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因声求气”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对中学语文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内涵趣味,从而理解诗意,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关键词:因声求气;诵读教学;古诗词
“因声求气”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声”指文字的节奏、音调平仄、押韵等;“气”就是指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外在言辞的音节声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因声求气”说正确地阐明了文学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对中学语文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诵读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手段,学习古诗词作品,没有声情并茂的诵读,就很难体悟作品的内涵精神。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内涵趣味,从而理解诗意,感受意境,体悟情感,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正途。
一、口唯心诵,感受作品的音韵流转
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决定了朗读的重要性,富于技巧和感情的吟诵,能让读者和听众在音韵流转之间感受诗歌独特的音韵美,从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就要求鉴赏者有一定的诵读技巧,掌握不同作品的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豪放飘逸如《将进酒》,就应该读得慷慨激昂;婉约缠绵如《雨霖铃》,就应该读得舒缓低沉。
在古诗词教学时,朗读水平高的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教给学生诵读的正确方法,朗读水平一般则可播放音频资料或者请擅长朗诵的学生示范朗读。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诵读技巧,而不能让学生盲目地、随意地朗读。
以《声声慢》为例,我在教授这首词时,就特别注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这首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叠字的运用上,我在教学时首先以第一句为例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一口吟出七组叠字,其中“清”“凄”“惨”的声母是塞擦音,“觅”“凄”“戚”的韵母都是舌面元音“i”,这一组叠字的每一个字开口度都比较小,发出的声响细声细气,似乎让我们听到词人深长无奈的叹息。而从平仄和韵脚上看,“寻寻觅觅”的“觅”是仄声,急迫短促,仿佛心中有所郁结,所以只能吟半拍;“冷冷清清”的“清”是平声,鼻音韵,可延长节拍,以营造冷清孤寂的氛围;而“凄凄惨惨戚戚”的“戚”古音是入声,押“i”韵,吟诵时可拖长节拍,表现出一种凄婉至深的情味。学生边听边尝试吟诵,兴趣盎然,并找到了词作后面出现的叠字“冷冷清清”,主动探究这句话的朗读要领。
如此,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受到词作的音韵流转,感受到词作所蕴含的凄惨愁苦之气,进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老师便无须再去赘述女词人的遭遇有多凄凉。
二、因声入境,品味作品的意象诗境
古人在创作时十分重视声音与意象的统一。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作者心中的意象与合乎声律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可见,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能循声而诵,就能够通过文字的声音体察到作者心中的意象,进而进入作品的情境。
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吟诵诗词进入诗境呢?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关键字、关键词,通过意象来理解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等其他手段,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诗的意境。诵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在于读者能够从有限的文字生发出无限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诵读时,能够驰骋想象,全身心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
以《虞美人》为例,我在讲授这首词时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李煜,丰神隽逸,魂系诗书,仙品一般的人物,却被命运之掌推上乱世的前台。可怜绝代才子,遂成薄命君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悲怆凄婉的愁
和刻骨铭心的泪。”然后播放邓丽君的
《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学
生跟着旋律默诵歌词,在理解词作情感
的基础上,学生自觉开始吟诵。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真切体会到诗人情感,并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其深刻的内蕴。
三、含英咀华,体悟作品的生命情感
诗歌是表情的文学,它的使命在于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果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根据情感的变化处理诵读节奏和声调高低,就能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不知不觉感悟到诗人内在的情感。
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所读文本的情感。朗读需要依赖理解,朗读又能促进理解,“因声求气”指导下的朗读,既是读者理解文本的方式,又是读者与作者情感交融的过程。如果要读出感情,就一定要与咀嚼文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通过揣摩关键词,挖掘字词所蕴含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怀。此外,知人论世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的身世、处境和创作背景,进而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再者,要注意把握诗词的意象特征,关注诗词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会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可根据景物的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让声韵的节奏体现情感的节奏。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我在教授这首词时,以吟诵涵泳、揣摩品味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受苏轼的感慨和情怀。首先让学生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若你置身其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意象,为“入情”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这首词在诗词韵律上的特色,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和想象词人在滔滔江水前由古及今、由人及己的复杂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词、关键句,并展开相关的联想想象,披文入情,通过还原生活场景,品悟词人情怀。上阕,提示学生扣住“乱”“穿”“惊”“拍”“卷”等关键词,反复品读,力求突出景物雄奇壮阔的特点,感受苏词的豪迈之风;下阕,
抓住“笑”“梦”等关键词,“多情应笑我”,谁笑?为什么笑?“人生如梦”,什么梦?包含怎样的情思?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就如同在和词人对话,学生也能够通过反复的吟诵、揣摩和想象来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超脱旷达的情怀。
刘大櫆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因声求气”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对古诗词鉴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吟诵涵泳,我们应该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是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关键词:因声求气;诵读教学;古诗词
