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排的助学系统,也是分解和落实教材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支撑和指导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从解读、洞察和创造的视角,分别就“是什么”“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等不同的方面,将课后习题运用得高效而灵动。
一、解读:关注如此设置的用意,明確教学方向
1.课后习题揭示了内容方法
以《雷雨》(二年级下册)一文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而丰富地想象语言所描述的画面,很多教师在多次朗读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景象。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三个板块的想象都各自为阵,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想象脱离了文本的整体性情境。
教材编者在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背诵课文。”这样的习题设置就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统整,关注了雷雨前、后雨点大小的变化、雷声大小的变化、景物不同状态的变化。为此,教师就可以紧扣“变化”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尝试排序,尝试厘清文本表达的脉络。其次,紧扣文本的语言品析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之间的景色变化,依托具体语境相机教学生字、感知语言、想象画面。
这样的课后习题不仅为师生明确了基本的学习内容,还提供了“怎么学”的方法范例。只有洞察编者如此设置的意图,在明确内容、了解方法的基础上,才会精准定位教学的基本方向。
2.课后习题隐含了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不是在枯燥认知下形成的,都需要建立在鲜活的认知体验上,这是“为未来而学”的核心理念。统编本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写过程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鸟的天堂》(五年级下册)一文的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说说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就隐藏了引导学生尝试做“小导游”的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分为两个层次:(1)感知并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初步描述两个不同时间段“鸟的天堂”的景色。(2)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展开细致化的辨析,在对比性思维下洞察“鸟的天堂”在两个时间段展现出来的不同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综合地呈现文本信息和视频资源,促进学生的感知与思考,凸显课后习题中的情境意识,为确保课后习题的高效落实而奠基。
相对于内容和方法的明示,这种情境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加以开掘、领悟,才能真正发挥教材内容的价值,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二、洞察:关注策略转化的方式,铸造高效课堂
1.统整关联,落实语文要素
真正高效而优质的课后习题绝不是被分隔开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或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形成彼此相关的练习链条;或以语文要素为支柱,共同指向统一的训练中心。正是基于这种整体课后习题群,才能真正实现课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后习题的不同维度入手,尝试运用整合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内在的认知框架,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以《盼》(六年级上册)一文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围绕这一语文要素,编者在课后就设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很显然,这两个题目都共同指向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且进行了更有层次的设置。教师就可以从语文要素的训练入手,进行统整性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先从课文内容入手,并梳理“盼望下雨”“盼望买酱油”“盼望明天再下”等三个素材事例与达成最终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从而完成第一题的内容。利用第二题教学的契机,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文本表层引向内容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在指向表达的材料中,紧扣人物心理活动展开描写的策略,让学生从整体观照和微观细节中认识到作者“围绕着中心进行表达”的写作策略。
上述教学中,教师就深入把握了课后习题的内在关联,以统整化的思维彰显了课后习题在落实语文要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进阶推进,推动思维发展
所谓进阶,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思维的下一个阶梯,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从表层逐步向深度开发。统编本教材中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依循着学生解读文本思维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蜘蛛开店》(二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为例,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借助于思维导图讲述这个故事,课后习题二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来续编故事。对比之下,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事物,呈现出鲜明的进阶性。清楚课后习题训练的定位,教师就可以在第一题的教学中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定位于感知内容、内化语言和结构,而在第二题的训练中,则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创新思维和异样性表达上,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正是把握课后习题之间呈现出来的进阶性,在定位认知过程训练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真正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创造:关注具体实践的智慧,教学走向灵动
1.融通,创造性转化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课文学习的有效拓展和补充,彼此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加强课文与课后习题之间的关联,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整个课堂教学迈向更加灵动的境界。
比如《雾在哪里》(二年级上册)的教学,教师在处理课后习题时,就可将习题转化为鲜活的儿童诗形式。如初读课文时,提供语言表达句式:“雾娃娃,
一、解读:关注如此设置的用意,明確教学方向
1.课后习题揭示了内容方法
以《雷雨》(二年级下册)一文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而丰富地想象语言所描述的画面,很多教师在多次朗读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景象。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三个板块的想象都各自为阵,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想象脱离了文本的整体性情境。
教材编者在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背诵课文。”这样的习题设置就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统整,关注了雷雨前、后雨点大小的变化、雷声大小的变化、景物不同状态的变化。为此,教师就可以紧扣“变化”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尝试排序,尝试厘清文本表达的脉络。其次,紧扣文本的语言品析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之间的景色变化,依托具体语境相机教学生字、感知语言、想象画面。
这样的课后习题不仅为师生明确了基本的学习内容,还提供了“怎么学”的方法范例。只有洞察编者如此设置的意图,在明确内容、了解方法的基础上,才会精准定位教学的基本方向。
2.课后习题隐含了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不是在枯燥认知下形成的,都需要建立在鲜活的认知体验上,这是“为未来而学”的核心理念。统编本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写过程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鸟的天堂》(五年级下册)一文的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说说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就隐藏了引导学生尝试做“小导游”的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分为两个层次:(1)感知并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初步描述两个不同时间段“鸟的天堂”的景色。(2)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展开细致化的辨析,在对比性思维下洞察“鸟的天堂”在两个时间段展现出来的不同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综合地呈现文本信息和视频资源,促进学生的感知与思考,凸显课后习题中的情境意识,为确保课后习题的高效落实而奠基。
相对于内容和方法的明示,这种情境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加以开掘、领悟,才能真正发挥教材内容的价值,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二、洞察:关注策略转化的方式,铸造高效课堂
1.统整关联,落实语文要素
真正高效而优质的课后习题绝不是被分隔开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或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形成彼此相关的练习链条;或以语文要素为支柱,共同指向统一的训练中心。正是基于这种整体课后习题群,才能真正实现课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后习题的不同维度入手,尝试运用整合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内在的认知框架,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以《盼》(六年级上册)一文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围绕这一语文要素,编者在课后就设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很显然,这两个题目都共同指向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且进行了更有层次的设置。教师就可以从语文要素的训练入手,进行统整性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先从课文内容入手,并梳理“盼望下雨”“盼望买酱油”“盼望明天再下”等三个素材事例与达成最终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从而完成第一题的内容。利用第二题教学的契机,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文本表层引向内容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在指向表达的材料中,紧扣人物心理活动展开描写的策略,让学生从整体观照和微观细节中认识到作者“围绕着中心进行表达”的写作策略。
上述教学中,教师就深入把握了课后习题的内在关联,以统整化的思维彰显了课后习题在落实语文要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进阶推进,推动思维发展
所谓进阶,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思维的下一个阶梯,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从表层逐步向深度开发。统编本教材中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依循着学生解读文本思维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蜘蛛开店》(二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为例,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借助于思维导图讲述这个故事,课后习题二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来续编故事。对比之下,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事物,呈现出鲜明的进阶性。清楚课后习题训练的定位,教师就可以在第一题的教学中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定位于感知内容、内化语言和结构,而在第二题的训练中,则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创新思维和异样性表达上,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正是把握课后习题之间呈现出来的进阶性,在定位认知过程训练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真正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创造:关注具体实践的智慧,教学走向灵动
1.融通,创造性转化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课文学习的有效拓展和补充,彼此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加强课文与课后习题之间的关联,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整个课堂教学迈向更加灵动的境界。
比如《雾在哪里》(二年级上册)的教学,教师在处理课后习题时,就可将习题转化为鲜活的儿童诗形式。如初读课文时,提供语言表达句式:“雾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