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绽放生命之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的话高度概括了自信的意义。要施行语文创新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这是进行创新的大前提。缺乏自信心的人,不可能在课堂主动站起来分析问题,更不敢提出跟老师相悖的看法,只能是中规中矩,老师讲什么,他装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发展依赖性。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不仅胸中要有书,目中还得要有人。”“广大青少年学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而我们有时却把他们当做‘容器’,放在被动的承受‘我讲’的位置,堂堂课从头包办到底,剥夺了他们课内练习、思考的权利,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每接手一个班,都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大胆发言、主动发表意见的良好习惯。我经常举一些名人的故事,诸如“丁肇中自信发明了粒子”,因此项发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波尔坚信量子论”,因此重大发现而荣获诺贝尔奖;“阿仑尼乌斯自信有成”,因发明了电离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我常常以俄国“诗歌之父”普希金的名言鼓励学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心永远憧憬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成亲切的回忆。”记得有一年开学初的第一堂作文课,我出了一则材料:契诃夫说:“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们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叫好了。”这材料一举出,很多学生很茫然,一声不吭地坐着。我见此情景,脱口而出“沉默不是金”,学生们有的似乎听懂了此话的意思,就在我的“千呼万唤”声中有一个学生“始出来”了,但还像“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似地当着老师及全班同学的面站起来说话,很不自在。话说得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我便“插科打诨”,千万别学《琵琶行》里的那个琵琶女出场时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个学生顿时消去了疑虑,有了这个开头,学生们不再沉默了,纷纷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加以点拨:狗不管大小都要叫,它们的声音各具特色。人何尝不是这样:美人与丑人的容貌“各有千秋”,何必千狗一声,千人一面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天空和色彩,武松有武松的英武,西施有西施的妩媚,何必让西施模仿武松,照猫画虎,弄巧成拙?这充分说明:人要坦然地面对现实,以自信心参与竞争。
  二、调动多种手段,开发根植于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
  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有效开发,并让学生认同,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通过读、议、品、悟、写多元感知,能达到开发的目的。
  1.让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感情,读出认识。
  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朗朗上口的作品,通过范读、学生齐读和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受人物精神,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让学生“议”,在议中领会主旨,议出精神。
  让学生“议”是体现学生本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想想、讲讲、议议,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认识,领悟生命主旨,并随时关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闪光,随机教育。如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活”这三个字,通过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让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3.让学生“品”,在品中体味情感,品出主旨。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品读,在品中体味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如在教《百合花开》一文时,抓住百合心底那“内在的纯洁的念头”,“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通过“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努力地积聚内在的能量”、“我要开花”四句内心独白进行品味。学生分析感受的过程,就是对百合花生命精神的欣赏和赞赏的过程:这生命有着坚定信念,有自信,有追求,不浪费天赋,不虚度生命,能为理想坚韧执著地拼搏,终于让花朵开上枝头,让生命绽放美丽。穿透语言文字的力量,面对这样可贵、可歌的生命精神,怎会不让他们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礼,从而对生命有所思有所悟呢?
  三、鼓励学生参与提问,激发创造性思维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饵。”提出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那么即使学到了再多的知识,也学不透彻,最终还不是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疑”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如今缺乏“质疑精神”的语文课堂上。在课堂上,光靠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有疑就问,鼓励他们提出有价值、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好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突破口。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质疑,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变“教师要学生学”的单向传输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和“个体─集体”等多向交流形式,实施师生“互动共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必须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迫切想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这样学生必定会认真倾听,不断内化,从而使双方共同提高。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交流信息、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见长,取长补短,协作创新。
  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地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只有立足文本,不断创新,并身体力行影响学生,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得更加灿烂。
其他文献
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
摘 要: 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主体自我肯定与欣赏能量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也是新课程总体理念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肯定欣赏 自我肯定欣赏能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描述的是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其实,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样是语文课堂,教师个体的不同,出发点、侧重点异样,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的效果,学生的所获,可谓天差地别。借用王尚文所说:
摘 要: “说课”之后,作者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失败,试图找到规避的方法和策略。“意识淡薄”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胸无成竹”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三思而后行”是提升语文教学境界的关键。一线教师要不断充电,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灵动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 说课 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  两年一次的A级课评比,我又一次落选了,而且是从8人中选5名,这样大的几率中落选的。这
摘 要: 新课标提出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尽可能地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巩固、完成。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整节课上教师与学生做的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语文课堂太沉寂了,语文课太缺少活力了”,这是语文教学的现状。因此,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如何使语文课鲜活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一线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老师用心打造艺术课堂,采用多种教学艺术,使语文教学融入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唱出时代最强音。  一、利用影视,让灰色的语文课堂亮起来  我校学生大多是住校生,通过电视获取语文
摘 要: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职责所在,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近年来我们以“与诗为友,以诗养德”的理念为先导,充分发挥古典诗词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对进行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具有引领人生发展的功能。中学古诗经典诵读与教学,有助于我们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感染学生的情感,陶冶
摘 要: 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的手是那样“红活圆实”。然而中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他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他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
在教育传播中,老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的学习,就要注意材料(信息)的选择,信息太简单,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容易产生大厌烦情绪,学习 In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a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指出不仅要完成基本的识字教学任务,而且要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创新意识及相应的创新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学者的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如何进行培养,从而引导老师指引学生学习,为他们的将来筑牢基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读式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读式教学”概述及与学生创新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
全文分析了采用模式识别中的小波分析方法对电缆故障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小波变换的故障检测原理来选择故障点并且提出一种故障检测的办法.经过仿真处理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故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