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做有心人,找准课文与习作练习的结合点,将课文剧本化、范例化,并进行积极的“评头论足”,让课文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石。
关键词:剧本化;范例化;评头论足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之于习作教学,它就是教我们怎样选材构思、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好例子。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多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课文与习作练习的结合点,通过巧安排、勤练习,让教材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桥梁。
一、课文剧本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加深、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把课文看成剧本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符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课文成为“剧本”,便具有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对此进行研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搭建起习作练习的广阔平台。
1.撰“前传”,补“后记”
学完故事性强的课文后,学生们往往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撰“前传”,补“后记”。这样一来,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在情节上和课文保持连贯,帮助孩子加深理解文章的主旨,锻炼孩子的写作思维能力。
四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真情无价》,故事的字里行间都流动着脉脉的温情,为了让孩子再次思考这份“真情”,锻炼写“情”的能力,我让孩子给这个故事写个“前传”,即小女孩和姐姐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的故事。孩子们的作品非常动人,一个孩子在描述“姐姐”等“妹妹”回来分享邻居送给她们的一小截火腿时,写道:“姐姐用有些粗糙的小手把包火腿的纸袋打开了又合上,合上了又打开,多香啊……”几句话的描写绘出了多淳朴的情!在这次写“前传”的平台上,孩子们的现实经验和想象力充分结合。
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必须为学生架起一个支点,让学生可以有所依托。补“后记”式的续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通过课文既有的提示,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场景、事件,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想象联系前文进行续写。在学习《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之后,我引导学生写鹿和鳄鱼再次相见的故事,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写鳄鱼贼心不改,再次被鹿戏弄了一番;有的写鳄鱼意识到自己错误,痛改前非,与鹿握手言和,成为了好朋友;有的写鹿在两次胜利后掉以轻心,被鳄鱼终于逮到了机会……那妙趣横生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让人看了不禁为他们叫好!
2.变角度写“剧本”
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改写,是一种十分受学生欢迎的习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松地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作品。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1)改变人称,即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学习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跳崖前》,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葛振林(五壮士中的幸存者),写一些跳崖前发生的一切,包括壮士们英勇战斗的过程,走上悬崖、跳下悬崖的心路历程。很多孩子的文章让人看了觉得他们似乎亲历了那种情景,情感非常真实动人。
(2)改变结构,即把顺叙改为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如《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在弄清课文内容和中心以后,可进行变序组合,先写小狐狸守在葡萄树旁边的情形,后写葡萄树的由来。
(3)改变体裁,即把诗歌改为记叙文。将寥寥数字变成一篇精美的小文章,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这个过程又不露痕迹地锻炼了孩子们的习作思维。如一学生在学习了《望天门山》后,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围绕原作的中心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为一篇优美散文:“长江,你是不是有鬼斧神工?翠绿的天门山你从中断开……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朝日、碧水、白帆,好一幅碧水青山水墨画!”
3.围绕“空白”做文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作智慧引领,在文句的简略处进行展开、省略处进行补充、概括处进行具体化、暗晦处来个明朗化……围绕原文的要点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进行广泛的、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课文《永不放弃》中说道,主人翁蒙迪·罗伯特在自己的理想蓝图遭到老师的质疑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多年后,终于如愿以偿。”这里就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空白点”,蒙迪到底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才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这就是学生习作练习的好题材。
二、课文范例化
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步骤是“模仿”。模仿是语言创造的起点。阅读过的文章、有趣的话语,都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而入选课本的课文均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无论从选材还是写法上都能成为学生习作非常好的范例。
1.从体裁入手
从体裁入手,就是说学什么体裁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什么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目的。四年级下册的三单元课文,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的散文体裁的文章。大自然充盈着跃动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我在教学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学过的知识,灵活地模仿几篇散文的手法进行习作。在孩子的笔下,我第一次感受到家乡的柳叶湖那么俏皮:“是神仙姐姐屋后的柳树落叶了吗?是落下的叶子贪玩飘到了我们美丽的常德吗?”很多孩子被《麦子黄了》深深触动了,他们的笔下于是有了充满童趣的《稻田黄了》,字里行间也跳动着快乐的音符。
2.从课文的写作特色入手
