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编课本剧,激发小组兴趣;利用歌曲、品味歌词的意境;运用图片、影视剧,形象逼真,引起兴趣。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使语文生本课堂“趣味盎然”、“激情飞扬”。
【关键词】语文生本课堂小组合作情景情感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0-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联系也得当,学生也能听懂,效果也不差,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激情澎拜、优美生动的课文被讲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缺少情感,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苗圃,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今天生本课堂的需要。所以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激情飞扬”,才能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笔者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吸收了一点尝试。
一、创编课本剧,激发小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结合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因此,可让学生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地让学生动,让学生乐。如学习《核舟记》这篇文章,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如果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解课文,理解背诵起来恐怕有不少困难。因此,我提醒学生说:“请大家再自己看书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课文,一会儿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来表演这段内容,从小组中选出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佛印、鲁直。看哪位学生表演得最形象,哪个小组表演得最活跃。”话音刚落,学生可来了兴趣,都生怕自己、小组表演得不好,都积极准备。一会儿便请了一个小组中的三位同学上台表演。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都忍不住,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台上台下,“导”得热闹,“演”得认真。如课文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低衣褶中”,学生不好理解,我就让“东坡”“鲁直”平坐上讲台,“东坡”在右,弯曲竖起右腿,“鲁直”在左,弯曲竖起左腿,他们各自的另一腿紧挨着,被他们的衣服遮住了。这样表演,学生对此句完全理解了。讲到佛印可提醒学生联系《西游记》中的如来,学生表演得很形像。这样通过五个小组来表演,选出了表演得最形象的小组。看着学生们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不由得临时布置一道作业:回家后以床为船板,当一回佛印。这样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从而学生把课文也很快背了下来,效果真是不错。
又如,在讲《学弈》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两位弟子不同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这样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文言文语言,文言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而在这堂课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充当导演,却让学生充当演员,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为主题”的新理念。可见,课堂上通过有兴趣的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光彩,充满情趣,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利用歌曲、品味歌词的意境。
在给学生上诗歌鉴赏课时常用歌曲来给课堂添彩,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积极性。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是让学生先听这一首歌,随后学生立刻被歌声吸引住了。然后,可趁热打铁,问这首歌好听吗?说的意思大家能明白吗?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学唱这首歌,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词加深了印象。这样利用小组互相提问题,互相回答,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激趣中促进了理解,悟思中尝到了喜悦。
三、运用图片、影视剧,形象逼真,引起兴趣。
如讲《观潮》一文时,可出示潮来时潮水不同形状的图片,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从小组中选出3-5个同学,让学生用原文句子给每张图片命名,看哪个小组做的比较好,这样学生认真看原文,对照图片,生怕自己错了。最后分别给几张图片写上“方起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渐进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些图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每个小组争先恐后,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去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又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集,让学生感受影视剧和小说对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不同。然后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课堂,没有哪个同学说不喜欢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语文生本课堂上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若能依据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合理、恰当地创设激趣,就能渲染气氛,激发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趣,增强效果,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不断地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钱威主编)
3.鲁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
【关键词】语文生本课堂小组合作情景情感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0-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联系也得当,学生也能听懂,效果也不差,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激情澎拜、优美生动的课文被讲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缺少情感,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苗圃,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今天生本课堂的需要。所以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激情飞扬”,才能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笔者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吸收了一点尝试。
一、创编课本剧,激发小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结合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因此,可让学生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地让学生动,让学生乐。如学习《核舟记》这篇文章,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如果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解课文,理解背诵起来恐怕有不少困难。因此,我提醒学生说:“请大家再自己看书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课文,一会儿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来表演这段内容,从小组中选出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佛印、鲁直。看哪位学生表演得最形象,哪个小组表演得最活跃。”话音刚落,学生可来了兴趣,都生怕自己、小组表演得不好,都积极准备。一会儿便请了一个小组中的三位同学上台表演。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都忍不住,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台上台下,“导”得热闹,“演”得认真。如课文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低衣褶中”,学生不好理解,我就让“东坡”“鲁直”平坐上讲台,“东坡”在右,弯曲竖起右腿,“鲁直”在左,弯曲竖起左腿,他们各自的另一腿紧挨着,被他们的衣服遮住了。这样表演,学生对此句完全理解了。讲到佛印可提醒学生联系《西游记》中的如来,学生表演得很形像。这样通过五个小组来表演,选出了表演得最形象的小组。看着学生们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不由得临时布置一道作业:回家后以床为船板,当一回佛印。这样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从而学生把课文也很快背了下来,效果真是不错。
又如,在讲《学弈》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两位弟子不同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这样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文言文语言,文言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而在这堂课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充当导演,却让学生充当演员,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为主题”的新理念。可见,课堂上通过有兴趣的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光彩,充满情趣,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利用歌曲、品味歌词的意境。
在给学生上诗歌鉴赏课时常用歌曲来给课堂添彩,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积极性。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是让学生先听这一首歌,随后学生立刻被歌声吸引住了。然后,可趁热打铁,问这首歌好听吗?说的意思大家能明白吗?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学唱这首歌,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词加深了印象。这样利用小组互相提问题,互相回答,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激趣中促进了理解,悟思中尝到了喜悦。
三、运用图片、影视剧,形象逼真,引起兴趣。
如讲《观潮》一文时,可出示潮来时潮水不同形状的图片,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从小组中选出3-5个同学,让学生用原文句子给每张图片命名,看哪个小组做的比较好,这样学生认真看原文,对照图片,生怕自己错了。最后分别给几张图片写上“方起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渐进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些图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每个小组争先恐后,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去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又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集,让学生感受影视剧和小说对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不同。然后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课堂,没有哪个同学说不喜欢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语文生本课堂上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若能依据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合理、恰当地创设激趣,就能渲染气氛,激发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趣,增强效果,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不断地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钱威主编)
3.鲁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