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以“改为或换成”类几何问题倍受命题人青睐,这类试题以问题串呈现,其特点是探究方法类似,结论的形式相同或相近.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解答,从中去体会,总结解题思想与方法,然后运用其思想方法去解答它的变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总结发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例1(1)操作发现:如图1,在矩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点F在矩形ABCD内部,延长AF交CD于点G.猜想线段GF与GC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类比探究:如图2,将(1)中的矩形ABCD改为平行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图2分析:(1)根据翻折的性质及条件,可得BE=EC=EF,∠GFE=∠C=9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EFC=∠ECF,从而得到∠GFC=∠GC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证GF=GC.
(2)利用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及折叠后的平角关系,得∠ECG=∠EFG,类比(1)的方法可证.
解:(1)猜想:GF=GC.
连结CF,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B=∠ECG=90°,
因为△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
所以BE=FE,∠GFE=∠AFE=∠B =90°,
因为BE=CE,所以EF=EC,
所以∠EFC=∠ECF,
所以∠GFC=∠GCF,
所以GF=GC.
(2)答:仍然成立.
连结CF,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D,所以∠B+∠ECG=180°,
因为△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
所以∠B =∠AFE,BE=FE,
因为∠AFE+∠EFG=180°,所以∠EFG=∠ECG,
因为BE=CE,所以EF=EC,所以∠EFC=∠ECF,
所以∠EFG-∠EFC =∠ECG-∠ECF,所以∠GFC=∠GCF,
所以GF=GC.
点评:本题以图形的翻折变换为条件,考查了矩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两问的思路方法基本一样,此题除本例解法外,还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答.
例2(1)如图3,正方形AEGH的顶点E、H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直接写出HD:GC:EB的结果(不必写计算过程);(2)将图3中的正方形AEGH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如图4,求HD:GC:EB;(3)把图4中的正方形都换成矩形,如图5,且已知DA:AB=HA:AE=m:n,此时HD:GC:EB的值与(2)小题的结果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直接写出变化后的结果(不必写计算过程).
图3图4图5 分析:(1)连结AG,由正方形AEGH的顶点E、H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易知A,G,C三点共线,从而得HD=BE,GC=2BE,将其代入HD:GC:EB即可.
(2)连结AG、AC,可证△DAH∽△CAG、△DAH≌△BAE,根据相似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性质得HD、GC、EB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得HD:GC:EB的值.
(3)由矩形AEGH的顶点E、H在矩形ABCD的边上,由DA:AB=HA:AE=m:n,可证△ADC∽△AHG,△DAH∽△CAG,△ADH∽△AB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分别得AD∶AC=AH∶AG=m∶m2+n2 , HD∶GC=AD∶AC=m∶m2+n2 , DH∶BE=AD∶AB=m∶n,即HD∶GC∶EB=m∶ m2+n2∶n.
解:(1)HD∶GC∶EB=1∶2∶1.
(2)连结AG、AC,
因为△ADC和△AH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D∶AC=AH∶AG=1∶2 ,∠DAC=∠HAG=45°,
所以∠DAH=∠CAG,所以△DAH∽△CAG,
所以HD∶GC=AD∶AC=1∶2,
因为∠DAB=∠HAE=90°,所以∠DAH=∠BAE,
在△DAH和△BAE中,AD=AB
∠DAH=∠BAH
AH=AE
所以△DAH≌△BAE(SAS),
所以HD=EB,
所以HD∶GC∶EB=1∶2∶1.
(3)有变化,HD∶GC∶EB=m∶m2+n2∶n.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知识.(1)问是特殊情形,易于解答;(2)问中构造出全等、相似的思想方法直接决定着第(3)问;这种类比方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
例3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P在线段BC上(不含点B),∠BPE=12∠ACB,PE交BO于点E,过点B作BF⊥PE,垂足为F,交AC于点G.
(1)当点P与点C重合时,如图6.求证:△BOG≌△POE.
(2)通过观察、测量、猜想:BFPE=,并结合图7证明你的猜想.
(3)把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如图8,若∠ACB=α,求BFPE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图6图7图8分析:(1)当点P与点C重合,易知OB=OP,∠BOC=∠BOG=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GBO=∠EPO,可证△BOG≌△POE.