“因声求气”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声”指文字的节奏、音调平仄、押韵等;“气”就是指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外在言辞的音节声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因声求气”说正确地阐明了文学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对中学语文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诵读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手段,学习古诗词作品,没有声情并茂的诵读,就很难体悟作品的内涵精神。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内涵趣味,从而理解诗意,感受意境,体悟情感,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正途。
一、口唯心诵,感受作品的音韵流转
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决定了朗读的重要性,富于技巧和感情的吟诵,能让读者和听众在音韵流转之间感受诗歌独特的音韵美,从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就要求鉴赏者有一定的诵读技巧,掌握不同作品的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豪放飘逸如《将进酒》,就应该读得慷慨激昂;婉约缠绵如《雨霖铃》,就应该读得舒缓低沉。
在古诗词教学时,朗读水平高的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教给学生诵读的正确方法,朗读水平一般则可播放音频资料或者请擅长朗诵的学生示范朗读。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诵读技巧,而不能让学生盲目地、随意地朗读。
以《声声慢》为例,我在教授这首词时,就特别注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这首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叠字的运用上,我在教学时首先以第一句为例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一口吟出七组叠字,其中“清”“凄”“惨”的声母是塞擦音,“觅”“凄”“戚”的韵母都是舌面元音“i”,这一组叠字的每一个字开口度都比较小,发出的声响细声细气,似乎让我们听到词人深长无奈的叹息。而从平仄和韵脚上看,“寻寻觅觅”的“觅”是仄声,急迫短促,仿佛心中有所郁结,所以只能吟半拍;“冷冷清清”的“清”是平声,鼻音韵,可延长节拍,以营造冷清孤寂的氛围;而“凄凄惨惨戚戚”的“戚”古音是入声,押“i”韵,吟诵时可拖长节拍,表现出一种凄婉至深的情味。学生边听边尝试吟诵,兴趣盎然,并找到了词作后面出现的叠字“冷冷清清”,主动探究这句话的朗读要领。
如此,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受到词作的音韵流转,感受到词作所蕴含的凄惨愁苦之气,进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老师便无须再去赘述女词人的遭遇有多凄凉。
二、因声入境,品味作品的意象诗境
古人在创作时十分重视声音与意象的统一。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作者心中的意象与合乎声律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可见,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能循声而诵,就能够通过文字的声音体察到作者心中的意象,进而进入作品的情境。
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吟诵诗词进入诗境呢?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关键字、关键词,通过意象来理解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等其他手段,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诗的意境。诵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在于读者能够从有限的文字生发出无限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诵读时,能够驰骋想象,全身心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
以《虞美人》为例,我在讲授这首词时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李煜,丰神隽逸,魂系诗书,仙品一般的人物,却被命运之掌推上乱世的前台。可怜绝代才子,遂成薄命君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悲怆凄婉的愁
和刻骨铭心的泪。”然后播放邓丽君的
《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学
生跟着旋律默诵歌词,在理解词作情感
的基础上,学生自觉开始吟诵。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真切体会到诗人情感,并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其深刻的内蕴。
三、含英咀华,体悟作品的生命情感
诗歌是表情的文学,它的使命在于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果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根据情感的变化处理诵读节奏和声调高低,就能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不知不觉感悟到诗人内在的情感。
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所读文本的情感。朗读需要依赖理解,朗读又能促进理解,“因声求气”指导下的朗读,既是读者理解文本的方式,又是读者与作者情感交融的过程。如果要读出感情,就一定要与咀嚼文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通过揣摩关键词,挖掘字词所蕴含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怀。此外,知人论世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的身世、处境和创作背景,进而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再者,要注意把握诗词的意象特征,关注诗词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会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可根据景物的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让声韵的节奏体现情感的节奏。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我在教授这首词时,以吟诵涵泳、揣摩品味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受苏轼的感慨和情怀。首先让学生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若你置身其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意象,为“入情”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这首词在诗词韵律上的特色,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和想象词人在滔滔江水前由古及今、由人及己的复杂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词、关键句,并展开相关的联想想象,披文入情,通过还原生活场景,品悟词人情怀。上阕,提示学生扣住“乱”“穿”“惊”“拍”“卷”等关键词,反复品读,力求突出景物雄奇壮阔的特点,感受苏词的豪迈之风;下阕,
抓住“笑”“梦”等关键词,“多情应笑我”,谁笑?为什么笑?“人生如梦”,什么梦?包含怎样的情思?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就如同在和词人对话,学生也能够通过反复的吟诵、揣摩和想象来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超脱旷达的情怀。
刘大櫆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因声求气”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对古诗词鉴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吟诵涵泳,我们应该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是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