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儿童立场”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20年,在幼儿园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绘创课程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小班教研组迎来了全新挑战:面对绘创课程实践这一崭新课题,教研组承担起领头羊的责任,带领组内教师共同探索绘创课程实施的适宜路径。
嚼“理论”,明晰教师实际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我们购买了和课程相关的理论或实操书籍,通过自学、写读书笔记等形式,深入理解“幼儿的学习经验”“前阅读核心经验”等专业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教育观、儿童观。在夯实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了一定共识:多投放能满足孩子自主探索的低结构材料,材料投放之后,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能力;避免投放的材料指向性太单一,使孩子的操作变成一种作业化的练习;孩子是有差异性的,要学会观察、了解,不同的孩子选择的材料不同,学习结果也会不同。
磨“计划”,提高教研的适切性和可行性。教研计划制定的适切程度影响着教研的有效性。为了使教研的聚焦点更加精准,我们发挥团队的力量,让教研组的成员充分参与进来。大家围绕教研计划展开讨论,挖掘出共性问题。教研计划不再是教研组长绞尽脑汁编排出来的,而是来源于一线教师的“真问题”。同时,还要发挥课程领导小组的力量,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组成的团队对教研计划进行答辩,帮助组长思考“为什么研”“研什么”“怎么研”的问题,提升教研的适切性和可行性。例如,教师在阅读区指导孩子时,遇到的普遍困惑集中在无法吸引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指导方式匮乏等方面,于是教研组创设适合阅读区的环境,投放多元化的材料,最终确立了“基于儿童行为下的阅读区多维建构的实践与思考”教研主题。
抛“任务”,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为了让教师愿意说、有准备地说,我们会在教研前发布一些小任务,如问卷调查、成果收集等,提高教师发言的积极性和教研中的参与热情。例如,在一次绘本精读的教研前,我们引导教师从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进行解读,让教师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发教师对于绘本内容取舍的思考。
换“形式”,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我们采用多种活动形式,不仅有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观摩视频,还加入了现场演绎、辩论等方式。例如,在研讨绘本导读的不同策略时,我们采用了现场演绎的方式。教师轮流导读,其他人充当小朋友,让教师直观地感受和反思导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多“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坚持“实践—观摩—反思—再实践—再观摩—再反思”的模式,小步递进地调整和优化,不断梳理经验做法,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分“层次”,助推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教研团队中有新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教师,为了让每位教师都绽放光彩,我们尝试让新教师先发言、成熟型教师给方法、骨干教师梳理的模式,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成长。这不仅有效规避了教研过程中组长“一言堂”的窘境,还让每位教師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重“反思”,提升组长的专业引领力。反思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组长可以谈自己教研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与组员的互动、访谈,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教研的有效性等。通过反思和梳理,组长能够明确改进的方法,为之后的教研找准方向。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黄家花园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
嚼“理论”,明晰教师实际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我们购买了和课程相关的理论或实操书籍,通过自学、写读书笔记等形式,深入理解“幼儿的学习经验”“前阅读核心经验”等专业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教育观、儿童观。在夯实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了一定共识:多投放能满足孩子自主探索的低结构材料,材料投放之后,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能力;避免投放的材料指向性太单一,使孩子的操作变成一种作业化的练习;孩子是有差异性的,要学会观察、了解,不同的孩子选择的材料不同,学习结果也会不同。
磨“计划”,提高教研的适切性和可行性。教研计划制定的适切程度影响着教研的有效性。为了使教研的聚焦点更加精准,我们发挥团队的力量,让教研组的成员充分参与进来。大家围绕教研计划展开讨论,挖掘出共性问题。教研计划不再是教研组长绞尽脑汁编排出来的,而是来源于一线教师的“真问题”。同时,还要发挥课程领导小组的力量,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组成的团队对教研计划进行答辩,帮助组长思考“为什么研”“研什么”“怎么研”的问题,提升教研的适切性和可行性。例如,教师在阅读区指导孩子时,遇到的普遍困惑集中在无法吸引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指导方式匮乏等方面,于是教研组创设适合阅读区的环境,投放多元化的材料,最终确立了“基于儿童行为下的阅读区多维建构的实践与思考”教研主题。
抛“任务”,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为了让教师愿意说、有准备地说,我们会在教研前发布一些小任务,如问卷调查、成果收集等,提高教师发言的积极性和教研中的参与热情。例如,在一次绘本精读的教研前,我们引导教师从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进行解读,让教师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发教师对于绘本内容取舍的思考。
换“形式”,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我们采用多种活动形式,不仅有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观摩视频,还加入了现场演绎、辩论等方式。例如,在研讨绘本导读的不同策略时,我们采用了现场演绎的方式。教师轮流导读,其他人充当小朋友,让教师直观地感受和反思导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多“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坚持“实践—观摩—反思—再实践—再观摩—再反思”的模式,小步递进地调整和优化,不断梳理经验做法,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分“层次”,助推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教研团队中有新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教师,为了让每位教师都绽放光彩,我们尝试让新教师先发言、成熟型教师给方法、骨干教师梳理的模式,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成长。这不仅有效规避了教研过程中组长“一言堂”的窘境,还让每位教師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重“反思”,提升组长的专业引领力。反思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组长可以谈自己教研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与组员的互动、访谈,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教研的有效性等。通过反思和梳理,组长能够明确改进的方法,为之后的教研找准方向。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黄家花园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