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
《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教学片段:
师:(播放钢琴曲)教师激情导入,问题集中在“美”上,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的美呢?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美在哪儿?”“从哪个词能看出美来?”“你能读出美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起来)
师:你还可以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看出乡下人家的美呢?
生:天边的晚霞,傍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美在哪儿?”“从哪个词能看出美来?”“你能读出美吗?”
(学生无可奈何地读起来)
……
渐渐地,学生读得一遍不如一遍,美的感受荡然无存。课的结尾,教师拓展:“你们在乡下还感受到了哪些美呢?”学生趴在桌上东倒西歪,无言以对。
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是“接受性的”和“一读自明的”,或是“课文内容说明式的”。这种从表面到表面的解读,没有找到文本的“发窍处”,文章语言的肌体自然也就“活”不起来,学生思维的摆动幅度很小。这种表层化的阅读教学,把具有生命灵性和生命意义的语文,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语文给埋没了。
建议:
一、解读教材应走进语言
学生亲近语言,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的传达,学生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要让自己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就能使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这对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更具有诱惑力呢?
让学生喜欢读并且能够读好,让学生爱写并且能够写好。这一语文教学目标似乎非常简单,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从人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语言,即指向对语言的使用吸收,掌握一些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语言形式运用规律、技巧,更指向语言所表现的意义、情感。
二、解读教材应走进心灵
语文给了学生“彼岸意识”——站在语言这一岸,照亮心灵视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人的心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行为,并进入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受,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之间自然过渡,掌握表达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形式。
三、解读教材应走进生活
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情感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是一个感悟、体验和生活的过程。诚如李海林先生所说:“语文素养就是人的语言生活所达到的一种修养。”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原本的语言,在感情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拿阅读教学来说,要通过“会悟”和“美读”以及“情境体验”等方式,让“阅读”还原成“生活”。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结尾时,我让学生们思考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用珍惜、负责等十个词语,写一写生命在生活中的状态,写一写心中的感受,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教学片段:
师:(播放钢琴曲)教师激情导入,问题集中在“美”上,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的美呢?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美在哪儿?”“从哪个词能看出美来?”“你能读出美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起来)
师:你还可以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看出乡下人家的美呢?
生:天边的晚霞,傍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美在哪儿?”“从哪个词能看出美来?”“你能读出美吗?”
(学生无可奈何地读起来)
……
渐渐地,学生读得一遍不如一遍,美的感受荡然无存。课的结尾,教师拓展:“你们在乡下还感受到了哪些美呢?”学生趴在桌上东倒西歪,无言以对。
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是“接受性的”和“一读自明的”,或是“课文内容说明式的”。这种从表面到表面的解读,没有找到文本的“发窍处”,文章语言的肌体自然也就“活”不起来,学生思维的摆动幅度很小。这种表层化的阅读教学,把具有生命灵性和生命意义的语文,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语文给埋没了。
建议:
一、解读教材应走进语言
学生亲近语言,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的传达,学生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要让自己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就能使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这对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更具有诱惑力呢?
让学生喜欢读并且能够读好,让学生爱写并且能够写好。这一语文教学目标似乎非常简单,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从人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语言,即指向对语言的使用吸收,掌握一些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语言形式运用规律、技巧,更指向语言所表现的意义、情感。
二、解读教材应走进心灵
语文给了学生“彼岸意识”——站在语言这一岸,照亮心灵视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人的心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行为,并进入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受,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之间自然过渡,掌握表达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形式。
三、解读教材应走进生活
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情感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是一个感悟、体验和生活的过程。诚如李海林先生所说:“语文素养就是人的语言生活所达到的一种修养。”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原本的语言,在感情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拿阅读教学来说,要通过“会悟”和“美读”以及“情境体验”等方式,让“阅读”还原成“生活”。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结尾时,我让学生们思考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用珍惜、负责等十个词语,写一写生命在生活中的状态,写一写心中的感受,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