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语文教师,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聚在一起研讨语文教育的问题,谈论的问题有大有小,参加的范围或大或小。这里没有权威,这里也没有“首领”,这里有的是坦坦荡荡与孜孜以求。热爱,使他们相聚;交流,让教学得到生长;讨论,促进思考走向深刻。而不断学习、吸纳新思想、形成新理念使这一切得以发生。
一、“例会”
3月24日下午,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英桥国际学校语文组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开始了。
这是一次寻常的例会,每个周三的下午,语文组的老师们都会坐在一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研究、讨论一个教学问题:一篇课文的教学,一类文体教学的阶段性处理,或者就是某种题型练习的问题等等。
所不同的是参加这次集体备课的不仅有本校的语文教师,还有来自本市另外三所学校的十几位语文老师,他们都来自一个教研团体。这是一个草根性的教师联盟,一群热爱语文的老师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教研组织,它有一个豪爽且颇有些江湖味的名称,叫“煮酒论语文”。“煮酒论语文”的成员先是来自省内的一些语文爱好者,后来扩及到其他省份。这个草根性的教研组织活动自由,他们会根据议题大小灵活地决定活动范围,有市内的集体备课,也有跨市甚至跨省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大家拿出语文课本和事先准备的资料,没有客套,备课就开始了。会议的内容是上周就确定了的:备《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提前一周通知下次会议内容是例会的惯例,为的是每个人都能有所准备,在会上才能形成交流甚至交锋,才能达成思想的碰撞,从而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达到“1 1>1”的进步。
二、“先研读文本”
由于事先确定将由来自长泾中学的吕老师执教这篇课文的公开课,所以吕老师先介绍了自己备课的情况。吕老师简单谈了一下自己对课文的认识,然后重点说了自己备这一课时遇到的困难,就是文与意的处理问题:文言文的教学是把文言知识的教学放在重点呢,还是把课文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教学作为重点呢?同样来自长泾中学的包老师认为,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带领学生疏通课文,解决一些重点文言现象,然后指导学生紧扣“闲人”二字领会苏轼高雅的情趣、旷达的胸怀。显然,包老师是把“闲人”理解为悠闲、清闲的。
英桥国际学校的徐老师打断了先谈教学设计的讨论思路:我们还是先研读文本吧,把文本读懂,读透,教学设计先缓一缓。跟着教参走,仿着名师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流行病。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就认为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没有教师对文本真正的阅读,教学决策就会缺少直接的依据和资源,影响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也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就很难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有效的处理和指导。
于是,文本研读成为本次集体备课的首要任务。来自华士实验中学的杨老师认为,《记承天寺夜游》篇幅虽然短小,只有85个字,但手法却很丰富与精妙,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叙事,讲苏轼找张怀民一起散步赏月;第二层写景,写月景的澄明、幽美;第三层为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淡泊、豁达的情怀,还有一种淡淡的无奈之情。英桥国际学校的陈老师说,从具体的手法上看,文章比较重要的修辞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是理解文章写景手法的高妙,一是体会作者豁达中有忧伤、悠闲中有苦闷的复杂心理。徐老师认同陈老师的理解,他认为这里的“闲人”包含着丰富的意味,有赏月的清闲,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有面对贬谪的无奈。
南菁中学的蔡老师不同意这样的理解,他认为悲凉、苦闷、无奈也许是有的,但就作者所写的重点来看,文章所表达的是一种快乐:“欣然起行”,是遇月的快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有朋友相伴的快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赏月的快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一种闲逸自足的快乐。“乐”是文章的主情调,怎么能把“苦”强调得那么重呢?
