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与“自省”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uraitru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大学袁从秀认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以求达到完善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主要为科学性、有效性、特殊性、批判性、实践性。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和教学评价反思。”[1]可见,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优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以为,在教学反思的诸原则中,“批判性”应居主导地位,因为唯有及时有效的批判式“自问”,才有可能促进教师从根本上理性“自省”,进而優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行为,将师生“素养”的双提升落到实处。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备课中,到底该“自问”些什么?又怎样“自省”?如何在“自问”与“自省”中将“备好课”进行到底呢?
  一、初稿与“自问”
  面对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我们要敢于自问:这样的设计合适吗?有无更好的方案?作为教师,我们能说服自己吗?因为只有首先说服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学生,否则就不要轻易搬进课堂,因为课后的反思再深刻,对学生来说也是标准的“马后炮”,且与新课改“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惟有把这些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前置”,并妥善化解,才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有效”的反思。可见,“自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新课导入:
  【初稿】(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找出中英两国的具体位置)
  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谈到鸦片战争,我们自然会想到英国。179年前,英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大清”?(停顿)
  生:制度先进。
  师:对。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7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初读导入,可谓“简洁明快”,由学生熟知的鸦片战争失败原因设问,顺理成章地切入到“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学习环节之中。扪心自问,它的致命问题至少有三:其一,叙述的封闭性固化了学生认知的结构;其二,设问的指向性钳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其三,切入的扁平化阻碍了学生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吗?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制度落后吗?这样的导入切合学情吗?学生喜欢吗?能切实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吗?
  二、“自省”与修订
  阅读是“自省”的最佳路径!针对初稿“封闭性”“指向性”“扁平化”等问题,笔者展开了以“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和“教学设问”为“检索词”的文献阅读,现摘录如下:
  其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高升斗认为,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有悖于“近代”这一历史概念的科学内涵,从中国和世界各国历史演进的共性来看,应该把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国同盟会的1905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仓林忠指出,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兴中会的成立,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3]俄国学者文赫文斯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1644年”。[4]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19世纪初期”,从清帝国在中国和亚洲腹地的典章制度开始。[5]殷方勇、易行仲认为,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61年的“辛酉政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6]可见,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绝非“初稿”中“鸦片战争”式的封闭性叙述!
  其二,至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张一文认为,清军战败主要因为主观上的错误,如“不了解敌人,对敌情判断失当”“战和方针不定,战略被动多变”等,也与“军政素质及战斗力低下”有关。[7]许增紘认为,吏治腐败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8]杨广玺、李翠珍指出,清政府败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9]蒋增礼认为,“防民甚于防寇”的政策,是导致鸦片战争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10]曾永玲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固在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然“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发展局势的茫然无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1]王玉德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一点不可轻视,即“清朝派出执掌军务的高级官吏集团因迷信而每每贻误战机”。[12]何景春指出,腐败的清政府不仅仅是被自己的敌人——英国侵略军所打败,而且也是被自己的不忠臣民——遍地活动着的汉奸所打败。[13]郑云波、宁波认为,清代水师在建军方略上存在重大失误导致了鸦片战争最后失败的结局。[14]他们还指出,“情报信息工作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15]纵观1983年以来,学者们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主要集中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诸如“水师落后”“情报信息落后”等具体表现,也有诸如“迷信”“汉奸问题”“防民甚于防寇”等新观点。恩格斯说过:“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6]可见,任何一个历史结果的出现,均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即历史的合力之结果,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理应如是!
  基于阅读与思考,笔者对“初稿”进行了如下修订:
  【修订1】(播放《大国崛起——英国》一段18秒钟的视频:视频语音播放文字:从北京往西大约8000公里,就是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从这里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
  【意图】视频资料直观、醒目,冲击学生视角,能有效规避切入“扁平化”的弊端,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培育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修订2】传统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意图】基于文献阅读,我们可知: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至少有5种说法。添加“传统的观点认为”一句,既能有效打破叙述“封闭化”的模式,又能初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即“证据意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历史结论的获得,我们都需要“言之有理”,且“言之有据”。
  【修订3】谈到鸦片战争,我们自然会想到英国。179年前,拥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清”缘何败给国土面积仅24万平方公里且远道而来的“岛夷”?(停顿)
  【意图】添加“国土面积”和“远道而来”等信息及修饰,意在增强学生对英国概况的直观感知,进而形成鲜明、深刻的对比,在链接并强化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增强了“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从学生熟知的“时间点”(1840年)切入,在关注学情的同时,再次唤醒学生的“时间意识”;“179年”这一时间换算,在关照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定位了鸦片战争的时间坐标,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进而思考中国失败的原因。
  【修订4】是技术落后?还是制度落后?抑或说,是当时的“我们”对英国知之甚少?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179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英国又有多少了解呢?(停顿)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意图】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解释”多种多样,到底是“制度落后”“技术落后”,还是“对英国知之甚少”,学生在思考这些解释的过程中,定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证据,试图提出自己的“历史理解”;将“师生问答”改为“教师设问”,从表面上看,是忽视了“学生”,其实,“从学生实际与需要出发”的设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学生参与”并“围绕主题表达想法、陈述观点”;[17]从“技术”到“制度”的追问,符合学生从“显性”(即感性)到“隐性”(即理性)的认知路径,在关照学情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此时学生的“参与”是深沉的,甚至是“无声”的,而不是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虚假课堂繁荣;“是当时的‘我们’对英国知之甚少”的追问,将“清人”与“我们”联系起来,在启发学生“情入历史”的基础上,有效规避了传统课堂上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肆意”评说清政府的种种弊端,在怀有“温情的敬意”中体味历史继承性的深刻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此时的课堂是无声的,但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境,因为我们精心磨砺的“锤子”确实敲击到了学生思维的节点上,我们精心构建的“桥梁”切实密切弥合了旧知与新知、历史与现实间的罅隙,“学生”真切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学习之中了。
  三、结束语
  教无止境,上文“修订稿”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课中”反思考量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应对等教学智慧;“课后”反思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而“课前”反思则集中体现在备课环节中,是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行为的一种自我预演和预判,并进行及时修订的复杂思维及实践过程,它与“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深度的耦合性,更是“素养”视阈下师生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因为教师素养是学生素养之源!基于反思的批判性特征,“自问 阅读 自省”的反诘式备课路径是中学历史教师提升自我素养的应然之举!唯有将及时有效的批判式“自问”和切实高效的修正式“自省”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实施前合理优化教学设计,进而精准施教,从而将师生“素养”的双提升落到实处!
