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任自流的时光中,那些牛津大学的年轻人
【摘 要】
:
1980年, Studley Priory酒店,济慈协会活动合影。1981年,奥利尔学院,夏季的划船比赛结束之后,获胜的队伍会直接在宴会上把船烧掉,参加比赛的学生跳过燃烧的火焰,以示庆祝。1986年,基督教堂舞会,身着西装的年轻人把同伴仍入水池。 2019年6月,《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珀在一篇题为《牛津大学如何塑造了“脱欧派”和英国新首相》的文章中提到:翻开30年前牛津大学发黄的学生报纸,
【出 处】
:
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日期】
:
2020年4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还要学会利用課前反思深入理解教材与学生,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利用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用好生成性资源;利用课后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反思教学;专业素养;分数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42-0
片断一: (屏幕出示:毫米、厘米、分米、米) 师:在测量篮球场的长时,我们常说80米,却很少说8000厘米,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1:方便记录。 师:教学楼高20米,沿跑道跑一圈要跑400米,一条高速公路全长280000米,长江全长大约6300000米。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生2:用“米”标示公路、长江的长度有点不方便,后面0太多了,读写都容易出错。 师:为了方便记录信息,我们需
过去的夜市,地摊上有很多用油墨私印的小册子卖,吸引不少人蹲在旁边翻阅。最受欢迎的是《五行相书》和《麻衣相术》,里面有各种真真假假的关于相术的故事。 如越王勾践灭吴,范蠡主动隐退,还给另一位功臣文种写信,说勾践面相“长颈鸟喙”,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文种不信,后来被逼自杀。还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他“项生反骨,迟早必反”,其后果然言中。 人们对看相尤感兴趣,或许是受电影影响。以前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操作入手,引出概念 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里有一些长方形纸片。这些长方形有的长10厘米、宽4厘米,有的长5厘米、宽3厘米,有的长8厘米、宽2厘米。下面,请大家从中选择一些来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操作,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拼正方形的过程,同时汇报最小的正方形的边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断一:直观认识概念 (让学生把1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并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出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你是怎样
[摘 要]审题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和解题思路的重要环节,关注细节的能力与审题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审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敏锐、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提升解题水平。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探讨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尝试提出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审题能力;细节;策略;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
在近期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的老师们反映学生对于正方体的展开图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算好。具体举例如下: 1.下面图()不能沿折线围成正方体。 2.如果将下面的正方体展开图沿折线围成正方体,2的对面是() A.4 B.5 C.6 D.3 以上两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正确的分析方法,而是用猜的方法。老师们分析认为,这部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差,不能建立起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联系。在商讨相
引子:关于中国摄影的一段对话 “在中国,我感觉到摄影界非常非常热闹。” “难道在法国感觉不这样?” “非常不同,法国发明了摄影术,我们确实都喜欢摄影。但是,在法国,摄影似乎是和工作、脑力劳动结合在一起的,而在中国……每个拿着相机的人看上去都那么快乐,人人都在享受摄影……不过,有一点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平遥摄影节,居然会在手机摄影方面给予那么大的资金投入,会设那么大的奖项。我想,严肃的摄影不应该
“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自己执教过很多次,每次执教后都有点纠结,这种纠结主要来自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仅停留在学生“知其然”的状态,学生在活动中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于没有深度的认同,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游离于活动之外,最后只是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果实现了再次确认而无实质上的认同。因此,如何促使教学向“知其所以然”回归成为再次执教本节课的着力点。 一、教学前思 由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