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展现在不同的方面。有的文章突出了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清贫》一课;有的文章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或排比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如《桂林山水》一课;而有的文章则在于全文的组织很有特色,如《酸枣情》《父亲的石榴树》《我家有个大花园》都是用某一个事物组织全文等。在教学中突出课文某一方面的特色,即是对孩子进行某类习作的指导。在学完《父亲的石榴树》后,我让孩子仿照此类文章写篇习作,孩子们写得有模有样。文佳的《农田乐》颇有萧红《我家有个大花园》的大气;李响的《书香情》也颇似郑尔康《父亲的石榴树》的神采。
3.从课文的好词佳句入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章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语言。课文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语言:生动凝练的成语、形象具体的修辞、饱含哲理的名言等,如能拿来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一定能丰富自己的表达。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本精美的摘抄本,上面记录着课文上精美的句子。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好词好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仿写,是架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桥梁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在教学《富饶的海洋》时,有这样一段话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每当鸟语似的微波在无垠的蓝丝绒上荡漾,一种温柔蜜意就会涌上我的心房;每当突兀而起的浪峰疯狂地变幻、怒吼,一股无穷的力量就会在我胸中激荡。”我让孩子把这句话积累下来。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有这句话的痕迹,而且仿写得很巧妙。
三、对课文积极进行“评头论足”
习作水平的提高源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画龙点睛的词、优美绝伦的句、恰到好处的修辞、巧妙得体的写作方法、哲学理性的感悟等往往能在我们对它的不断领悟中帮助我们。所以有时候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把课文当作需要点评的作品来对其“评头论足”。
1.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作适当的批注
我常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批注。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的故事》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把对老人的印象,及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写在这段的旁边,并且,我还让学生给课文插图命名,学生们命的题十分精彩,有“爱的牵念” “超越语言的爱”等。在教《鸟的天堂》描写鸟的那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在旁边标了“动静结合”四个字。很高兴地看到,在后来的作文中有不少学生用到了这一方法。我相信,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2.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能更好地发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桥梁作用。最初我要求孩子写读书笔记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不认识的生字和生词、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印象最深的段落、喜欢这段的理由、读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或感受,除此还可以写别的喜欢的内容。刚开始他们写得很艰难,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读书笔记上的见解越来越多了,不用我强调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完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无非”二字看似简单轻松,但要适时地把握亦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教师只有时时做有心人,才能好好利用这一身边的宝贵的资源,和学生一起把写作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才小学)
关键词:剧本化;范例化;评头论足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之于习作教学,它就是教我们怎样选材构思、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好例子。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多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课文与习作练习的结合点,通过巧安排、勤练习,让教材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桥梁。
一、课文剧本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加深、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把课文看成剧本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符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课文成为“剧本”,便具有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对此进行研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搭建起习作练习的广阔平台。
1.撰“前传”,补“后记”
学完故事性强的课文后,学生们往往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撰“前传”,补“后记”。这样一来,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在情节上和课文保持连贯,帮助孩子加深理解文章的主旨,锻炼孩子的写作思维能力。
四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真情无价》,故事的字里行间都流动着脉脉的温情,为了让孩子再次思考这份“真情”,锻炼写“情”的能力,我让孩子给这个故事写个“前传”,即小女孩和姐姐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的故事。孩子们的作品非常动人,一个孩子在描述“姐姐”等“妹妹”回来分享邻居送给她们的一小截火腿时,写道:“姐姐用有些粗糙的小手把包火腿的纸袋打开了又合上,合上了又打开,多香啊……”几句话的描写绘出了多淳朴的情!在这次写“前传”的平台上,孩子们的现实经验和想象力充分结合。
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必须为学生架起一个支点,让学生可以有所依托。补“后记”式的续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通过课文既有的提示,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场景、事件,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想象联系前文进行续写。在学习《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之后,我引导学生写鹿和鳄鱼再次相见的故事,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写鳄鱼贼心不改,再次被鹿戏弄了一番;有的写鳄鱼意识到自己错误,痛改前非,与鹿握手言和,成为了好朋友;有的写鹿在两次胜利后掉以轻心,被鳄鱼终于逮到了机会……那妙趣横生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让人看了不禁为他们叫好!