这就是这个联盟的特点,大家既有对语文的热爱,也从来不缺少争论;都有自己的见解,却能坦诚交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风气,每个参与者都有收获,才促进了这个草根组织的成长。
依然有反对的声音,也许原本就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英桥国际学校的梁老师说,“乐”与“苦”文中都有,“乐”有月可赏的安慰,得遇知己的欣慰,月下漫步的悠闲,还有一种知识分子的高雅自得;“苦”有朋友难求的孤独,壮志难酬的悲伤,贬谪生活的无奈与凄凉。“乐”为其表,“苦”为其里,“乐”外显,“苦”内隐,两者应联系起来。
三、“学生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文林中学的潘老师说,刚才我们谈论的重点放在了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把握上,那么从一篇文章来说,这篇文章作为文的教学价值应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文章手法的学习上?有了前面对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潘老师的一番话顺理成章地将研讨引向了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探讨。教学价值的分析、把握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对教学内容确定问题的热议正反应了这一方面存在的缺失与障碍。
陈老师说,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的教学是绕不开的,一方面是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为进一步阅读文言文作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文意,达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有无数个教学的点,同样我们也可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若干个文言知识教学点。作为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文言知识点呢?华士实验中学的薛老师分析道,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古今异义上:一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和“耳”,“但”的古义是“只是”,今义是“但是”,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在文中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是名词“耳朵”的意思;第三个是“闲人”,古义表示“清闲的人”,今义是“与事无关的人”;第四个是“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古义是“想到”,今义是“纪念”“思念”的意思。把这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清楚了,学生就能顺利阅读把握文本了。
吕老师问道,刚才我们在文本研读中读到的那么多东西怎么传达给学生,或者说怎么引导学生来理解呢?
蔡老师说,怎么能把这么多这么深的理解都传达给学生呢?我们教师是成人,读过中文系了,受到过一定的训练,又积累了那么长时间,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或许我们可以把文章挖得很深,理解得比较透。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才八年级,他们怎么能理解那个壮志难酬的悲伤、贬谪生活的凄凉呢?我认为能理解有月可赏的快乐、与朋友漫步的快乐就够了。
教师读到的东西肯定不能全部教给学生。教师首先要读得到那个程度,读得出文章的意味。然后教师要作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学生。班上的学生好,可以理解得深一点,学生程度一般要求就低一点。英桥国际学校的印老师这样分析学情与教学内容选择之间的关系。
徐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选择教学内容肯定要从学情出发,但不是迁就。阅读有时候需要“历险”,要让学生有攀登的感觉。作者隐含在欣慰、欣喜中的壮志难酬的悲伤、贬谪生活的凄凉能不能让学生理解与体会到,要看教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如果你只抓一个“闲人”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当然很难体会到。如果我们相机补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如苏轼素有济世立业的抱负、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等资料,学生就能进入文字背后作者没有言明的情感世界。
四、“具体设计自己决定”
王荣生先生认为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可以认定为“定篇”,定篇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文学、文化的素养。“定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对于《记承天寺夜游》来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点,更要让学生感受、领会苏轼的高雅的情趣、豁达的胸怀、面对困境的恬淡,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领会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的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与豁达达观的处世哲学。这是作为“定篇”的教学要求。接下来的问题就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它。梁老师的话颇有点琴师“定调”的味道,也将讨论引向了下一阶段。
包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资料穿插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评价了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认为它是古代散文中的“神品”。作为“神品”的“神”就在文中的写景上,写月而不见“月”。这一点怎么引导学生阅读?
于是大家就“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教学处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比,将“庭中如积水空明”与“月光如水”作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前一比喻的妙处正是抓住“水”的特点写出了“空明”的感受,却又富有新意,不落“月光如水”的老套;“分段”,把“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作两段,“庭中如积水空明”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各作一段,前一段抓住明喻和“翻新”来理解作者造句之妙,后一段抓住借喻,以客代主的方法,体会如此涉笔既自然承接前句,又增添了一种醒悟后慨叹的情趣,从而凸显了月景“空明”的特点……
那具体的教学设计呢?也许是要开公开课,吕老师的压力更大吧,他向大家问计。
蔡老师说,有了文本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讨论,我觉得具体设计自己决定,因为每个教师的风格不一样,每个班上的学生也不相同。你们说呢?
