开,甚至接近直角!马要发怒,就让马的身体垂直站立。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相应部位拉一拉、捏一捏等,就可以变化出多种造型。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
面对一个球形泥胚,有的学生想到了头,塑出五官,变成人,同样是塑人,有的在孩子手下呵呵大笑、有的双目怒瞪、有的龇牙咧嘴;有的孩子给它加上长耳朵,人头又变成了兔子的脑袋。有的孩子把球形看成身体:乌龟的身体、甲虫的身体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塑的过程中,假想自己就是被塑造的物体,会有什么心态,会做出哪些动态,从而赋予泥以生命,让作品鲜活生动起来。
三、彩塑图案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美术素养。具体地说,就是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彩绘泥塑的色彩与图案密不可分,浑然一体,传统彩塑主图案以花为主,对此,我们对图案的构成也做出了尝试:
1.中国民间吉祥图案是群体共同审美习惯的产物,反映了民众对于幸福美好生活渴望的精神实质。如:莲花与鱼——年年有余;蝙蝠、桃、铜钱——福寿双全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隽永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把民间吉祥图案经过简化、变形、重新组织,根据造型合理布局在泥塑形体上,使彩塑艺术更好的体现民间艺术祈子、求福、辟邪等吉祥文化。
2.根据泥塑造型自身设计图案,一般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常识取材。如,狗:忠实于人类、喜欢啃骨头、以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相关故事……我们就可以以人、骨头、耗子等为素材,自由布局或者运用传统图案的形式组织,形成新的图案装饰泥塑作品。这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发挥,深受现代儿童的喜爱。
3.根据爱好设计图案。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水果、玩具、昆虫、动物、建筑等,按照一定的形式布局,就是与众不同的装饰图案。
4.引入肌理,利用物品的肌理巧妙拓印,获得物体的形状和特殊纹理。如,藕片切开后,在断面上涂上色彩,直接拓印在泥胚上;还可以用树叶拓印;用渔网拓印等。形成的效果奇特,富有现代气息,并且操作方便。
我们将努力探索彩塑艺术的艺术特色,让彩塑之花在课堂教学中、在孩子们的心中盛开的更加绚烂多姿!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间艺术面临继承和发展的新问题,古老的艺术品受到了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如,著名的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泡桐镇,曾经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它却格外萧条。如何传承并发扬这一传统艺术?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我们注意做到:避免硬性灌输;以兴趣为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等。指导原则是:重在传承,贵在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做了系列尝试:
一、小组活动的开展
课前分组,选出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组长,分配任务——搜集有代表性的地方彩塑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每一组分别以地方彩塑命名,如:无锡小泥人队、凤翔虎队等。在教学时,要求各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全班夸一夸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彩塑相关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学习兴趣。
如:天津“泥人张”队首先自豪地介绍:“我们的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凤翔虎队则不紧不慢地说出:“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艺术之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二、塑造方法的学习
塑,是根本。塑的动态、神态决定了绘的表现。儿童的个性张扬,无拘无束,并不喜欢一味的模仿,柔软易塑的泥在他们的手中会在瞬间变化多样。所以,在塑的过程中我们围绕主题提供多种形象供孩子们参考,鼓励孩子随性的创造,如:《马》
首先了解传统生肖马造型古拙的表现形式,学习基本的塑造方法,能够掌握快速在一块泥胚上分出马头、马身及四肢等主要轮廓的传统做法;
然后展示生活中马的各种动态:奔跑、直立、嘶鸣等等。与传统造型比较,激发学生尝试塑造各种动态;
最后,展示卡通形象,学习拟人化造型和夸张的表现方法。
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孩子更喜欢夸张、变形的马,因此,引导孩子:马要嘶鸣,就把马嘴分开的距离使劲拉开,甚至接近直角!马要发怒,就让马的身体垂直站立。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相应部位拉一拉、捏一捏等,就可以变化出多种造型。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
面对一个球形泥胚,有的学生想到了头,塑出五官,变成人,同样是塑人,有的在孩子手下呵呵大笑、有的双目怒瞪、有的龇牙咧嘴;有的孩子给它加上长耳朵,人头又变成了兔子的脑袋。有的孩子把球形看成身体:乌龟的身体、甲虫的身体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塑的过程中,假想自己就是被塑造的物体,会有什么心态,会做出哪些动态,从而赋予泥以生命,让作品鲜活生动起来。
三、彩塑图案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美术素养。具体地说,就是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彩绘泥塑的色彩与图案密不可分,浑然一体,传统彩塑主图案以花为主,对此,我们对图案的构成也做出了尝试:
1.中国民间吉祥图案是群体共同审美习惯的产物,反映了民众对于幸福美好生活渴望的精神实质。如:莲花与鱼——年年有余;蝙蝠、桃、铜钱——福寿双全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隽永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把民间吉祥图案经过简化、变形、重新组织,根据造型合理布局在泥塑形体上,使彩塑艺术更好的体现民间艺术祈子、求福、辟邪等吉祥文化。
2.根据泥塑造型自身设计图案,一般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常识取材。如,狗:忠实于人类、喜欢啃骨头、以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相关故事……我们就可以以人、骨头、耗子等为素材,自由布局或者运用传统图案的形式组织,形成新的图案装饰泥塑作品。这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发挥,深受现代儿童的喜爱。
3.根据爱好设计图案。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水果、玩具、昆虫、动物、建筑等,按照一定的形式布局,就是与众不同的装饰图案。
4.引入肌理,利用物品的肌理巧妙拓印,获得物体的形状和特殊纹理。如,藕片切开后,在断面上涂上色彩,直接拓印在泥胚上;还可以用树叶拓印;用渔网拓印等。形成的效果奇特,富有现代气息,并且操作方便。
我们将努力探索彩塑艺术的艺术特色,让彩塑之花在课堂教学中、在孩子们的心中盛开的更加绚烂多姿!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