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情趣 雕琢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珠鸟》一文写出了“我”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妨着意于文章情趣,努力雕出精彩。
  一、问情在何处?情在娓娓细语中
  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可触可摸。教师于此引导,让那一丝柔柔的情如清风细雨滋润心田,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阅读中你是否感受到作者对鸟的情感,对鸟的喜爱?对这种情感,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加以展示的?
  生1:是的,作者是深爱着鸟儿的。这种爱,不是仅仅附着于口头,而更多地体现于实际的行动中,这行动给人的是一种柔柔的感觉,是如此的温馨。所以,作者在行文时显得不疾不徐,在娓娓的细语中,情感得到宣泄,并得以浓郁。
  生2: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珍珠鸟是多么的用心,“我把它挂在窗前”,还“用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我”细心照料着它,“很少扒开”就是具体的体现。“渐渐地敢伸出脑袋瞅瞅我”可以说是珍珠鸟迈出了“信任我”的第一步。
  生3:“更小哟,雏儿!”语气中多少喜气,多少爱意,虽朴实却有味。
  生4:是的,“我”对珍珠鸟的爱本就深,随着交往,这种情也在不断加深,我不伤害它,它自然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亲昵动作,“挨近”之后是“蹦”,是“俯”,是“偏过脸瞧瞧”,当见“我只是微微一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作者就这样于娓娓的叙说中剥离着故事,深化着情感,直至出现珍珠鸟敢于“趴在我的肩头睡着”这一让人倾心的情景。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难怪作者有如此温馨的感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可以说,这种“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取的,这需要你的付出。只有有了如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会有鸟对人不一样的情,不一样的“信赖”,才会出现鸟与人的一体,也才能享受到那份美好的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脉络梳理文章的内容,在交流中反复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进而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感悟。
  二、思趣在哪里?趣在用笔之巧妙
  作者不仅能注意情的抒发和表达,还能显示出让人为之心动的“趣”,这种趣容易吸引住学生,粘住学生。教师于此用功,可以使学生怡心且益智,在激发出无限趣味的同时,得到智慧的熏染。
  师:作者在抒发对鸟的情感的同时,还从中显示出诸多的情趣,让人觉得颇有意思,你在感受时注意其中的趣了吗?
  生1:是的,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珍珠鸟体如其名,有着玲珑小巧的形体,“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让人感觉到这珍珠鸟是多么的小。“一个小脑袋”,“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不仅小且小的漂亮,多么的有趣,惹人喜爱。
  生2:它是那样顽皮,也十分有趣。从“挨近”到“蹦来蹦去”的一系列的动作就可以显示,似乎这珍珠鸟也有了人的灵动和思维。
  生3:与鸟相伴的日子同样也是富有情趣的。它带给我愉悦,带给我亲近的情意,温馨的画面:“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也带给我新奇的感受……
  教师着眼趣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不断去体味思考,因趣而情生,因情更有趣,怡心益智的结果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设计求匠心,“境界”让人为之称道
  感其趣,悟其情,自然离不开教师独出匠心的引导。匠心来自何处?这匠心体现在导语的设计上,情景的营造里,有效的过渡、合理的点拨与延伸拓展的训练中。
  1.精彩导语细细磨。“我们都有过急走追黄蝶、意欲捕鸣蝉的经历,也曾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而心仪,但也许更多的是对鸟的情感。且不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些诗句带给我们的享受,哪个同学没有玩鸟、捕鸟的经历?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珍珠鸟,体会一下作者对珍珠鸟的感情。”设计富有魅力的导语,唤醒学生曾经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情趣,让学生进得来。
  2.巧用资源得精彩。师:当我们读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难道在做梦?”之时,我们的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这画面是如此的让我们心动,那么,你愿意想一想鸟儿的梦是怎样的吗?假如让你给这幅画起一个名,你会给出怎样的名称?学生得此激发,必然会积极去想,精心去拟,就会有诸多的创造,呈现诸多的精彩。再如,师:书上有一幅插图,你看看是和文中哪些部分的文字相吻合的?“我只是微微一笑”,你觉得作者在笑什么?这样,利用插图让学生去想一想,注意充分挖掘课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仔细观察的机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感受,当然学生也会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地表达,还你以精彩。接着播放“爱之罗曼斯”的音乐,让学生在袅袅的乐声里朗读课文,进入那令人醉心的境界,必会陶醉其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柔柔的爱心,蜜蜜的情谊,体会到小鸟的幸福,作者的幸福。
  当我们巧施匠心,精妙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积极去感受,自觉去探讨,那么学生的情感将得以熏染,学生的心智能得到提升,学生的能力将得到锻炼,得以发展,精彩必然纷呈。
其他文献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  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
【摘要】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基于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明确单元核心任务;要适时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要适当提供与学习任务群高度关联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带动学生深度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写话的梯子,降低写话的难度。  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我发现,若能及时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借读促写,以写助读,激发他们的写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确实,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找准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悟美呢?  一、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一)欣赏景色美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課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即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特别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中,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些语文課越教越大、越教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