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体话语下,有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以国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为线索,着重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对传承中的问题的分析、传承方式的探讨、传承对策的探索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作了綜述,以期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成果和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综述
随着宣传的广泛和深入,土家族这一民族早已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了,土家族的研究学者也越来越多,并已呈现出硕果累累之状态,不仅研究内容广泛而且领域深入,笔者在此作一梳理,并择要阐述其中的研究情况,以期对今后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很多学者在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对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内含丰富,但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是普遍共识。三峡大学武陵土家族研究中心主任黄柏权教授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其论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在分析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峻现实后,认为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几种状态,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遭遇了三次大的冲击,其中现代化的冲击破坏最大,使民族民间文化已处于式微的状态。刘玉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立法探讨——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强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田强、张天爽《追寻先民印迹守护精神家园——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策》中对长阳土家族建筑艺术、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饮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后,认为形势严峻,“保护它们所蕴涵的土家文化底蕴是一件十分迫切的工程”。胡萍、蔡清万编著的《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献集成》是目前对武陵地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现状分析及文献汇编最全面的著作之一,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全面了解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深入分析其成因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石。
2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分析
周兴茂、周丹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成因归纳为:少数地方认识不足;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现代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从民族文化的交融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消亡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断脉;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周兴茂、张牛在其另外一篇论文《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现状与保护》中也提出类似的观点。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深入的分析了在保护过程中“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等问题。刘建平、袁志利《石柱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认为导致石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堪忧生存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城乡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打工潮、国际文化标准化、影视媒体吸引力、道路交通等级化、校园文化有序化、网络时空即时性等因素。颜艳梅《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箫调查研究——以万州地宝土家族乡为例》认为万州地宝连箫面临的传承危机主要表现在传承人员稀少,且年事已高。以上学者从各学科领域、各地区具体情况出发,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土家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了肯定和梳理,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所面临的困境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分析。
3 传承方式的探讨
谭志松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一文中从民族教育的视角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问题,阐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及其变迁的主要形式:口传身授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与作品传承教育等。迟燕琼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一文中指出,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它总是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着多彩多姿的民族习俗风尚,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并以一种显性而独特的方式承载、传递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多样性文化得以集中表现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徐雯栋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研究综述》中对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文化传承的几种方式: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与集体传承、节日传承和符号传承。
4 传承对策的探索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众多专家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理性思考,为之探索新途径,提供新思路。
浦北娟在《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剖析与传承策略探究》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成背景分析入手,对其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其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提出了摆手舞的休闲体育化、学校体育化、以游带传化、规划发展化、传承网络化等传承策略。陈亚芳在《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中从保护摆手舞原生形态的活态、构建摆手舞文化生态经济模式以及弘扬和推广摆手舞这三方面提出了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的传承。周兴茂、周丹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策:(1)首先,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2)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效工作机制。(3)要迅速组织人力、财力,对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和保护。(4)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5)要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谭瑜在《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五个阶段》一文中指出要想达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想时期。必须从教育着手,必须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入手,充分发挥社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教育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和组织作用,着眼于长远利益,构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与传承的机制、体系和内容,营造土家族地区全民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的保护与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黄柏权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中指出,要使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必须在全民族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利用好法律的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把申报各级保护单位、把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把历史文化名城(镇)、把旅游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把博物馆建设、把学校教育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石亚洲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中指出为进一步推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2)建立土家族地区整体联动协调机制。(3)建立多层次保护机制。(4)积极鼓励民问参与。(5)在开发中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群众,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理论分析较多,指导意义不强。大多数学者从学理上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研究,但具体操作性不强,理论联系实践不到位;第二,目前尚未建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第三,土家族各行政区域(特别是不同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交流不足。今后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要有全局意识,防止因经济利益驱动,研究工作带有过多主观色彩,尽量避免可能会出现的以偏概全及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同时吸引各行业研究人员多视角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研究人员深入广袤的田野,做好扎实调查工作,多出成果,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黄柏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44-51.
[3] 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6):71-75.
[4] 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3):32-37.
[5] 石亚洲.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66-69.