2.变角度写“剧本”
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改写,是一种十分受学生欢迎的习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松地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作品。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1)改变人称,即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学习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跳崖前》,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葛振林(五壮士中的幸存者),写一些跳崖前发生的一切,包括壮士们英勇战斗的过程,走上悬崖、跳下悬崖的心路历程。很多孩子的文章让人看了觉得他们似乎亲历了那种情景,情感非常真实动人。
(2)改变结构,即把顺叙改为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如《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在弄清课文内容和中心以后,可进行变序组合,先写小狐狸守在葡萄树旁边的情形,后写葡萄树的由来。
(3)改变体裁,即把诗歌改为记叙文。将寥寥数字变成一篇精美的小文章,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这个过程又不露痕迹地锻炼了孩子们的习作思维。如一学生在学习了《望天门山》后,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围绕原作的中心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为一篇优美散文:“长江,你是不是有鬼斧神工?翠绿的天门山你从中断开……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朝日、碧水、白帆,好一幅碧水青山水墨画!”
3.围绕“空白”做文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作智慧引领,在文句的简略处进行展开、省略处进行补充、概括处进行具体化、暗晦处来个明朗化……围绕原文的要点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进行广泛的、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课文《永不放弃》中说道,主人翁蒙迪·罗伯特在自己的理想蓝图遭到老师的质疑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多年后,终于如愿以偿。”这里就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空白点”,蒙迪到底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才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这就是学生习作练习的好题材。
二、课文范例化
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步骤是“模仿”。模仿是语言创造的起点。阅读过的文章、有趣的话语,都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而入选课本的课文均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无论从选材还是写法上都能成为学生习作非常好的范例。
1.从体裁入手
从体裁入手,就是说学什么体裁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什么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目的。四年级下册的三单元课文,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的散文体裁的文章。大自然充盈着跃动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我在教学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学过的知识,灵活地模仿几篇散文的手法进行习作。在孩子的笔下,我第一次感受到家乡的柳叶湖那么俏皮:“是神仙姐姐屋后的柳树落叶了吗?是落下的叶子贪玩飘到了我们美丽的常德吗?”很多孩子被《麦子黄了》深深触动了,他们的笔下于是有了充满童趣的《稻田黄了》,字里行间也跳动着快乐的音符。
2.从课文的写作特色入手
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展现在不同的方面。有的文章突出了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清贫》一课;有的文章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或排比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如《桂林山水》一课;而有的文章则在于全文的组织很有特色,如《酸枣情》《父亲的石榴树》《我家有个大花园》都是用某一个事物组织全文等。在教学中突出课文某一方面的特色,即是对孩子进行某类习作的指导。在学完《父亲的石榴树》后,我让孩子仿照此类文章写篇习作,孩子们写得有模有样。文佳的《农田乐》颇有萧红《我家有个大花园》的大气;李响的《书香情》也颇似郑尔康《父亲的石榴树》的神采。
3.从课文的好词佳句入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章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语言。课文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语言:生动凝练的成语、形象具体的修辞、饱含哲理的名言等,如能拿来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一定能丰富自己的表达。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本精美的摘抄本,上面记录着课文上精美的句子。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好词好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仿写,是架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桥梁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在教学《富饶的海洋》时,有这样一段话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每当鸟语似的微波在无垠的蓝丝绒上荡漾,一种温柔蜜意就会涌上我的心房;每当突兀而起的浪峰疯狂地变幻、怒吼,一股无穷的力量就会在我胸中激荡。”我让孩子把这句话积累下来。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有这句话的痕迹,而且仿写得很巧妙。
三、对课文积极进行“评头论足”
习作水平的提高源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画龙点睛的词、优美绝伦的句、恰到好处的修辞、巧妙得体的写作方法、哲学理性的感悟等往往能在我们对它的不断领悟中帮助我们。所以有时候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把课文当作需要点评的作品来对其“评头论足”。
1.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作适当的批注
我常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批注。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的故事》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把对老人的印象,及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写在这段的旁边,并且,我还让学生给课文插图命名,学生们命的题十分精彩,有“爱的牵念” “超越语言的爱”等。在教《鸟的天堂》描写鸟的那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在旁边标了“动静结合”四个字。很高兴地看到,在后来的作文中有不少学生用到了这一方法。我相信,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2.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能更好地发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桥梁作用。最初我要求孩子写读书笔记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不认识的生字和生词、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印象最深的段落、喜欢这段的理由、读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或感受,除此还可以写别的喜欢的内容。刚开始他们写得很艰难,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读书笔记上的见解越来越多了,不用我强调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完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无非”二字看似简单轻松,但要适时地把握亦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教师只有时时做有心人,才能好好利用这一身边的宝贵的资源,和学生一起把写作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