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反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反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几乎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目标,而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注与落实则相对甚少。
  笔者现以“数与形(例1)”为例,谈谈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课标要求的落实。

一、任务驱动,在操作中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
  师:这里有一些小正方形(出示杂乱的16个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你能不能重新分一分,摆一摆,让我们更加容易地看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出示活动要求:
  ①同桌合作:分一分、摆一摆。
  ②想一想:根据你们的摆法可以写出哪个算式?
  (生自主探究、摆拼)
  反馈: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算式和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交流。
  生:我发现每次增加的那个奇数就是最外层“┓”的个数。
  生:我发现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师:那么,3 5 7是不是等于32呢?
  生:不对,应该是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就等于几的平方!
  师:这些平方数也叫正方形数!
  【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在此环节中,学生发现了边长为4的正方形可以写成“1 3 5 7=42”这样的算式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想到了什么新问题呢?”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提出问题,很多学生想到了“不同边长的正方形是否也可以写出这样的算式?”学生有了提问的机会,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发现了规律。从而打通了“式”“数”和“形”之间的联系。

二、巧设习题,在困惑中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
  师:请看大屏幕。
  ①1 3 5 7 9 11 13 15=( )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到了怎样的一个大正方形?
  生:这里有8个连续的奇数,就是82,我想到了一个边长是8的正方形。
  师: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再看大屏幕。
  ②1 3 5 7 …… ( )=202
  师:括号里应该填多少?请你在练习纸上先做一做。
  反馈:
  生:他是想到了图形,20表示大正方形边长上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最后这个奇数表示最外层拐角个数,20×2是正方形两条边上的个数,有一个小正方形多算了,所以要减1。(课件动态出示图5)
  师:看来借助图形就能把道理讲明白,那么大正方形最外层的“┓”个数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小结得出:最外层“┓”个数=正方形边长×2-1
  师:继续看大屏幕,如果加到“2017”呢?
  ③1 3 5 7 …… 2017=( )2
  师:同学们都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2017 1)÷2,我还是借助图形,2017表示正方形最外层的拐角个数,( )里的平方数就是正方形边长上小正方形的个数,2017加了1之后才是两条完整的边长,除以2就算出了一条边长上小正方形的个数!
  【思考】逐步提升习题的难度,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学生在挑战性习题中遭遇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着这位同学的作业,你又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学生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于是,借助图形发现正方形中“┓”的个数与边长的关系就变得有价值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均基于迫切的现实需要,学生感受到了以形助数的价值。