[6]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族民族研究,2009,29(3):35-40.
作者简介:彭有新(1984—),女,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综述
随着宣传的广泛和深入,土家族这一民族早已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了,土家族的研究学者也越来越多,并已呈现出硕果累累之状态,不仅研究内容广泛而且领域深入,笔者在此作一梳理,并择要阐述其中的研究情况,以期对今后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很多学者在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对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内含丰富,但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是普遍共识。三峡大学武陵土家族研究中心主任黄柏权教授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其论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在分析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峻现实后,认为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几种状态,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遭遇了三次大的冲击,其中现代化的冲击破坏最大,使民族民间文化已处于式微的状态。刘玉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立法探讨——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强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田强、张天爽《追寻先民印迹守护精神家园——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策》中对长阳土家族建筑艺术、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饮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后,认为形势严峻,“保护它们所蕴涵的土家文化底蕴是一件十分迫切的工程”。胡萍、蔡清万编著的《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献集成》是目前对武陵地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现状分析及文献汇编最全面的著作之一,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全面了解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深入分析其成因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石。
2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分析
周兴茂、周丹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成因归纳为:少数地方认识不足;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现代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从民族文化的交融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消亡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断脉;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周兴茂、张牛在其另外一篇论文《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现状与保护》中也提出类似的观点。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深入的分析了在保护过程中“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等问题。刘建平、袁志利《石柱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认为导致石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堪忧生存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城乡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打工潮、国际文化标准化、影视媒体吸引力、道路交通等级化、校园文化有序化、网络时空即时性等因素。颜艳梅《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箫调查研究——以万州地宝土家族乡为例》认为万州地宝连箫面临的传承危机主要表现在传承人员稀少,且年事已高。以上学者从各学科领域、各地区具体情况出发,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土家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了肯定和梳理,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所面临的困境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分析。
3 传承方式的探讨
谭志松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一文中从民族教育的视角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问题,阐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及其变迁的主要形式:口传身授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与作品传承教育等。迟燕琼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一文中指出,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它总是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着多彩多姿的民族习俗风尚,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并以一种显性而独特的方式承载、传递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多样性文化得以集中表现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徐雯栋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研究综述》中对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文化传承的几种方式: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与集体传承、节日传承和符号传承。
4 传承对策的探索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众多专家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理性思考,为之探索新途径,提供新思路。
浦北娟在《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剖析与传承策略探究》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成背景分析入手,对其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其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提出了摆手舞的休闲体育化、学校体育化、以游带传化、规划发展化、传承网络化等传承策略。陈亚芳在《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中从保护摆手舞原生形态的活态、构建摆手舞文化生态经济模式以及弘扬和推广摆手舞这三方面提出了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的传承。周兴茂、周丹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策:(1)首先,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2)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效工作机制。(3)要迅速组织人力、财力,对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和保护。(4)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5)要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谭瑜在《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五个阶段》一文中指出要想达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想时期。必须从教育着手,必须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入手,充分发挥社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教育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和组织作用,着眼于长远利益,构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与传承的机制、体系和内容,营造土家族地区全民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的保护与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黄柏权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中指出,要使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必须在全民族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利用好法律的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把申报各级保护单位、把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把历史文化名城(镇)、把旅游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把博物馆建设、把学校教育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石亚洲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中指出为进一步推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2)建立土家族地区整体联动协调机制。(3)建立多层次保护机制。(4)积极鼓励民问参与。(5)在开发中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群众,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理论分析较多,指导意义不强。大多数学者从学理上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研究,但具体操作性不强,理论联系实践不到位;第二,目前尚未建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第三,土家族各行政区域(特别是不同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交流不足。今后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要有全局意识,防止因经济利益驱动,研究工作带有过多主观色彩,尽量避免可能会出现的以偏概全及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同时吸引各行业研究人员多视角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研究人员深入广袤的田野,做好扎实调查工作,多出成果,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黄柏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44-51.
[3] 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6):71-75.
[4] 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3):32-37.
[5] 石亚洲.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66-69.
[6]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族民族研究,2009,29(3):35-40.
作者简介:彭有新(1984—),女,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