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引领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课堂,应该是师生思维、语言同构共生的栖息地,应该是跳动着文学的音符,涌动着生命活力的优美乐章,应该是流淌出生命的色彩,让学生自由飞翔的蔚蓝天空。在这样的语文教学境界里,学生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活’有千钧任翕张。”才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发生,才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才有“精骛八极,神游四海”的思潮涌动,才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画面……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绽放生命鲜活的亮彩呢?
(一)让学生受到“情”的激荡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新課改下的语文教材更重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操的熏陶。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1、渲染气氛,拨动心弦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上课一开始,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导入《小珊迪》一课时,我这样讲:“一个冬天的早上,雪花纷飞,(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躺在一张破床上;他就要死了。(凄沧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是:”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老师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的话语,使学生的心海漾起了波纹。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这样的导入,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
2、以情启思,思而移情儿童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3、情景交融,情动辞发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学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当学生噙着泪花朗读“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时,老师启发:“如果小鬼还活着,你会为他做些什么?你从小鬼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请把它写下来。”
由于是有感而发,不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学生表达的是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们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学生在抒发情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拓宽培育渠道,培养学生情感
(二)拓宽培育渠道,培养学生情感
1、走进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情感。
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真实地感受生活,为学生提供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如让学生以“一件难忘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大多数同学都是仿写作文书上的范文,只有少数学生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但也只是简单枯燥的几句话。因此,我决定从培养学生的情感着手,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体验,感知周围的一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布置“情感”作业,让他们回去偷偷地认真观察自己父母亲的手;留心自己上学时父母都说了些什么;看看当班上有同学生病或出现困难的时候,同学和老师都是怎样做的等等。通过接近两周的观察,学生们都说发现原来自己的父母是那样的辛苦,又是那样的关心自己;同学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友谊,哪怕平常没有表露……我又让他们重写《一件难忘的事》这篇作文,结果发现,这一次的作文写得好多了,没有一个学生抄写或仿写。虽然有些学生所采用的事例并不是那样感天动地,但却通过一件件平常的事来表现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只要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做一个有心的人,就能培养学生情感。
2、注意情感的相互推进,培养学生情感。
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材。在激发学生情感时,教师需注意情感的相互推进。也就是说以“文”之情激发“师”之情,再以“师”之情激发“生”之情。教师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持久,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并以自己对学生的爱换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使学生对语文学科、语文教师都产生一种喜爱的情感,这一积极因素将帮助学生从愿学、乐学走向会学、善学。
(三)让学生感到“心”的放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枷锁,而应该为语文教学拓展更广阔的天地,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学生内心,滋养学生心灵。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得益于对书籍的大量阅读,让小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的求知志向和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因为“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 语文课堂让学生生命鲜活起来。
(一)让学生受到“情”的激荡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新課改下的语文教材更重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操的熏陶。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1、渲染气氛,拨动心弦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上课一开始,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导入《小珊迪》一课时,我这样讲:“一个冬天的早上,雪花纷飞,(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躺在一张破床上;他就要死了。(凄沧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是:”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老师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的话语,使学生的心海漾起了波纹。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这样的导入,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
2、以情启思,思而移情儿童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3、情景交融,情动辞发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学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当学生噙着泪花朗读“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时,老师启发:“如果小鬼还活着,你会为他做些什么?你从小鬼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请把它写下来。”
由于是有感而发,不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学生表达的是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们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学生在抒发情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拓宽培育渠道,培养学生情感
(二)拓宽培育渠道,培养学生情感
1、走进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情感。
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真实地感受生活,为学生提供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如让学生以“一件难忘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大多数同学都是仿写作文书上的范文,只有少数学生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但也只是简单枯燥的几句话。因此,我决定从培养学生的情感着手,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体验,感知周围的一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布置“情感”作业,让他们回去偷偷地认真观察自己父母亲的手;留心自己上学时父母都说了些什么;看看当班上有同学生病或出现困难的时候,同学和老师都是怎样做的等等。通过接近两周的观察,学生们都说发现原来自己的父母是那样的辛苦,又是那样的关心自己;同学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友谊,哪怕平常没有表露……我又让他们重写《一件难忘的事》这篇作文,结果发现,这一次的作文写得好多了,没有一个学生抄写或仿写。虽然有些学生所采用的事例并不是那样感天动地,但却通过一件件平常的事来表现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只要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做一个有心的人,就能培养学生情感。
2、注意情感的相互推进,培养学生情感。
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材。在激发学生情感时,教师需注意情感的相互推进。也就是说以“文”之情激发“师”之情,再以“师”之情激发“生”之情。教师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持久,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并以自己对学生的爱换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使学生对语文学科、语文教师都产生一种喜爱的情感,这一积极因素将帮助学生从愿学、乐学走向会学、善学。
(三)让学生感到“心”的放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枷锁,而应该为语文教学拓展更广阔的天地,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学生内心,滋养学生心灵。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得益于对书籍的大量阅读,让小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的求知志向和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因为“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 语文课堂让学生生命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