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拓展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第一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就学校语文教学而言,小学六年,阅读教学也就不过三四百篇课文,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如今新知识极其丰富的“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仅依靠学这几篇课文便想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基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简洁而有效的教学拓展,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在教学难点处拓展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易化文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时,学生不理解美国当局为什么要迫害钱学森?课文里面也没有作交代。其实,美国当局扣留钱学森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感到钱学森是一种力量、一种威胁。注意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地补充两段课外材料,一是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三五个师!”二是由美国专栏作家的一段话:“金波尔的话说错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三个师或五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有了这两段文字的铺垫,学生再来思考前面的那个问题就不再困难了。这样的拓展阅读,突破了教学难点,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且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二、在文本的空白处拓展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留有“空白”: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心理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处;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感悟。
  如《绝招》一课中写道,小柱子在大树下比绝活丢了脸,当他听了奶奶的话后有这么一段过渡性的文字:“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里虽然暗示了小柱子在练绝招,却丝毫没写他具体练的是什么绝招,我们也无法知道他练得怎么样了。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并填充其中。这样的拓展训练,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在语言精美处拓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我爱绿叶》文中开头一段:“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水?……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开头方式尤其值得揣摩借鉴,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设问、排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式,浑然天成,没有雕饰的痕迹。学完后可让学生学着写一写,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话题丰富,用词优美。
  四、在文章中心处拓展
  一篇课文总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价值取向。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进行拓展阅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如《采蒲台的苇》一文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白洋淀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这篇课文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予学生感悟的时间,把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出来。在学生群情激昂的时候,拓展阅读四个小故事片段:《小英雄雨来跳河逃生》《白洋淀的小伙子反扫荡》《年轻的妈妈救地道中的人们》《老奶奶保守秘密被敌人毒打》。让学生从小孩、民兵、老人、妇女这些人物的角度再次充实文本的内涵。在读完这四个小故事以后,再回到文本“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此刻,再请学生朗读,学生对于苇的理解感悟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拓展既精化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语言的领悟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科学选择拓展的时机、内容、方式,绝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应让拓展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更好地促进教學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1999年2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语言学系。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语言学系。这个语言学系是以培养我国学生研究汉语即自己的母语为基点,同时也招收外国留学生。它将于1999年首
期刊
伴随着语文课改的脚步,多媒体逐渐走进了教师的视野。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随着多媒体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以“本”为本,认为只要把书本中的字词等基础知识教会就可以了,课上得肤浅,无法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最终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欲望不强等现象。教育心理学中的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需要教师去引导、开发和培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努力做到
笔者很喜欢作家毕淑敏的文章,她的思维深邃稳健,有着对生命深刻独到的思索,内容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把这样的美文推荐给学生阅读,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打开学生的心门。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洪潮中,高中化学新课标提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课程整合”“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些理念恰恰表明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
语文学习千头万绪,但概括起来无非是听、说、读、写。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不妨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一、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有百分之六十来自视觉,百
他坐在这一组的最后一排——一个极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我坐在这一组的第一排——一个风水极好的宝地。两个“极点”就这么被我俩“承包”了。没想到“江山难守”,班头竟下达了
南昌城似乎没有什么可游之处,除了滕王阁。几年前听到滕王阁重建落成的消息,很是欢喜了一阵子。在我的心里,这一座楼阁最能让人生出回肠荡气的感觉,因为有一篇传诵千古的《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