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教育活动。2005年,我校以“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以“国际理解”价值观为核心的系列校本课程。国际部承担着大部分的课程实施任务。七年来,在芳草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国际部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国际化办学,开发了一系列多元化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基础。
2007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际部组成调研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此为依据开设了四大类共计25门校本课程,其中绝大部分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每周两课时,涉及1-6年级,我们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11本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1.补充原有教材的不足
国际部有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学生相比,他们对汉语、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渴求,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国际部教材建设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以适应世界各国儿童及家长的学习需求。
2.减轻学生的压力
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语言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内容上更具趣味性和开放性,不但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快乐学习。
3.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外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在实践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过程。
学生发展需求调查
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们首先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际部五年级5个班共104名学生进行课程内容需求调查,根据外籍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围绕着“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怎么评价”来设计问卷,并且让家长协助填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国际部学生及家长的课程内容需求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1.趣味性强、可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如制作模型、舞蹈)。
2.能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如剪纸、象形文字、京剧),这些内容明显有异于学生所来自国度的文化。
3.能教会学生如何与他国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课程内容(如汉语、文明礼仪)。
4.能到户外或校外进行参观、调查、游玩的社会实践性课程内容。
5.能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爱好的课程内容。
6.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培养生活技能的课程内容。
7.能有助于学习主干课程的一些拓展性学科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目标
1.从语言类、学科拓展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类四个方面开发出10本以上的校本教材。
2.开发符合外籍学生认知规律的,实用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
3.争取部分优秀的校本教材能公开出版,进行推广。
校本教材的开发流程及现状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国际部成立了校本教材开发小组,按照“学生需求评估与分析——编写讲义,课堂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教材——试用教材,听取各方反馈——修改完善”的思路进行开发。在形成、试用教材和修改完善阶段都有专家引领,国际部专门召开了研讨会,邀请了大学教授、市区各级教研员进行指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邀请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各学科专人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目前国际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四大类:语言类、学科拓展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综合实践活动类共11本,其中《芳草汉语》第一二册已经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零起点汉语口语》一套三本已在国际部汉语零起点班试用,也正在积极筹划出版。
校本教材的三大特色
1.体现对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重视与尊重
为了促进世界各国儿童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校本教材本着 “融中西文化,汇其精粹”的思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至喜爱。
比如:美术《送福到家》一课,设计了中外文化的对比。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文化中蝙蝠的不同寓意;《窗》一课由甲骨文的窗字展开联想,古朴典雅的中式窗与华贵艳丽的欧式窗并列,让学生感受风格迥异的建筑美;数学《奇妙的数字》追溯古代计数系统的差异,从我国古书《易经》的记载延伸到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画,再到日本琉球群岛的渔民生活,向学生展示人类共同的智慧。
2.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动手做一个可爱的皮影,与同学一起表演功夫熊猫片段;画一个葫芦面具,赋予它喜怒哀乐;用十五巧板拼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作;用一张纸加一个甜甜圈就让这张纸像飞机一样飞起来,这些听着都让人兴奋的活动都是我们校本教材的内容。
这样有趣的设计还有很多,用数板的形式报灯名儿,并且认识京剧中的行头;用小动物造型活灵活现地展示范字的结构特点,如用尾巴翘翘、气定神闲的小狐狸表示重心偏左,而翘着脚尖、前仰后合的小狮子则表示重心偏右。(如下图)
3.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国际部校本教材来源于教学实践,又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好用、学生乐学,他人能看”是我们追求的风格,也是最大的特点。
美术组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的经验,从课堂实际出发,整理出自己独特的框架,打破了人美版美术教材一课两页的传统模式,而是以每课四页的形式进行编写。并将每课内容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目标、有实施、有特色。突出体现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介绍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生活运用,让学生轻松地感受美;艺术实践以最直接的步骤图的方式清晰展现教学的重要过程,即使在没有教师教学的条件下,读者也可以自学,让学生清楚地学习美;展示园地不仅展示学生的原创作品,并且让学生用涂染五角星、写评语等有趣的形式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快乐的领悟美;主题拓展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努力地追求美。
校本教材的使用反馈情况
对于这套校本教材,教师们认为教材操作起来简单,让教学省时省力;学生们认为教材学有所用,生动有趣。专家们也是赞誉有加。
北京市对外交流中心谷天刚主任认为:“这是一套比较系统、制作精美的少儿零起点对外汉语口语教材。”
北京戏曲学院曹宝荣教授认为:“《京剧》从简单的认识行当到了解行当,最后能够演唱部分唱腔儿。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外教材内容丰富,适合小学生学习。”
美术特级教师荣景生认为:“美术教材突出显示了实用性,制作精美,技法清楚。”
朝阳区数学教研员孙家芳老师认为:“《趣味数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有效拓展学科知识。”