三、回顾“问题”,在交流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图形,研究了连续奇数相加的问题,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呢?同桌交流交流!
  生:连续偶数相加会有什么规律呢?
  生:连续偶数相加会不会也是正方形数呢?
  生:连续自然数相加会有什么规律呢?
  生:像2、6、10、14……这样加起来会有规律吗?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连续奇数相加的问题,现在你最想研究哪个问题?
  师:同学们希望先研究连续偶数相加的和的规律。那我们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研究:2 4 6 8 10 …… 2018=( )。我们也可以从简单的开始研究。
  (反馈,展示图6)
  师:这个同学的研究过程,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的?
  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从2開
  始,有几个偶数相加,长方形的宽就是几。
  生:其他同学呢?
  生:我还发现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
  生:我发现最外层的“┓”个数÷2就是长方形的宽。
  师:验证一下,都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现在有办法解决“2 4 6 8 10 …… 2018=( )”这个问题了吗?
  生5:2018÷2=1009,所以,2 4 6 8 10 …… 2018=1009×1010
  师:真厉害!像这样的数我们也可以叫作——长方形数!
  【思考】研究了连续奇数相加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对话,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似的数学问题,把学习活动延伸下去。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研究方法迁移过来,在生生问答之间研究了连续偶数相加的问题,深化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展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不断追问,在联想中提出更多问题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研究了连续奇数相加的问题,知道了正方形数,又研究了连续偶数相加的问题,还知道了长方形数,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既然有正方形数和长方形数,会不会有三角形数?
  生:会不会有梯形数?
  生:五边形数呢?
  生:我想知道这些数与形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生:这些数是不是只能配一个形呢,而一个形会不会有其他的数或算式呢?
  ……
  师:你们都很会思考,又提出了这么多新的问题,包括前面提出的“连续自然数相加会有什么规律呢?”“像2、6、10、14……这样加起来会有规律吗?”课后,我们也可以像课堂上这样来研究这些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可以上百度查阅或查阅课外资料。
  【思考】课堂的最后,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价值。教师的继续追问,学生又产生了一个个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变得更有价值和挑战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的目标。
  (浙江省平湖市钟埭中心小学 314200 浙江省平湖市广陈中心小学 314207)
其他文献
【摘 要】有关三角形“作高”难的成因可以从三角形的特点、放置等角度加以分析。基于此,要让学生捕捉到三角形画高的知识本源就是“过直线外一点到对边的垂线”,高的实质就是“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可以采取下列“同化”策略展开教学:用图形研究的一般方式引入,催生同化意味;体验自主画高,捕捉同化灵感;引导视而不见,回归同化源头;深度刻划含义,柔顺二次同化。  【关键词】三角形的认识 高 同化  一说起三角形作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方式。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阐述嵌入电影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体现知识本身的价值,利于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要防止出现本末倒置、影视冲淡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嵌入电影;优化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驱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有一些数学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拓展性和开放性,与“四基”密切相关。教师知道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又纠结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较大,指导上有困难。因此有的教师干脆将这些问题作为弹性作业布置,课堂上也不进行引导,任学生自由发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反复讲、练,直到学生形成解题“套路”。这些皆与儿童的数学理想学习相距甚远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完整认识“线”和“角”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线关系”发生的基点,是学生第一次以“相互”的眼光同时看待两条线;是平面与图形认知发展的节点,为后续进一步定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奠定概念要素基础,标志着图形领域从一维几何转向二维几何;是学生理性认识图形的逻辑起点,学生逐渐要学会用关系的眼光来看待图形特征,用度量的眼光看待图形大小,用辩证的
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以面积单位度量为起点,以转化和推理为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等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效推进学习。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主要内容及作用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面积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又一次认识与学习,也是后续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教材以长方形为基础图形,将平行四边形
人总是在不断的“折磨”中成长得最快。遥想,从收到通知说要上公开课到从景宁上课回来,已有整整26天。在这26天里,用“一波三折”这个词来形容我整个人的心情是再形象不过了。  一、怀揣一份小确幸  在最初时,知晓要上五年级的《折线统计图》,我很迷茫,因为五年级的课程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想到这是一堂重构课,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向五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课堂之后,斯苗儿老师发表了她的看法,果不其然
【摘 要】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一教学内容很适合学生即兴表演。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刻地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不同的运动方式,并由此提出问题,以使学生关注运动方式,产生研究运动方式的心理倾向和动机。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表现性任务设计;即兴表演;平移;旋转  一、亲身表演,体验知识  课前表演:玩转溜溜球。  (一)第一次表演:揭示新知  1.布置任务:演一演
【摘 要】為了让学生体验和尝试建模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拓展课来展开。“不知次品轻重的前提下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拓展课教学就达到了这一目的。学生在经历了推理、猜想、验证,然后再推理、猜想、验证,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归纳猜想;找次品;建模  “找次品”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师都会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进行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突出强调数学学科的特点,也强调教学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因此,寻找数学与儿童思维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成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儿童思维与数学特点之间的关系呢?下面笔者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导入为例,来谈怎样从儿童与数学视角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导入。
【摘 要】小学数学拓展课程作为国家基础课程的校本化补充,需在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1.以“玩”激发兴趣,增强活动体验;2.以操作促思考,丰富活动经验;3.以思辨促感悟,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數学乐高;数学游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需要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