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责任,植美于心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美育的规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育的意义正是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材则为我们实施美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工具,它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大力贯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实施审美教育。
  一、激发审美情趣,感悟形象之美
  我们知道,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把文章读了一遍。读过之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小说后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美!”“那美在哪呢?”同学们开始讨论发言:“文中的景物美,大山深处,宁静而秀美”“文中的人物美,热情、朴实,热爱生活而又互相帮助”“香雪的心灵美,正直向上,敢于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给了他们众多的畅所欲言的话题。所以,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正可以利用美的形象对学生教育引导。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清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淡雅清幽,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二、确立审美观念,鉴赏真善之美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评价美丑善恶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锻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课文《好雪片片》中那个以卖奖券为生的流浪老人,他整年都不洗澡,“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燠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但肮脏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净的善意,油腻的双手挡不住他温情的传递,这是一位有着美好心灵的老人,这种美正是源于人性中善和本真的美。
  三、深化审美感受,追求人性之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感悟人的自身,感悟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深化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确认与追求的目的。在教授裴多菲的抒情诗《我愿意是急流》时,我通过向学生分析诗中一系列对称的意向:“急流”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青藤”,“草屋”和“火焰”,“云朵”和“夕阳”之间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阐明了作者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愿意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通过对这首诗的诵读和学习,学生们认识到了爱情的崇高,同时也感觉到作为一名学生阅历的浮浅,知识的薄弱,情感的不够成熟,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达到谈情说爱的程度。
  总之,从语文教学美育的全程看,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授美、发掘美、塑造美的重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多研究教育规律,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香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唤醒学生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创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怎样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呢?本文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并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创造;活力;新课程;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课堂是主战场、主阵地。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组织
新课程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彰显活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力,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節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
摘 要: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的主要功夫就是在习作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构建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让学生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关键词:习作教学;创设意境;乐于表达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
摘要:信息时代里,传统教学模式已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语文教学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以《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探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天上的街市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运用多媒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热捧的方式。而评价一堂语文课,常会就幻灯片是否精美、幻灯片是否多样、字体和画
摘 要:新课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也应以此为出发点,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预见到最有利于学生生成的内容,以此构建学习内容;其次要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并预见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确定学习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往往出乎意料,因此,根据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就显得
摘 要: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探讨了解决此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体性  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就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就是要学生自觉地“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就是要学生学得高兴忘情,而不是要学生学得愁眉苦脸;就是要学生学会学牢,而不是学的时候会考的时候啥也不会
摘 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在全国开展了十余年的时间,涌现出了许多观念新、步伐快、做法独特的较为成功的典范,但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特别是那些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农村边远学校,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就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教育改革;改革方略;基础教育  一、阻碍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教育资源匮乏  1.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摘 要:教学过程的真谛就是要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成长。然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求学过程却是艰难而曲折的。这就对一线教师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潜能,将苦涩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享受进步与成功的愉悦旅程。从初中语文给学生作业添加无声批语的角度作了点滴尝试,取得效果较为理想,愿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作业;批语;激励  给学生作业写批语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
摘 要:结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公开课的思考,对文化经典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教学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化经典;语文教学;有效性;公开课  一、关于“语文教学内容”  本节语文课我根据文言文教学和文化经典教学的特点,预定了“文字内容”“文化内涵”两项教学内容。  1.文字内容  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一中语文组的传统制定的。在高中阶段,文言文学
“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发展有限产业、推动集聚发展,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在縣域转型升级中,繁昌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向继辉: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奋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