(2)过P作PM∥AC交BG于M,交BO于N,根据ASA可证△BMN≌△PEN,△BPF≌△MPF可得BM=PE,BF=12BM.可求得BFPE的值. (3)过P作PM∥AC交BG于点M,交BO于点N,类似(2)得:BF=12BM,∠MBN=∠EPN,由此可证△BMN∽△PEN,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易求BFPE的值.
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与C重合,
所以OB=OP,∠BOC=∠BOG=90°,
因为PF⊥BG,∠PFB=90°,
所以∠GBO=90°﹣∠BGO,∠EPO=90°﹣∠BGO,
所以∠GBO=∠EPO,所以△BOG≌△POE;
(2)解:猜想BFPE=12.
证明:如图7,过P作PM∥AC交BG于M,交BO于N,
所以∠PNE=∠BOC=90°,∠BPN=∠OCB.
因为∠OBC=∠OCB=45°,
所以∠NBP=∠NPB.所以NB=NP.
因为∠MBN=90°﹣∠BMN,∠NPE=90°﹣∠BMN,
所以∠MBN=∠NPE,因为∠MNB=∠PNE=90°,
所以△BMN≌△PEN所以BM=PE.
因为∠BPE=12∠ACB,∠BPN=∠ACB,
所以∠BPF=∠MPF.因为PF⊥BM,
所以∠BFP=∠MFP=90°.
又PF=PF.所以△BPF≌△MPF.
所以BF=MF. 所以BF=12BM.
所以BF=12PE.即BFPE=12.
(3)如图8,过P作PM∥AC交BG于点M,交BO于点N,
所以∠BPN=∠ACB=α,∠PNE=∠BOC=90°,由(2)同理可得:BF= BM,∠MBN=∠EPN,
因为∠BNM=∠PNE=90°,
所以△BMN∽△PEN.
所以BMPE=BNPN.
在Rt△BNP中,tanα=BNPN,
所以BMPE=tanα.即2BFPE=tanα.所以BFPE=12tanα.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1)问虽是特殊情形,但它的思想方法(即全等方法)指引着我们去解答(2)、(3)问,尤其(3)问是由全等拓展为相似更能体现类比方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例4(1)问题探究
如图9,分别以△ABC的边AC与边BC为边,向△ABC外作正方形ACD1E1和正方形BCD2E2,过点C作直线KH交直线AB于点H,使∠AHK=∠ACD1,作D1M⊥KH,D2N⊥KH,垂足分别为点M,N.试探究线段D1M与线段D2N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图9图10 (2)拓展延伸
①如图10,若将“问题探究”中的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过点C作直线K1H1,K2H2,分别交直线AB于点H1,H2,使∠AH1K1=∠BH2K2=∠ACD1.作D1M⊥K1H1,D2N⊥K2H2,垂足分别为点M,N.D1M=D2N是否仍成立?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②如图11,若将①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五边形”,其他条件不变.D1M=D2N是否仍成立?(要求:在图11中补全图形,注明字母,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分析:(1)利用平角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证∠D1CK=∠HAC,根据AAS证△ACH和△CD1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1M=CH,同理得D2N=CH,代换得证.
(2)①过点C作CG⊥AB,垂足为点G,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平角得∠H1AC=∠D1CM,再利用“AAS”证明△ACG和△CD1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D1M,同理得CG=D2N,从而得证.
②结论仍然成立,与①的证明方法相同.
解:(1)D1M=D2N.
证明:因为∠ACD1=90°,
所以∠ACH+∠D1CK=90°.
因为∠AHK=∠ACD1=90°,
所以∠ACH+∠HAC=90°.
所以∠D1CK=∠HAC.
因为AC=CD1,
所以△ACH≌△CD1M.
所以D1M=CH.
同理可证D2N=CH,
所以D1M=D2N.
图11图12(2)①证明:D1M=D2N成立.
过点C作CG⊥AB,垂足为点G.
因为∠H1AC+∠ACH1+∠AH1C=180°,
∠D1CM+∠ACH1+∠ACD1=180°,
∠AH1C=∠ACD1,
所以∠H1AC=∠D1CM.
因为AC=CD1,∠AGC=∠CMD1=90°,
所以△ACG≌△CD1M.
所以CG=D1M.
同理可证CG=D2N.
所以D1M=D2N.
