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性是实施此次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美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为美术课程的“模块“教学搭建了平台。作为新课程结构的一个亮点,模块教学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美术不断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特色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是课程结构的基础。笔者以执教高中美术设计模块之“图形设计”课案为例,谈谈探究教法的过程与收获。
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
“图形设计”在一些教科书中被列入设计基础教学范畴,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现代设计意识。但将图形课作为独立的设计实践,对高一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图形包含了设计构思和创造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且又是在45分钟的课时内,概括地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学习内容与生活缺乏联系,表现技法难度过高,教学有向大学专业设计靠拢的倾向,繁复相因的形式法则和构成规范造成理解困难,学生无法完成自己满意的作业,虽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
根据高中新课程选择性的重要特征,笔者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在上“图形设计”课之前,让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布置学生观察、收集家中已有的熟悉的生活日用品,如茶杯、手帕、靠垫、文具、零食包装等日常用品的装饰图形,让学生了解并喜欢它们,感受到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我们亲密相伴,继而在课堂学习中有信心学会表现它们。
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上好图形课,笔者改变以往以“平面构成”为先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意、积极思考,并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精减了错综复杂的构成规范。其方法是:让学生选择一种熟悉并且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为其设计装饰图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手绘加剪贴的办法,为小物品设计图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在绘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图形布局不当、结构松散、比例失调、色彩沉闷、技法单调的问题,教师可适时讲解图形设计必须遵循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规律解决图案不美的问题。这三条基本法则都是矛盾的辨证关系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适合任何艺术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加之是在动手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讲授图形的设计方法,学生迫切想听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一边操作一边吸取知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相比以往填鸭式灌输知识,
效果截然不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
学生在设计图形时,一般会模仿带来的物品上的原有图案。笔者对课堂练习中模仿画的图形、有所改进的图形以及独创的图形,均予以肯定。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绘画、制作、手工,都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技法。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或课件的示范,加以模仿获得初步的技术意识,从而更好地凭借现有的工具材料,合理应用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大胆表现所见、所闻、所感,进入具有实质意义的创造活动,同时也让别人能够理解、认可、欣赏。“模仿”是学生形成技术意识的起步阶梯,是创新的基础。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模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使模仿在美术教学中被贬为“抄袭”或“照搬”等。一些教师看学生的绘画作品注重标新立异,看手工制作偏爱打破常规,但对于实现创新的基础与过程却缺乏研究。在学生的绘画习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怪诞、荒谬的画面,学生津津乐道,自我欣赏。教师一味鼓励,一律肯定。长此以往,有可能会让学生从小形成一些怪异、离奇的思想,养成我行我素、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品性。固然,素质教育推崇培养创新精神,但是,放任自流必然将创新引入歧途。教师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正确看待模仿与创新,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学)
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
“图形设计”在一些教科书中被列入设计基础教学范畴,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现代设计意识。但将图形课作为独立的设计实践,对高一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图形包含了设计构思和创造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且又是在45分钟的课时内,概括地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学习内容与生活缺乏联系,表现技法难度过高,教学有向大学专业设计靠拢的倾向,繁复相因的形式法则和构成规范造成理解困难,学生无法完成自己满意的作业,虽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
根据高中新课程选择性的重要特征,笔者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在上“图形设计”课之前,让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布置学生观察、收集家中已有的熟悉的生活日用品,如茶杯、手帕、靠垫、文具、零食包装等日常用品的装饰图形,让学生了解并喜欢它们,感受到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我们亲密相伴,继而在课堂学习中有信心学会表现它们。
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上好图形课,笔者改变以往以“平面构成”为先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意、积极思考,并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精减了错综复杂的构成规范。其方法是:让学生选择一种熟悉并且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为其设计装饰图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手绘加剪贴的办法,为小物品设计图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在绘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图形布局不当、结构松散、比例失调、色彩沉闷、技法单调的问题,教师可适时讲解图形设计必须遵循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规律解决图案不美的问题。这三条基本法则都是矛盾的辨证关系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适合任何艺术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加之是在动手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讲授图形的设计方法,学生迫切想听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一边操作一边吸取知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相比以往填鸭式灌输知识,
效果截然不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
学生在设计图形时,一般会模仿带来的物品上的原有图案。笔者对课堂练习中模仿画的图形、有所改进的图形以及独创的图形,均予以肯定。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绘画、制作、手工,都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技法。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或课件的示范,加以模仿获得初步的技术意识,从而更好地凭借现有的工具材料,合理应用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大胆表现所见、所闻、所感,进入具有实质意义的创造活动,同时也让别人能够理解、认可、欣赏。“模仿”是学生形成技术意识的起步阶梯,是创新的基础。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模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使模仿在美术教学中被贬为“抄袭”或“照搬”等。一些教师看学生的绘画作品注重标新立异,看手工制作偏爱打破常规,但对于实现创新的基础与过程却缺乏研究。在学生的绘画习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怪诞、荒谬的画面,学生津津乐道,自我欣赏。教师一味鼓励,一律肯定。长此以往,有可能会让学生从小形成一些怪异、离奇的思想,养成我行我素、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品性。固然,素质教育推崇培养创新精神,但是,放任自流必然将创新引入歧途。教师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正确看待模仿与创新,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