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动灵魂的爱与责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的姿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本文从第二课时入手,对文章进行精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掌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描写手法,理解文中点题之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通过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思考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学习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课堂的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否精彩,是否高效,在于课堂教学的层次是否分明清晰。清晰的教学层次,指教师能理清教学内容的难易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有条理地逐层深入,有序地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清楚地划分课时,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调动课文中的人文社会因素,用积极的、正面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生活中将这种精神付诸行动。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因为这是文章的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上一课时所学习的课堂内容引入这节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吗?
  生:一个叫谭千秋的老师不顾危险,用生命挽救了四名学生。
  师:这样一个普通平常,却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老师,张开手臂,护住学生的姿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重默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用笔画出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和字眼在表现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师:从“大家快跑!”这四个字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生1:在危难时刻,谭老师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而不是自身的安危,这体现了他先人后己的精神。
  师:有学生没有逃出去,而这时候谭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生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师:哪些词突出了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又是怎样表现的?
  生3:“拉、撑、护”这些描写动作的词突出了谭老师的形象。“拉”字表现出谭老师救学生动作之迅速;“撑”字表现出谭老师用尽全身力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命的保护伞;“护”字表现出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护住了学生的生命。
  在生命的危难之际,谭老师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坚定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担当起了一个老师的责任。
  2.朗读全文,找出文章中的四处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描写能更好地渲染人物出场的氛围,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
  师:课文除了运用语言、动作描写,还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生:“天空阴沉沉的。”这个自成一段的简单的环境描写起着重要的作用,预示了地震的到来,为下面发生的事情作铺垫。“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这段话连用三个感叹号,渲染了危急的气氛,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表达手法。“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即将坍塌,说明情况十分危急。“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里的环境描写预示了谭老师的遇难,为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埋下了伏笔,烘托了肃穆的气氛。
  适当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从正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人物增色。
  3.总结课文
  师:为什么课文用“最后的姿势”做题目?
  生:“最后的姿势”指的是谭老师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在废墟中托起了希望,拯救了四个孩子的生命。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高度赞扬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师:在这场灾难中,人们受到了无数的伤害,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有无数个人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坚持和对人间的大爱而绽放光彩,使人们对他们又敬又爱。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需字字讲解,不用太多的教导技巧,只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分析和体验人物的情感,使这些感人事迹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刚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写字基本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如何以最肯定、最优美的线条,在这片空白之上勾勒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呢?下面笔者想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方法“导”中求——得之于心,应之于笔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影响学生写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力。学生对于汉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都需要专注地观察和自我建构。俗话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美味”。  一、体验式品读——感受文本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语言凝练含蓄,韵律优美,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素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体验式品读,让他们
话题作文不仅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其文体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的优势:学生围绕话题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曾有人作过比较,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小学生创新能力最高,初中、高中逐步退化。而高中生在作文教学、考试中已开始松绑,那小学生就更不应该给太多的束缚。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是感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的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孩子们通过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这首儿童诗内容简单,孩子们可以很快理解到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本文以《家》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上好一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一、情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感  《家》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那这堂课笔者也要选择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开头,让学生在教学伊始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我选择出示图片的方法来导入课文的
十几年前,先师何以聪送我一本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旋又蒙沈先生送我签名的另一本《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何师嘱咐我:“沈老师是有学问的老辈语文教师,你搞语文教学的,要好好读他的书。”后来,我真的好好读了这两本书不止一遍。对沈老师那种秉承乾嘉学风的治学功夫很是敬佩。沈老师每备一课,“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真正做到竭泽而渔的地步。也许有人认为用那样功夫来备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激情呢?在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次自主学习,一齐收获了惊喜、激动与创造。  片断一  生1:老牛突然说话了,为什么牛郎不感到惊讶?  生2:牛郎和老牛关系密切,不会感到惊讶。  生3:牛郎对老牛很好,他知道老牛会说话也不会伤害他。  生4:牛郎很孤独,正希望老牛能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水平测试时,出了这样一道习作命题:  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下的都是一粒珍珠。长大以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人生珍贵的项链。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老师一定组织过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题目自拟)。注意把活动的经过写清楚,把有意义或有情趣的地方写具体。  就是这道习作命题中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森林超市招聘会》这一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生活化习作的指导策略。  一、想象,步入写作的殿堂  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只要给他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绪就会向外扩展,就会创造出五光十色的虚拟空间。  在《森林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师,“书是读出来的”,“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扣一个“情”字来进行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示范朗读,激发兴趣,导生入情  目前的范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录音示范,一种是教师范读。现在许多人特别喜欢运用录音示范这一先进的电教手段。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课程的多元化练习形式,活化方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很多教师在实践中都注重了将练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当堂练习和现场批阅来了解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运用,不仅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质疑思考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