大家纷纷点头。没有“煮酒”,大家饮完杯中的香茗,兴尽而返。下周三他们将在吕老师的公开课上再聚,再议,还要再论,再辩……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一、“例会”
3月24日下午,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英桥国际学校语文组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开始了。
这是一次寻常的例会,每个周三的下午,语文组的老师们都会坐在一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研究、讨论一个教学问题:一篇课文的教学,一类文体教学的阶段性处理,或者就是某种题型练习的问题等等。
所不同的是参加这次集体备课的不仅有本校的语文教师,还有来自本市另外三所学校的十几位语文老师,他们都来自一个教研团体。这是一个草根性的教师联盟,一群热爱语文的老师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教研组织,它有一个豪爽且颇有些江湖味的名称,叫“煮酒论语文”。“煮酒论语文”的成员先是来自省内的一些语文爱好者,后来扩及到其他省份。这个草根性的教研组织活动自由,他们会根据议题大小灵活地决定活动范围,有市内的集体备课,也有跨市甚至跨省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大家拿出语文课本和事先准备的资料,没有客套,备课就开始了。会议的内容是上周就确定了的:备《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提前一周通知下次会议内容是例会的惯例,为的是每个人都能有所准备,在会上才能形成交流甚至交锋,才能达成思想的碰撞,从而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达到“1 1>1”的进步。
二、“先研读文本”
由于事先确定将由来自长泾中学的吕老师执教这篇课文的公开课,所以吕老师先介绍了自己备课的情况。吕老师简单谈了一下自己对课文的认识,然后重点说了自己备这一课时遇到的困难,就是文与意的处理问题:文言文的教学是把文言知识的教学放在重点呢,还是把课文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教学作为重点呢?同样来自长泾中学的包老师认为,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带领学生疏通课文,解决一些重点文言现象,然后指导学生紧扣“闲人”二字领会苏轼高雅的情趣、旷达的胸怀。显然,包老师是把“闲人”理解为悠闲、清闲的。
英桥国际学校的徐老师打断了先谈教学设计的讨论思路:我们还是先研读文本吧,把文本读懂,读透,教学设计先缓一缓。跟着教参走,仿着名师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流行病。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就认为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没有教师对文本真正的阅读,教学决策就会缺少直接的依据和资源,影响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也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就很难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有效的处理和指导。
于是,文本研读成为本次集体备课的首要任务。来自华士实验中学的杨老师认为,《记承天寺夜游》篇幅虽然短小,只有85个字,但手法却很丰富与精妙,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叙事,讲苏轼找张怀民一起散步赏月;第二层写景,写月景的澄明、幽美;第三层为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淡泊、豁达的情怀,还有一种淡淡的无奈之情。英桥国际学校的陈老师说,从具体的手法上看,文章比较重要的修辞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是理解文章写景手法的高妙,一是体会作者豁达中有忧伤、悠闲中有苦闷的复杂心理。徐老师认同陈老师的理解,他认为这里的“闲人”包含着丰富的意味,有赏月的清闲,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有面对贬谪的无奈。
南菁中学的蔡老师不同意这样的理解,他认为悲凉、苦闷、无奈也许是有的,但就作者所写的重点来看,文章所表达的是一种快乐:“欣然起行”,是遇月的快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有朋友相伴的快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赏月的快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一种闲逸自足的快乐。“乐”是文章的主情调,怎么能把“苦”强调得那么重呢?
