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教材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开发者,通过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的13条课程标准,研读新教材,概括出新教材内容:一个核心知识:区域;两个基本工具:地图和地球仪;三种研究方法:认识区域、认识城市及社会调查;四条学习线索:空间、时间、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让学生掌握此“一两三四”,学生就拿到了一把学习地理的金钥匙,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区域地理;自主学习;学习方法
人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得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向人们发出警告: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它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掌握学习方法。可见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两个“法”的意思是不同的。前一个“法”是规律的意思,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的教学也有其规律可寻,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实施课堂教学。这里所说的教学规律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否则就会变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后一个“法”当以“方法、方式”理解,是具体的以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即不要固守教材,墨守成规,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作相应的调整、增减。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无论是在内容、编写体例,还是在教学程序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为地理教学改革创造了契机。如何活用新教材,使教材内容转化为使学生愿学、易学,最终能让学生自学呢?
一、调整教材教学顺序,变归纳法为演绎法
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我对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新教材的编排是大部分采用归纳法。先学习具体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基本工具和学习方法。这种编排对学生的基础要求高,基于小学已经学过,并有丰富的知识。它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究而得出总结。而初一学生实际情况是小学只零散地学习部分地理知识,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教师仅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和备课,感觉到难度大,教材比较混乱,出现了种种抱怨。如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在完成七大洲的分布的活动内容时,学生对赤道、东西半球的概念模糊,第二课自然环境中气候的类型,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更是晕头转向。原因是学生没有学过地球仪的内容,对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热量带的分布知识处于真空,探究谈何容易呢?如果教师固守教材,墨守成规,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作相应的调整、增减,何谈教学效果呢?我大胆的调整了教材学习顺序,变归纳法为演绎法。
如对认识区域的两个工具的学习。我首先学习综合探究二,掌握认识区域的一个基本工具:地球仪。让学生理解经线、纬线的概念,经度、纬度划分的方法以及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在次基础上学习五带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然后再学习第一课“地图的语言三要素”,学生的学习就易学多了。最后学习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而掌握认识区域的另一个工具:地图。地球仪、地图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是勿容质疑的,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两个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了教材活动内容的有效性。
二、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先学习综合探究三认识区域的方法。以南非为例,让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一般分为四步,即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区域的發展。教师每一步都要讲解到位,如位置,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角度分析。
在总体上介绍方法后,教师先选取家住平原的一个区域按方法示范讲解(即由总到分),如:
湄公河平原
1.位置:经纬度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低纬度、处于热带。相对位置:在亚洲南部的中南半岛上,东临南海,西临泰国湾。
2.自然条件: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势低平;河流:河网密布;土壤:肥沃
3.生产生活特点:水稻生产,精耕细作,稻作文化
4.启示:自然条件决定人文特色,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后学生模拟学习,通过十一个典型区域的反复实践尝试,学生能非常悉练地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第四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先学习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让学生认识城市的方法。然后学生模拟学习,通过五个城市的演练,掌握学习城市的方法。
学生在知识铺垫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既能增强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又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能够根据课题的需要自己读书读图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学习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此时,我经常说,我已经不是大家的老师了,我只是我们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三、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空间感知能力”,对大洲大洋、气候、经纬网、地图三要素、地形、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等教学,我会把教学进度放得慢一些,让学生消化。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才能学会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不仅地理知识要丰富,还要上课要生动、有趣、能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键词】 区域地理;自主学习;学习方法
人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得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向人们发出警告: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它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掌握学习方法。可见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两个“法”的意思是不同的。前一个“法”是规律的意思,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的教学也有其规律可寻,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实施课堂教学。这里所说的教学规律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否则就会变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后一个“法”当以“方法、方式”理解,是具体的以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即不要固守教材,墨守成规,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作相应的调整、增减。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无论是在内容、编写体例,还是在教学程序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为地理教学改革创造了契机。如何活用新教材,使教材内容转化为使学生愿学、易学,最终能让学生自学呢?
一、调整教材教学顺序,变归纳法为演绎法
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我对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新教材的编排是大部分采用归纳法。先学习具体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基本工具和学习方法。这种编排对学生的基础要求高,基于小学已经学过,并有丰富的知识。它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究而得出总结。而初一学生实际情况是小学只零散地学习部分地理知识,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教师仅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和备课,感觉到难度大,教材比较混乱,出现了种种抱怨。如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在完成七大洲的分布的活动内容时,学生对赤道、东西半球的概念模糊,第二课自然环境中气候的类型,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更是晕头转向。原因是学生没有学过地球仪的内容,对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热量带的分布知识处于真空,探究谈何容易呢?如果教师固守教材,墨守成规,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作相应的调整、增减,何谈教学效果呢?我大胆的调整了教材学习顺序,变归纳法为演绎法。
如对认识区域的两个工具的学习。我首先学习综合探究二,掌握认识区域的一个基本工具:地球仪。让学生理解经线、纬线的概念,经度、纬度划分的方法以及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在次基础上学习五带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然后再学习第一课“地图的语言三要素”,学生的学习就易学多了。最后学习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而掌握认识区域的另一个工具:地图。地球仪、地图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是勿容质疑的,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两个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了教材活动内容的有效性。
二、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先学习综合探究三认识区域的方法。以南非为例,让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一般分为四步,即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区域的發展。教师每一步都要讲解到位,如位置,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角度分析。
在总体上介绍方法后,教师先选取家住平原的一个区域按方法示范讲解(即由总到分),如:
湄公河平原
1.位置:经纬度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低纬度、处于热带。相对位置:在亚洲南部的中南半岛上,东临南海,西临泰国湾。
2.自然条件: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势低平;河流:河网密布;土壤:肥沃
3.生产生活特点:水稻生产,精耕细作,稻作文化
4.启示:自然条件决定人文特色,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后学生模拟学习,通过十一个典型区域的反复实践尝试,学生能非常悉练地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第四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先学习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让学生认识城市的方法。然后学生模拟学习,通过五个城市的演练,掌握学习城市的方法。
学生在知识铺垫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既能增强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又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能够根据课题的需要自己读书读图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学习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此时,我经常说,我已经不是大家的老师了,我只是我们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三、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空间感知能力”,对大洲大洋、气候、经纬网、地图三要素、地形、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等教学,我会把教学进度放得慢一些,让学生消化。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才能学会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不仅地理知识要丰富,还要上课要生动、有趣、能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