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的姿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本文从第二课时入手,对文章进行精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掌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描写手法,理解文中点题之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通过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思考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学习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课堂的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否精彩,是否高效,在于课堂教学的层次是否分明清晰。清晰的教学层次,指教师能理清教学内容的难易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有条理地逐层深入,有序地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清楚地划分课时,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调动课文中的人文社会因素,用积极的、正面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生活中将这种精神付诸行动。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因为这是文章的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上一课时所学习的课堂内容引入这节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吗?
生:一个叫谭千秋的老师不顾危险,用生命挽救了四名学生。
师:这样一个普通平常,却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老师,张开手臂,护住学生的姿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重默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用笔画出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和字眼在表现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师:从“大家快跑!”这四个字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生1:在危难时刻,谭老师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而不是自身的安危,这体现了他先人后己的精神。
师:有学生没有逃出去,而这时候谭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生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师:哪些词突出了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又是怎样表现的?
生3:“拉、撑、护”这些描写动作的词突出了谭老师的形象。“拉”字表现出谭老师救学生动作之迅速;“撑”字表现出谭老师用尽全身力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命的保护伞;“护”字表现出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护住了学生的生命。
在生命的危难之际,谭老师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坚定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担当起了一个老师的责任。
2.朗读全文,找出文章中的四处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描写能更好地渲染人物出场的氛围,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
师:课文除了运用语言、动作描写,还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生:“天空阴沉沉的。”这个自成一段的简单的环境描写起着重要的作用,预示了地震的到来,为下面发生的事情作铺垫。“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这段话连用三个感叹号,渲染了危急的气氛,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表达手法。“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即将坍塌,说明情况十分危急。“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里的环境描写预示了谭老师的遇难,为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埋下了伏笔,烘托了肃穆的气氛。
适当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从正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人物增色。
3.总结课文
师:为什么课文用“最后的姿势”做题目?
生:“最后的姿势”指的是谭老师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在废墟中托起了希望,拯救了四个孩子的生命。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高度赞扬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师:在这场灾难中,人们受到了无数的伤害,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有无数个人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坚持和对人间的大爱而绽放光彩,使人们对他们又敬又爱。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需字字讲解,不用太多的教导技巧,只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分析和体验人物的情感,使这些感人事迹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编 莫彩凤)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掌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描写手法,理解文中点题之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通过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思考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学习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课堂的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否精彩,是否高效,在于课堂教学的层次是否分明清晰。清晰的教学层次,指教师能理清教学内容的难易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有条理地逐层深入,有序地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清楚地划分课时,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调动课文中的人文社会因素,用积极的、正面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生活中将这种精神付诸行动。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因为这是文章的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上一课时所学习的课堂内容引入这节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吗?
生:一个叫谭千秋的老师不顾危险,用生命挽救了四名学生。
师:这样一个普通平常,却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老师,张开手臂,护住学生的姿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重默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用笔画出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和字眼在表现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师:从“大家快跑!”这四个字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生1:在危难时刻,谭老师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而不是自身的安危,这体现了他先人后己的精神。
师:有学生没有逃出去,而这时候谭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生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师:哪些词突出了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又是怎样表现的?
生3:“拉、撑、护”这些描写动作的词突出了谭老师的形象。“拉”字表现出谭老师救学生动作之迅速;“撑”字表现出谭老师用尽全身力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命的保护伞;“护”字表现出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护住了学生的生命。
在生命的危难之际,谭老师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坚定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担当起了一个老师的责任。
2.朗读全文,找出文章中的四处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描写能更好地渲染人物出场的氛围,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
师:课文除了运用语言、动作描写,还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生:“天空阴沉沉的。”这个自成一段的简单的环境描写起着重要的作用,预示了地震的到来,为下面发生的事情作铺垫。“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这段话连用三个感叹号,渲染了危急的气氛,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表达手法。“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即将坍塌,说明情况十分危急。“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里的环境描写预示了谭老师的遇难,为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埋下了伏笔,烘托了肃穆的气氛。
适当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从正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人物增色。
3.总结课文
师:为什么课文用“最后的姿势”做题目?
生:“最后的姿势”指的是谭老师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在废墟中托起了希望,拯救了四个孩子的生命。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高度赞扬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师:在这场灾难中,人们受到了无数的伤害,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有无数个人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坚持和对人间的大爱而绽放光彩,使人们对他们又敬又爱。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需字字讲解,不用太多的教导技巧,只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分析和体验人物的情感,使这些感人事迹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