以上介绍的只是国际部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国际部在集团领导下加大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力度,突出了校本课程文化多元化、思维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而不懈努力。
2007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际部组成调研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此为依据开设了四大类共计25门校本课程,其中绝大部分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每周两课时,涉及1-6年级,我们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11本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1.补充原有教材的不足
国际部有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学生相比,他们对汉语、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渴求,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国际部教材建设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以适应世界各国儿童及家长的学习需求。
2.减轻学生的压力
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语言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内容上更具趣味性和开放性,不但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快乐学习。
3.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外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在实践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过程。
学生发展需求调查
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们首先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际部五年级5个班共104名学生进行课程内容需求调查,根据外籍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围绕着“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怎么评价”来设计问卷,并且让家长协助填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国际部学生及家长的课程内容需求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1.趣味性强、可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如制作模型、舞蹈)。
2.能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如剪纸、象形文字、京剧),这些内容明显有异于学生所来自国度的文化。
3.能教会学生如何与他国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课程内容(如汉语、文明礼仪)。
4.能到户外或校外进行参观、调查、游玩的社会实践性课程内容。
5.能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爱好的课程内容。
6.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培养生活技能的课程内容。
7.能有助于学习主干课程的一些拓展性学科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目标
1.从语言类、学科拓展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类四个方面开发出10本以上的校本教材。
2.开发符合外籍学生认知规律的,实用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
3.争取部分优秀的校本教材能公开出版,进行推广。
校本教材的开发流程及现状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国际部成立了校本教材开发小组,按照“学生需求评估与分析——编写讲义,课堂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教材——试用教材,听取各方反馈——修改完善”的思路进行开发。在形成、试用教材和修改完善阶段都有专家引领,国际部专门召开了研讨会,邀请了大学教授、市区各级教研员进行指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邀请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各学科专人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目前国际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四大类:语言类、学科拓展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综合实践活动类共11本,其中《芳草汉语》第一二册已经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零起点汉语口语》一套三本已在国际部汉语零起点班试用,也正在积极筹划出版。
校本教材的三大特色
1.体现对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重视与尊重
为了促进世界各国儿童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校本教材本着 “融中西文化,汇其精粹”的思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至喜爱。
比如:美术《送福到家》一课,设计了中外文化的对比。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文化中蝙蝠的不同寓意;《窗》一课由甲骨文的窗字展开联想,古朴典雅的中式窗与华贵艳丽的欧式窗并列,让学生感受风格迥异的建筑美;数学《奇妙的数字》追溯古代计数系统的差异,从我国古书《易经》的记载延伸到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画,再到日本琉球群岛的渔民生活,向学生展示人类共同的智慧。
2.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动手做一个可爱的皮影,与同学一起表演功夫熊猫片段;画一个葫芦面具,赋予它喜怒哀乐;用十五巧板拼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作;用一张纸加一个甜甜圈就让这张纸像飞机一样飞起来,这些听着都让人兴奋的活动都是我们校本教材的内容。
这样有趣的设计还有很多,用数板的形式报灯名儿,并且认识京剧中的行头;用小动物造型活灵活现地展示范字的结构特点,如用尾巴翘翘、气定神闲的小狐狸表示重心偏左,而翘着脚尖、前仰后合的小狮子则表示重心偏右。(如下图)
3.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国际部校本教材来源于教学实践,又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好用、学生乐学,他人能看”是我们追求的风格,也是最大的特点。
美术组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的经验,从课堂实际出发,整理出自己独特的框架,打破了人美版美术教材一课两页的传统模式,而是以每课四页的形式进行编写。并将每课内容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目标、有实施、有特色。突出体现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介绍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生活运用,让学生轻松地感受美;艺术实践以最直接的步骤图的方式清晰展现教学的重要过程,即使在没有教师教学的条件下,读者也可以自学,让学生清楚地学习美;展示园地不仅展示学生的原创作品,并且让学生用涂染五角星、写评语等有趣的形式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快乐的领悟美;主题拓展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努力地追求美。
校本教材的使用反馈情况
对于这套校本教材,教师们认为教材操作起来简单,让教学省时省力;学生们认为教材学有所用,生动有趣。专家们也是赞誉有加。
北京市对外交流中心谷天刚主任认为:“这是一套比较系统、制作精美的少儿零起点对外汉语口语教材。”
北京戏曲学院曹宝荣教授认为:“《京剧》从简单的认识行当到了解行当,最后能够演唱部分唱腔儿。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外教材内容丰富,适合小学生学习。”
美术特级教师荣景生认为:“美术教材突出显示了实用性,制作精美,技法清楚。”
朝阳区数学教研员孙家芳老师认为:“《趣味数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有效拓展学科知识。”
以上介绍的只是国际部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国际部在集团领导下加大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力度,突出了校本课程文化多元化、思维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