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创建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ragame_lu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课前的休息状态逐渐转入学习状态,通过情境创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前后知识之间以情境为桥梁,建构起知识的联系性。但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教师所选择的情境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乎接受的,通常应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并与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作对比,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光靠教师的说和学生讨论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而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罪恶行径,效果更为明显。
  二、优化目标,促进达成度
  目标越明确,达成度越高。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课文阅读,还是作文写作,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生的感觉器官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刺激,只能在单一反应中对知识进行机械式的背诵记忆。而以情境为基础,将教学目标溶于情境中,且以多种外界刺激来促使学生逐步走向目标,就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以四年级上册《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之一为“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虽然文章中文辞优美,但如果只是通过对文章的句子和段落来进行分析,学生头脑中无法建构起张家界风景的“迷人”意境。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张家界“山多、山高,山千姿百态”的过程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金鞭岩、黄狮寨、金鞭溪”等景色,让学生在感官刺激下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张家界风景的迷人,这样,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
  三、创设氛围,调节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听就是记,除了写就是背,而说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教师的权威依旧束缚着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新课改提倡以探究性自主学习模式来构建课堂,活动和问题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旋律。在此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不可或缺。利用情境教学,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师者”和“学生”的关系,而是充当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一旦师生关系从“纯粹的师生关系”中解脱出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交流和沟通就会更自由。同样是在《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中,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当导游来介绍张家界。此时,教师就成了“游客”,当学生介绍(根据课文进行介绍)时,游客(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来介绍)来询问导游(学生),学习本身变成了一种实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了培养,教师也从“教”的窠臼中摆脱了出来,教学效率会更佳。
  四、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四位一体而不可分割的。听和说是读和写的基础,读和写是听和说的提升,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四者融为一炉,从而激活课堂,还需从情境创设上下工夫。
  就听而言,借助情境,学生听的途径增多,听的范围扩大,听的内容自然得到了丰富。如教学中,教师要描述水声、风声是甚为困难的,而借助多媒体,学生能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声音,从而形成丰富的意象。而在说的活动中,借助情境,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来进行描述。如在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荷花图,学生对荷花的绿、白、嫩黄的颜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说起来也轻松许多,在美轮美奂的图片和轻音乐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受。
  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用是甚为明显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凭借文字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来获得对文本意思的理解,而借助情境,教学中可将学生带入情景交融的文本情境中,使学生在感受中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促进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如在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草丛间观察那些细小的动植物活动较为困难,哪怕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也不见得会有多好效果。但借助情境,教师可利用视频功能,将视频进行放慢和放大,此时草丛间的动物活动清晰可见,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阅读课文,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这样的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至于作文中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拓宽他们的写作范围也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将得到较大改观,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情境创设并不等于单纯使用多媒体,也不等于在教学中将课堂甩手给学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绿色评价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创新。它弱化了评价的等级划分和筛选功能,放大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分享学生快乐的蜜,使课堂教学充满希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赏识性评价,催生学生学习的动力  “赏识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思维的提升,要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么“抢注”思维,让优等生直接替代,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的结论,肤浅地感悟和体会,使课堂难有真正的语文思考,更无法触动学生的语文情感之弦。这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激活语文思维,彰显思维的厚度。那么,该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能呢?我为
在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热闹异常,看起来一派繁荣的自主探究之象。由此,默读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遭遇了冰冷的舍弃。其实,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解读文本内涵,具有同朗读一样的功效,也是不可或缺的。默读引导在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默读引导呢?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
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情趣的课文,如《放小鸟》《乌鸦喝水》《小松鼠找花生果》《小动物过冬》《小鹰学飞》《变色龙》《金蝉脱壳》《人类的“老师”》等。其实谈到生命情趣,课本中还有很多。在这里,笔者以动物为例,谈一谈生命情趣的教育。  一、以心观心,体验生命的意义  以心观心,可以在静观默察中,在对动物的观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这样,孩子们在内心捕获了快乐与理趣。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呵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  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
【摘要】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基于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明确单元核心任务;要适时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要适当提供与学习任务群高度关联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带动学生深度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