  【注释】
  [1]袁从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90页。
  [2]高升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应是同盟会的成立》,《理论探讨》1988年第4期。
  [3]仓林忠:《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之辩》,《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4]陈冠玉:《文赫文斯基之中国近代史开端说刍议》,《史学月刊》2011年第12期。
  [5](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6]殷方勇、易行仲:《辛酉政变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争鸣》1990年第1期。
  [7]張一文:《试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基本原因》,《历史档案》1983年第1期。
  [8]许增紘:《清朝吏治与鸦片战争》,《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9]杨广玺、李翠珍:《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及历史启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0]蒋增礼:《清王朝“防民甚于防寇”的政策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1]曾永玲:《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再认识》,《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2]王玉德:《迷信开启了屈辱的中国近代之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13]何景春:《汉奸问题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长白学刊》2007年第6期。
  [14]郑云波、宁波:《从水师的落后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术交流》2008年第12期。
  [15]郑云波、宁波:《情报信息工作的落后与清政府鸦片战争的失败》,《兰台世界》2012年第6期。
  [16](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17]张汉林:《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基于三维目标视野的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每一心理事件,都取决于其人的状态及环境。他把这种人境关系称之为“心理的生活空间”,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的事实。[1]历史事件何尝不是取决于历史当事人的状态及特定环境。可以说单纯强调人的因素或环境的因素都不能科学解释历史现象,只有整体的视角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当然,历史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状态及社会、家庭及课堂环境的影响。因此,可借鉴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天津卷)第13题是一道材料题,这道高考题以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前后不同态度为个案,要求学生回答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前后不同态度的原因、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对严复的评价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理念在于如何看待中西文化这一在近代中国备受关注又争论不断的话题。  一、严复文化观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严复(1854—1921),福建福州人。13岁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23岁赴英国留
天刚亮,杜老汉就去转果园了。看枝条、对比长势,这瞅瞅那看看,直到家人叫才想起该回家吃早饭了。  杜老汉全名叫杜景山,是白水县尧禾镇阿东村村民,曾是一名贫困户。通过下功夫,他学会了科学种植苹果和精细化管理,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大户。  苹果红了、钱袋鼓了、村民笑了……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与杜老汉一样,依靠科学种苹果“脱贫摘帽”的果农还有许多。苹果已成为白水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毕业学校:信宜市信宜中学  高考成绩:语文125分,数学141分,英语140分,文科综合238,总分644分  录取学校: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不知不觉,离2012年高考已经很远了。虽然才结束了几个月,可那,却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在2012年高考,我的文科数学取得了141分,这个分数在我的高考成绩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相助,可能就没有如今在中大的我。回想起奋战在高三“前线”
笔者曾拜读叶朝华老师的《大胆质疑,小心考证》[1](以下简称叶文)。被他“用教材教”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所折服,深受启发。他敢于质疑教材,共指出四处不当,其中两处已被新版统编教材采纳并修订。一为秦朝“统一货币”的图示,原只展示五国货币,现添加了韩国的铲币,改为六国货币图示,更符合史实;二为北京人化石的表述,原为“它的发现”,现改为“这一发现”,消除了指代不明的嫌疑。  叶文建议将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9
例题: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内阁的侵华议案,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通过了这一议案。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阁拥有立法创议权  ②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的重心在上议院  ④实行三权分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现在不少上公开课的教师在讲《鸦片战争》时,总喜欢引用上述一段出处不明的材料文字。教师选用这段材料的用意
今年是广东省高考采用全国卷Ⅰ卷的第二年,尽管我们在备考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今年的地理试题来看,多少还是有点水土不服。虽然全国卷Ⅰ卷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试题的求变求新也让考生们不易应对,就连高三的老师们也感觉有些棘手。今年的高考文综地理难度比历届偏大,试题材料设问均比较新颖。但总的来说,试题的地理味浓了,内容回归地理学科本源,试题重视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本文认为今年的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至少呈
【话题提要】  在高考考场上,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同学平时作文很不错,但考场作文得分却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意识不够,未能充分激活自己的内存,把考场作文引向深入。高考作文是对多年来写作素养的检测,是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检验,所以考生要在高考的作文过程中充分调集自己的语文积淀,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高考作文是思维能力的灵动呈现,需要考生用巧妙的表达方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用理性的思维能力来思考问题、
2017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階段学校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科目正式启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开始为期三年的教材更换过渡期,在2019年,部编教材将全面覆盖义务教育全部阶段,原本义务教育机构所使用的多种形态教材将成为历史,而在这过程中,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其他版本教材与部编教材之间的有效衔接与过渡成为值得考量的问题。  一、对比教材内容的新变化  对比统编八年级《中国历史》教学材料与
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虽不是主要的,但恰当的抒情或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其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情感直露,容易把握,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和议论性语句融在一起,通过判断来抒发强烈的感情。当然,在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还是间接抒情。作者在叙述或描写时,就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或者根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