②D1M=D2N仍还成立.作图如图12.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的性质.三个问题都是利用两次全等来解答的,但证得∠D1CK=∠HAC(或∠H1AC=∠D1CM)是关键,也是难点.最后一问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
例1(1)操作发现:如图1,在矩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点F在矩形ABCD内部,延长AF交CD于点G.猜想线段GF与GC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类比探究:如图2,将(1)中的矩形ABCD改为平行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图2分析:(1)根据翻折的性质及条件,可得BE=EC=EF,∠GFE=∠C=9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EFC=∠ECF,从而得到∠GFC=∠GC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证GF=GC.
(2)利用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及折叠后的平角关系,得∠ECG=∠EFG,类比(1)的方法可证.
解:(1)猜想:GF=GC.
连结CF,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B=∠ECG=90°,
因为△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
所以BE=FE,∠GFE=∠AFE=∠B =90°,
因为BE=CE,所以EF=EC,
所以∠EFC=∠ECF,
所以∠GFC=∠GCF,
所以GF=GC.
(2)答:仍然成立.
连结CF,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D,所以∠B+∠ECG=180°,
因为△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
所以∠B =∠AFE,BE=FE,
因为∠AFE+∠EFG=180°,所以∠EFG=∠ECG,
因为BE=CE,所以EF=EC,所以∠EFC=∠ECF,
所以∠EFG-∠EFC =∠ECG-∠ECF,所以∠GFC=∠GCF,
所以GF=GC.
点评:本题以图形的翻折变换为条件,考查了矩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两问的思路方法基本一样,此题除本例解法外,还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答.
例2(1)如图3,正方形AEGH的顶点E、H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直接写出HD:GC:EB的结果(不必写计算过程);(2)将图3中的正方形AEGH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如图4,求HD:GC:EB;(3)把图4中的正方形都换成矩形,如图5,且已知DA:AB=HA:AE=m:n,此时HD:GC:EB的值与(2)小题的结果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直接写出变化后的结果(不必写计算过程).
图3图4图5 分析:(1)连结AG,由正方形AEGH的顶点E、H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易知A,G,C三点共线,从而得HD=BE,GC=2BE,将其代入HD:GC:EB即可.
(2)连结AG、AC,可证△DAH∽△CAG、△DAH≌△BAE,根据相似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性质得HD、GC、EB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得HD:GC:EB的值.
(3)由矩形AEGH的顶点E、H在矩形ABCD的边上,由DA:AB=HA:AE=m:n,可证△ADC∽△AHG,△DAH∽△CAG,△ADH∽△AB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分别得AD∶AC=AH∶AG=m∶m2+n2 , HD∶GC=AD∶AC=m∶m2+n2 , DH∶BE=AD∶AB=m∶n,即HD∶GC∶EB=m∶ m2+n2∶n.
解:(1)HD∶GC∶EB=1∶2∶1.
(2)连结AG、AC,
因为△ADC和△AH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D∶AC=AH∶AG=1∶2 ,∠DAC=∠HAG=45°,
所以∠DAH=∠CAG,所以△DAH∽△CAG,
所以HD∶GC=AD∶AC=1∶2,
因为∠DAB=∠HAE=90°,所以∠DAH=∠BAE,
在△DAH和△BAE中,AD=AB
∠DAH=∠BAH
AH=AE
所以△DAH≌△BAE(SAS),
所以HD=EB,
所以HD∶GC∶EB=1∶2∶1.
(3)有变化,HD∶GC∶EB=m∶m2+n2∶n.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知识.(1)问是特殊情形,易于解答;(2)问中构造出全等、相似的思想方法直接决定着第(3)问;这种类比方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
例3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P在线段BC上(不含点B),∠BPE=12∠ACB,PE交BO于点E,过点B作BF⊥PE,垂足为F,交AC于点G.
(1)当点P与点C重合时,如图6.求证:△BOG≌△POE.
(2)通过观察、测量、猜想:BFPE=,并结合图7证明你的猜想.
(3)把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如图8,若∠ACB=α,求BFPE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图6图7图8分析:(1)当点P与点C重合,易知OB=OP,∠BOC=∠BOG=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GBO=∠EPO,可证△BOG≌△POE.
(2)过P作PM∥AC交BG于M,交BO于N,根据ASA可证△BMN≌△PEN,△BPF≌△MPF可得BM=PE,BF=12BM.可求得BFPE的值. (3)过P作PM∥AC交BG于点M,交BO于点N,类似(2)得:BF=12BM,∠MBN=∠EPN,由此可证△BMN∽△PEN,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易求BFPE的值.
