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次次改革中,农村教育因其硬件周边环境,相对不足的师资水平等因素,总是禁锢着改革的步伐。那么,如何乘着新一轮教育改革之风,培养、发展农村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些尝试:
一、多读少讲,培养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先生讲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不应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因此,现行的农村教育中那种教师为主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就应改变。以语文课文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自主读懂、读熟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多读,引导他们坚持多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自己阅读、理解、欣赏、体会语言意境,以学生为主,少讲多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如《父亲、树林和鸟》文中有一段:“父亲站住了,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教学中,可以有意地指导学生多读,体会语言意境。抓住句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三处细读。并让学生上台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演。教师重点点拔“又”。让学生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文中父亲的心情,从而加深学习兴趣。
二、多读、精思、勤练,培养能力
著名作家梁衡说:“写作要首先积累素材,就像拾柴火,那里有一堆柴火,一旦有灵感的火花,就会燃烧熊熊大火,而读就是积累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多读、精思、勤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语言的品味、感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灵活变换、交替使用各种阅读方式。初步了解文意多作粗读;深入理解常用精读;带有目的需要跳读;为了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则应品读。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文中第三部分内容出现的两个“沉默”。如何给学生讲清“沉默”含义呢?可先让学生找出有关“沉默”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沉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沉默”?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分析。第一个“沉默”是桑娜在渔夫回来后神情有点反常,本来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归来,而渔夫好不容易回来了,桑娜应该高兴才是。可当渔夫问及在家情况时,桑娜却“脸色发白”,说话吞吞吐吐,这是为何?原来桑娜心里也有思想斗争,她在想如何向丈夫解释。第二次“沉默”是桑娜把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还在她身边的事告诉丈夫后的“沉默”。这里为什么桑娜不把抱孩子的事马上告诉丈夫呢?这次“沉默”是桑娜在试探丈夫的态度。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品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更好地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学习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更大胆些,让孩子们能大胆猜测、大胆实验、大胆求证、大胆发言。在教学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时。对数字“1、2”的排列、组合,学生很快能理解,并准确找出“12、21”两个数。而对数字“1、2、3”进行排列实践时,就不尽然了。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放手,把同桌学生分三人一组,分工排列,让两名学生摆数,一名学生记数。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排列原则。在此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大胆实践,让学生能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逼”着学生“独立”,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其合作创新精神。
四、合理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教学活动正逐步丰富多彩。就农村学校而言,更多的学校还不能实现现代多媒体的教学。因此,选择合适的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农村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不同,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应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来选择媒体。如小学生的认知以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记忆力很强,但是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挂图、模型、幻灯片、录像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达到辅助教学。当然,教学媒体只是教学策略中的一个因素,广大农村教师不应以此条件的薄弱而放弃,应就周围条件合理选择,适当运用。这样方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最佳教学效果。
一、多读少讲,培养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先生讲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不应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因此,现行的农村教育中那种教师为主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就应改变。以语文课文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自主读懂、读熟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多读,引导他们坚持多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自己阅读、理解、欣赏、体会语言意境,以学生为主,少讲多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如《父亲、树林和鸟》文中有一段:“父亲站住了,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教学中,可以有意地指导学生多读,体会语言意境。抓住句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三处细读。并让学生上台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演。教师重点点拔“又”。让学生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文中父亲的心情,从而加深学习兴趣。
二、多读、精思、勤练,培养能力
著名作家梁衡说:“写作要首先积累素材,就像拾柴火,那里有一堆柴火,一旦有灵感的火花,就会燃烧熊熊大火,而读就是积累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多读、精思、勤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语言的品味、感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灵活变换、交替使用各种阅读方式。初步了解文意多作粗读;深入理解常用精读;带有目的需要跳读;为了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则应品读。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文中第三部分内容出现的两个“沉默”。如何给学生讲清“沉默”含义呢?可先让学生找出有关“沉默”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沉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沉默”?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分析。第一个“沉默”是桑娜在渔夫回来后神情有点反常,本来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归来,而渔夫好不容易回来了,桑娜应该高兴才是。可当渔夫问及在家情况时,桑娜却“脸色发白”,说话吞吞吐吐,这是为何?原来桑娜心里也有思想斗争,她在想如何向丈夫解释。第二次“沉默”是桑娜把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还在她身边的事告诉丈夫后的“沉默”。这里为什么桑娜不把抱孩子的事马上告诉丈夫呢?这次“沉默”是桑娜在试探丈夫的态度。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品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更好地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学习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更大胆些,让孩子们能大胆猜测、大胆实验、大胆求证、大胆发言。在教学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时。对数字“1、2”的排列、组合,学生很快能理解,并准确找出“12、21”两个数。而对数字“1、2、3”进行排列实践时,就不尽然了。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放手,把同桌学生分三人一组,分工排列,让两名学生摆数,一名学生记数。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排列原则。在此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大胆实践,让学生能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逼”着学生“独立”,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其合作创新精神。
四、合理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教学活动正逐步丰富多彩。就农村学校而言,更多的学校还不能实现现代多媒体的教学。因此,选择合适的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农村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不同,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应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来选择媒体。如小学生的认知以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记忆力很强,但是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挂图、模型、幻灯片、录像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达到辅助教学。当然,教学媒体只是教学策略中的一个因素,广大农村教师不应以此条件的薄弱而放弃,应就周围条件合理选择,适当运用。这样方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