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 憧憬未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听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的对话故事,能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大意。
  2.看电影《摩登时代》片断,能讲述精彩情节。
  3.借助科幻画,激励学生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在互动交流中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有条理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适当提问。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排练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介绍的对话。
  2.剪辑电影《摩登时代》“喂饭”片断。
  3.每位学生画一幅关于未来世界(如未来的科技、未来的房子、未来的汽车、未来的我等等)的图画。
  4.两学生排练描述未来世界的对话片断。
  
  【教学过程】
  一、语言描述,搭建交际平台
  导语: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未来的畅想,古人想象人能有一双大翅膀,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人们发明了飞机;古人想象有一天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于是,人们发明了潜水艇。是《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了人类对月球、对太空的向往与研究。今天,人类的飞天梦想成真了。
  二、师生表演,训练倾听与交际能力
  1.老师:想要东西长久保鲜,人们发明了冰箱;想把冰凉留在夏天,人们发明了空调;想每时每刻品尝新鲜的蔬菜水果,人们发明了大棚种植,让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中国人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人们也越来越注意身体的保健。据说豆浆的保健功能很多,可是制作豆浆的工序也多,对于忙忙碌碌的大人们来说,太费事了。于是,聪明的商人发明了豆浆机,明明拿压岁钱也给奶奶买了一台,他是如何教奶奶使用的?请听他们的对话。注意听,想想这段对话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2.教师和学生表演。教师饰演奶奶角色,学生饰明明。
  3.提出交流的要求。
  (1)对“说”者要求:
  A.声音洪亮,姿态大方;B.尽可能多地概括对话信息。
  如:①喝豆浆的好处。
  ②豆浆机使用简单。
  ③豆浆机的牌子。
  ④明明有孝心,关心奶奶。
  ⑤豆浆机是明明为奶奶买的。
  ⑥豆子需提前7、8小时泡软。
  ⑦水要倒在水位线内……
  (2)对“评”者要求:
  A.认真倾听;B.从用语、流畅性、概括能力、仪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老师:你喜欢哪个同学的回答就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赞美他。如果你觉得哪位同学的回答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你就给他提提意见。提意见的时候要注意用商量的语气,别人会比较容易接受。
  4.学生交流。
  5.小结: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只有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
  【设计意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对学生来说,听话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听”是一种技巧,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师生表演,模拟生活,创设一个“听”的情境场,训练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并按要求倾诉所闻。】
  三、播放影片,训练观察与交际能力
  1.老师:同学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你们知道吗?电影刚出现时是没有声音的。虽然没有声音,可是演员所有的肢体表演都是语言,观众必须认真仔细地“看”,才能明白电影情节表达的意思。
  2.观看影片,提出观察要求: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电影《摩登时代》的片断。工人查理在工厂上班,虽然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地工作,可工厂老板还是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过长,为提高工作效率,引进了全新的吃饭机。这种机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工人查理就成为了“试用品”,请大家看屏幕,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变化,思考他的内心感受。
  3.同桌交流自己观察所得。
  4.指名学生回答,如觉不够具体、全面,同桌同学可补充。
  5.教师倾听,引导得出如下的交流结果:
  查理机械地接受机器喂饭,机器在试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但无法停止,还开始发狂。查理想跑,跑不了;想反抗,反抗不了。一脸的痛苦,两眼茫然,几近疯狂。
  6.教师小结: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伽利略说过的“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这句话吧?你们细心观看,认真交流,流利地回答,有的同学还做了必要的补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会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表达、交流,更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语:“观察之心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利用影片指导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己应看什么、说什么。调动学生交际的兴趣,激发表达的欲望。】
  四、展示图画,训练描述与交际能力
  1.畅谈未来世界。
  老师:一直以来,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总是与发明创造紧密相连。如果喂饭机不是为了让资本家剥削工人,而是给婴幼儿或由于伤病行动不便者带来方便,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课前你们已把心中的奇思妙想画到了画纸上。现在请和两位同学上来谈谈他们眼里的未来世界。
  2.提出交际要求,学生自由交流。
  要求:①双方交际在三个来回以上。
  ②注意文明礼貌。
  ③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④注意倾听,给予适当的赞美,提意见要用商量的语气。
  3.指名夸一夸同学的奇思妙想。
  (1)按照交际的要求评价同学。
  (2)被夸的同学用口语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虽然儿童正处在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年龄,但如果忽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对未来的想象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口语交流的时候,有一个依托的对象,凭借图画与同学尽情地进行交流沟通。】
  五、再创生活情境,训练转述与交际能力
  师: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么神奇的想象,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分享。想想回到家里,你如何把同学的奇思妙想告诉家人。
  1.同桌各担角色进行练习。
  要求:①注意说话对象的身份。
  ②注意提示奇思妙想的作者。
  ③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2.指名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训练学生在没有任何东西做依托的情况下与人交流的能力,既要回忆同学的发言,抓住要点,又要组织语言清楚地进行转述,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增强口语交际的实践性,使口语交际真正运用于交流沟通。】
  六、总结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单有顺风耳,还有千里眼,更有能言善道的嘴。大家开开心心,在一起学习多有意思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一定会出现在眼前,就像董浩叔叔在《芝麻开门》节目里说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其他文献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的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孩子们通过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这首儿童诗内容简单,孩子们可以很快理解到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本文以《家》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上好一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一、情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感  《家》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那这堂课笔者也要选择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开头,让学生在教学伊始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我选择出示图片的方法来导入课文的
十几年前,先师何以聪送我一本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旋又蒙沈先生送我签名的另一本《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何师嘱咐我:“沈老师是有学问的老辈语文教师,你搞语文教学的,要好好读他的书。”后来,我真的好好读了这两本书不止一遍。对沈老师那种秉承乾嘉学风的治学功夫很是敬佩。沈老师每备一课,“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真正做到竭泽而渔的地步。也许有人认为用那样功夫来备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激情呢?在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次自主学习,一齐收获了惊喜、激动与创造。  片断一  生1:老牛突然说话了,为什么牛郎不感到惊讶?  生2:牛郎和老牛关系密切,不会感到惊讶。  生3:牛郎对老牛很好,他知道老牛会说话也不会伤害他。  生4:牛郎很孤独,正希望老牛能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水平测试时,出了这样一道习作命题:  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下的都是一粒珍珠。长大以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人生珍贵的项链。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老师一定组织过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题目自拟)。注意把活动的经过写清楚,把有意义或有情趣的地方写具体。  就是这道习作命题中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森林超市招聘会》这一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生活化习作的指导策略。  一、想象,步入写作的殿堂  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只要给他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绪就会向外扩展,就会创造出五光十色的虚拟空间。  在《森林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师,“书是读出来的”,“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扣一个“情”字来进行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示范朗读,激发兴趣,导生入情  目前的范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录音示范,一种是教师范读。现在许多人特别喜欢运用录音示范这一先进的电教手段。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课程的多元化练习形式,活化方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很多教师在实践中都注重了将练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当堂练习和现场批阅来了解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运用,不仅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质疑思考和主动
《最后的姿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本文从第二课时入手,对文章进行精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掌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描写手法,理解文中点题之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通过理解课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一直以来,围绕教材努力去挖掘可利用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在的语文课堂,重“文”轻“质”有之,重“质”轻“文”也有之。到底“文”与“质”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共生,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小学语文教材“文”与“质”的外化凸显  现行小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話过程,改变了过去单向灌输教学的弊端。然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度”的把握,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新的倾向:即很多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退居其次地让位给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方法的引导、过程的把控、意义的建构等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这种“对話”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生成情感与态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