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与C重合,
所以OB=OP,∠BOC=∠BOG=90°,
因为PF⊥BG,∠PFB=90°,
所以∠GBO=90°﹣∠BGO,∠EPO=90°﹣∠BGO,
所以∠GBO=∠EPO,所以△BOG≌△POE;
(2)解:猜想BFPE=12.
证明:如图7,过P作PM∥AC交BG于M,交BO于N,
所以∠PNE=∠BOC=90°,∠BPN=∠OCB.
因为∠OBC=∠OCB=45°,
所以∠NBP=∠NPB.所以NB=NP.
因为∠MBN=90°﹣∠BMN,∠NPE=90°﹣∠BMN,
所以∠MBN=∠NPE,因为∠MNB=∠PNE=90°,
所以△BMN≌△PEN所以BM=PE.
因为∠BPE=12∠ACB,∠BPN=∠ACB,
所以∠BPF=∠MPF.因为PF⊥BM,
所以∠BFP=∠MFP=90°.
又PF=PF.所以△BPF≌△MPF.
所以BF=MF. 所以BF=12BM.
所以BF=12PE.即BFPE=12.
(3)如图8,过P作PM∥AC交BG于点M,交BO于点N,
所以∠BPN=∠ACB=α,∠PNE=∠BOC=90°,由(2)同理可得:BF= BM,∠MBN=∠EPN,
因为∠BNM=∠PNE=90°,
所以△BMN∽△PEN.
所以BMPE=BNPN.
在Rt△BNP中,tanα=BNPN,
所以BMPE=tanα.即2BFPE=tanα.所以BFPE=12tanα.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1)问虽是特殊情形,但它的思想方法(即全等方法)指引着我们去解答(2)、(3)问,尤其(3)问是由全等拓展为相似更能体现类比方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例4(1)问题探究
如图9,分别以△ABC的边AC与边BC为边,向△ABC外作正方形ACD1E1和正方形BCD2E2,过点C作直线KH交直线AB于点H,使∠AHK=∠ACD1,作D1M⊥KH,D2N⊥KH,垂足分别为点M,N.试探究线段D1M与线段D2N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图9图10 (2)拓展延伸
①如图10,若将“问题探究”中的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过点C作直线K1H1,K2H2,分别交直线AB于点H1,H2,使∠AH1K1=∠BH2K2=∠ACD1.作D1M⊥K1H1,D2N⊥K2H2,垂足分别为点M,N.D1M=D2N是否仍成立?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②如图11,若将①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五边形”,其他条件不变.D1M=D2N是否仍成立?(要求:在图11中补全图形,注明字母,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分析:(1)利用平角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证∠D1CK=∠HAC,根据AAS证△ACH和△CD1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1M=CH,同理得D2N=CH,代换得证.
(2)①过点C作CG⊥AB,垂足为点G,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平角得∠H1AC=∠D1CM,再利用“AAS”证明△ACG和△CD1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D1M,同理得CG=D2N,从而得证.
②结论仍然成立,与①的证明方法相同.
解:(1)D1M=D2N.
证明:因为∠ACD1=90°,
所以∠ACH+∠D1CK=90°.
因为∠AHK=∠ACD1=90°,
所以∠ACH+∠HAC=90°.
所以∠D1CK=∠HAC.
因为AC=CD1,
所以△ACH≌△CD1M.
所以D1M=CH.
同理可证D2N=CH,
所以D1M=D2N.
图11图12(2)①证明:D1M=D2N成立.
过点C作CG⊥AB,垂足为点G.
因为∠H1AC+∠ACH1+∠AH1C=180°,
∠D1CM+∠ACH1+∠ACD1=180°,
∠AH1C=∠ACD1,
所以∠H1AC=∠D1CM.
因为AC=CD1,∠AGC=∠CMD1=90°,
所以△ACG≌△CD1M.
所以CG=D1M.
同理可证CG=D2N.
所以D1M=D2N.
②D1M=D2N仍还成立.作图如图12.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的性质.三个问题都是利用两次全等来解答的,但证得∠D1CK=∠HAC(或∠H1AC=∠D1CM)是关键,也是难点.最后一问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