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第一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就学校语文教学而言,小学六年,阅读教学也就不过三四百篇课文,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如今新知识极其丰富的“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仅依靠学这几篇课文便想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基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简洁而有效的教学拓展,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在教学难点处拓展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易化文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时,学生不理解美国当局为什么要迫害钱学森?课文里面也没有作交代。其实,美国当局扣留钱学森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感到钱学森是一种力量、一种威胁。注意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地补充两段课外材料,一是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三五个师!”二是由美国专栏作家的一段话:“金波尔的话说错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三个师或五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有了这两段文字的铺垫,学生再来思考前面的那个问题就不再困难了。这样的拓展阅读,突破了教学难点,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且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二、在文本的空白处拓展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留有“空白”: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心理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处;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感悟。
如《绝招》一课中写道,小柱子在大树下比绝活丢了脸,当他听了奶奶的话后有这么一段过渡性的文字:“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里虽然暗示了小柱子在练绝招,却丝毫没写他具体练的是什么绝招,我们也无法知道他练得怎么样了。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并填充其中。这样的拓展训练,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在语言精美处拓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我爱绿叶》文中开头一段:“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水?……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开头方式尤其值得揣摩借鉴,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设问、排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式,浑然天成,没有雕饰的痕迹。学完后可让学生学着写一写,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话题丰富,用词优美。
四、在文章中心处拓展
一篇课文总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价值取向。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进行拓展阅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如《采蒲台的苇》一文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白洋淀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这篇课文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予学生感悟的时间,把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出来。在学生群情激昂的时候,拓展阅读四个小故事片段:《小英雄雨来跳河逃生》《白洋淀的小伙子反扫荡》《年轻的妈妈救地道中的人们》《老奶奶保守秘密被敌人毒打》。让学生从小孩、民兵、老人、妇女这些人物的角度再次充实文本的内涵。在读完这四个小故事以后,再回到文本“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此刻,再请学生朗读,学生对于苇的理解感悟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拓展既精化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语言的领悟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科学选择拓展的时机、内容、方式,绝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应让拓展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更好地促进教學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教学难点处拓展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易化文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时,学生不理解美国当局为什么要迫害钱学森?课文里面也没有作交代。其实,美国当局扣留钱学森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感到钱学森是一种力量、一种威胁。注意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地补充两段课外材料,一是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三五个师!”二是由美国专栏作家的一段话:“金波尔的话说错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三个师或五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有了这两段文字的铺垫,学生再来思考前面的那个问题就不再困难了。这样的拓展阅读,突破了教学难点,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且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二、在文本的空白处拓展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留有“空白”: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心理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处;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感悟。
如《绝招》一课中写道,小柱子在大树下比绝活丢了脸,当他听了奶奶的话后有这么一段过渡性的文字:“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里虽然暗示了小柱子在练绝招,却丝毫没写他具体练的是什么绝招,我们也无法知道他练得怎么样了。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并填充其中。这样的拓展训练,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在语言精美处拓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我爱绿叶》文中开头一段:“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水?……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开头方式尤其值得揣摩借鉴,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设问、排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式,浑然天成,没有雕饰的痕迹。学完后可让学生学着写一写,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话题丰富,用词优美。
四、在文章中心处拓展
一篇课文总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价值取向。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进行拓展阅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如《采蒲台的苇》一文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白洋淀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这篇课文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予学生感悟的时间,把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出来。在学生群情激昂的时候,拓展阅读四个小故事片段:《小英雄雨来跳河逃生》《白洋淀的小伙子反扫荡》《年轻的妈妈救地道中的人们》《老奶奶保守秘密被敌人毒打》。让学生从小孩、民兵、老人、妇女这些人物的角度再次充实文本的内涵。在读完这四个小故事以后,再回到文本“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此刻,再请学生朗读,学生对于苇的理解感悟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拓展既精化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语言的领悟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科学选择拓展的时机、内容、方式,绝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应让拓展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更好地促进教學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