这就是这个联盟的特点,大家既有对语文的热爱,也从来不缺少争论;都有自己的见解,却能坦诚交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风气,每个参与者都有收获,才促进了这个草根组织的成长。
依然有反对的声音,也许原本就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英桥国际学校的梁老师说,“乐”与“苦”文中都有,“乐”有月可赏的安慰,得遇知己的欣慰,月下漫步的悠闲,还有一种知识分子的高雅自得;“苦”有朋友难求的孤独,壮志难酬的悲伤,贬谪生活的无奈与凄凉。“乐”为其表,“苦”为其里,“乐”外显,“苦”内隐,两者应联系起来。
三、“学生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文林中学的潘老师说,刚才我们谈论的重点放在了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把握上,那么从一篇文章来说,这篇文章作为文的教学价值应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文章手法的学习上?有了前面对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潘老师的一番话顺理成章地将研讨引向了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探讨。教学价值的分析、把握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对教学内容确定问题的热议正反应了这一方面存在的缺失与障碍。
陈老师说,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的教学是绕不开的,一方面是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为进一步阅读文言文作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文意,达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有无数个教学的点,同样我们也可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若干个文言知识教学点。作为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文言知识点呢?华士实验中学的薛老师分析道,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古今异义上:一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和“耳”,“但”的古义是“只是”,今义是“但是”,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在文中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是名词“耳朵”的意思;第三个是“闲人”,古义表示“清闲的人”,今义是“与事无关的人”;第四个是“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古义是“想到”,今义是“纪念”“思念”的意思。把这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清楚了,学生就能顺利阅读把握文本了。
吕老师问道,刚才我们在文本研读中读到的那么多东西怎么传达给学生,或者说怎么引导学生来理解呢?
蔡老师说,怎么能把这么多这么深的理解都传达给学生呢?我们教师是成人,读过中文系了,受到过一定的训练,又积累了那么长时间,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或许我们可以把文章挖得很深,理解得比较透。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才八年级,他们怎么能理解那个壮志难酬的悲伤、贬谪生活的凄凉呢?我认为能理解有月可赏的快乐、与朋友漫步的快乐就够了。
教师读到的东西肯定不能全部教给学生。教师首先要读得到那个程度,读得出文章的意味。然后教师要作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学生。班上的学生好,可以理解得深一点,学生程度一般要求就低一点。英桥国际学校的印老师这样分析学情与教学内容选择之间的关系。
徐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选择教学内容肯定要从学情出发,但不是迁就。阅读有时候需要“历险”,要让学生有攀登的感觉。作者隐含在欣慰、欣喜中的壮志难酬的悲伤、贬谪生活的凄凉能不能让学生理解与体会到,要看教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如果你只抓一个“闲人”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当然很难体会到。如果我们相机补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如苏轼素有济世立业的抱负、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等资料,学生就能进入文字背后作者没有言明的情感世界。
四、“具体设计自己决定”
王荣生先生认为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可以认定为“定篇”,定篇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文学、文化的素养。“定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对于《记承天寺夜游》来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点,更要让学生感受、领会苏轼的高雅的情趣、豁达的胸怀、面对困境的恬淡,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领会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的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与豁达达观的处世哲学。这是作为“定篇”的教学要求。接下来的问题就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它。梁老师的话颇有点琴师“定调”的味道,也将讨论引向了下一阶段。
包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资料穿插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评价了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认为它是古代散文中的“神品”。作为“神品”的“神”就在文中的写景上,写月而不见“月”。这一点怎么引导学生阅读?
于是大家就“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教学处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比,将“庭中如积水空明”与“月光如水”作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前一比喻的妙处正是抓住“水”的特点写出了“空明”的感受,却又富有新意,不落“月光如水”的老套;“分段”,把“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作两段,“庭中如积水空明”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各作一段,前一段抓住明喻和“翻新”来理解作者造句之妙,后一段抓住借喻,以客代主的方法,体会如此涉笔既自然承接前句,又增添了一种醒悟后慨叹的情趣,从而凸显了月景“空明”的特点……
那具体的教学设计呢?也许是要开公开课,吕老师的压力更大吧,他向大家问计。
蔡老师说,有了文本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讨论,我觉得具体设计自己决定,因为每个教师的风格不一样,每个班上的学生也不相同。你们说呢?
大家纷纷点头。没有“煮酒”,大家饮完杯中的香茗,兴尽而返。下周三他们将在吕老师的公开课上再聚,再议,还要再论,再辩……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