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智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可见质疑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師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和两位数口算减法一样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指导学生大胆质疑,数学课堂才能“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師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和两位数口算减法一样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指导学生大胆质疑,数学课堂才能“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