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形势下,本文试图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笔者提出 “民主备课,民主讲课,民主评价”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普遍参与,师生以民主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自主;探究;民主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因此,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民主观念:沟通师生心灵,建立互助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让每个学生真正走向实质性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形势下,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给学生创造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本文进行了以下一些探讨。
一、由教师单方备课向学生普遍参与的“民主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方式只是教师自己参与,唱“独角戏”,而将备课视为学生的禁区,剥夺学生直接参与教材学习的权利,学生上课只有听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备课中来,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自由,享有对教法、教学内容等等的建议权,甚至表决权;做教材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备课,学生遇到问题时深入到图书馆、阅览室,或者上网查找资料,互相交流备课心得,精心设计教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过去教授本文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文内容只是一知半解,而采用“民主备课”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教参上提供的“文章通过伊索寓言和现代社会人事的比较,说明社会复杂得很,如果人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这个中心有了新的认识: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纯朴、谦和、诚信、无私的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另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民主备课”这种方式,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其创作的一些风格,对钱钟书及其作品大体上做到了“知人论世”,为以后学习其他课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民主备课”这种方式,让学生普遍参与到教材的学习中来,在广泛的备课交流中互换了知识、体会,增长了见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民主备课”的形式与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师生共同参与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或学生分小组讨论备课等等。学生在参与备课时,如果遇到收集的材料或自己的见解跟教参有出入的地方,在经过同学讨论确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后,可选出代表走上讲台发言,或者学生在自己备课时有新的发现,有独特的体会,也可走上讲台发言(这将在下一部分“民主讲课”中有专门的阐述),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备课成果提供了机会,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双向交流的“民主讲课”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魏书生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地(鼓励)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议。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胆、才、学、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引导学生参与《鸿门宴》一文备课时,学生从教学参考书上了解到:《鸿门宴》主要通过宴会上三起三落的情节,写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将项羽、刘邦两人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对司马迁的笔法大加赞扬。学生在深入备课过程中,却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质疑,认为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存在几处疏漏。我觉得学生的备课很有探究精神,于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学生甲认为:在《鸿宴门》上,司马迁把刘邦的逃走写得十分容易,而项羽这一方竟毫无察觉,这不符合实际。理由有二:第一,当时项、刘两军一触即发,项羽军营戒备森严,对进出的人员必定会严加盘查,樊哙的闯帐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二,范增是个足智多谋之人,不可能不布置防范。学生乙补充说,《鸿门宴》中写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项伯语)项王许诺”,这样写不符合项羽的性格。依据有二:一是从《垓下歌》中看到的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二是当年项羽看秦始皇出巡时曾说“彼可取而代也”,从中可看出项羽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小小的“关中”,何惧之有?……几位登台发言的学生赢得了老师和全体学生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是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成果要给予充分肯定,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有一点价值,就予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其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学生给学生讲课,和教师互换了角色,这不但解放了教师,还锻炼了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去收集材料,或和同学讨论,或与教师商量,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另外,学生给学生讲课,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接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师生双方的交流更加和谐,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
三、由教师单方权威评价向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评价”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转变观念,改变目前只重教师单独评价,学生毫无发言权的现状,努力倡导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评价”模式。
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评价”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以“作文大家评”为例予以说明。在作文的讲评课上,过去只有教师对学生作文优劣进行评价,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而“作文大家评”正是出于打破教师“一言堂”这种局面而进行的,它的目的是让师生共同参与,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评价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每次学生作文后,由教师选取二至三篇写得最好的和一至二篇写得较差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本次作文讲评的样文,分别编上序号,印发给每个学生;学生看完样文后,分别给每篇样文打分,交给所在小组的组长(每个小组由8至10人组成,设组长一个),然后参与小组讨论,指出每篇样文的优缺点;组长算出每篇样文的平均分,并收集本组同学对每篇样文的评价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交给本组推选出的发言代表;上作文讲评课时由各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发言,将本小组对每篇样文的平均分公布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小结,公布自己对每篇样文的评分;学生则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评价,甚至质疑;如果出现学生的评分和教师的评分相差超过6分(以60分为满分)的情况,则由师生重新讨论,看谁评得更准;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作文讲评课的收获,其中也包括被选样文同学的自评。在“作文大家评”的整个过程中,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实现了多方参与的“民主评价”。
当然,“民主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作文、学生讲课等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看谁做得最好,从中借鉴学习。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评价”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师生评价功能,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具体的丰富多样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以饱满的学习激情投入到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去,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模式。达到教学相长,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参考文献:
[1]谭亿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四化"倾向及对策.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5(2).
[2]张勇.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2004(2).
[3]赵宪宇,周仁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解读, 2003(11).
[4]韦志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2003(9).
[5]魏书生文选(第二卷).漓江出版社,1995.
【关键词】自主;探究;民主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因此,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民主观念:沟通师生心灵,建立互助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让每个学生真正走向实质性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形势下,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给学生创造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本文进行了以下一些探讨。
一、由教师单方备课向学生普遍参与的“民主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方式只是教师自己参与,唱“独角戏”,而将备课视为学生的禁区,剥夺学生直接参与教材学习的权利,学生上课只有听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备课中来,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自由,享有对教法、教学内容等等的建议权,甚至表决权;做教材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备课,学生遇到问题时深入到图书馆、阅览室,或者上网查找资料,互相交流备课心得,精心设计教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过去教授本文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文内容只是一知半解,而采用“民主备课”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教参上提供的“文章通过伊索寓言和现代社会人事的比较,说明社会复杂得很,如果人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这个中心有了新的认识: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纯朴、谦和、诚信、无私的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另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民主备课”这种方式,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其创作的一些风格,对钱钟书及其作品大体上做到了“知人论世”,为以后学习其他课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民主备课”这种方式,让学生普遍参与到教材的学习中来,在广泛的备课交流中互换了知识、体会,增长了见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民主备课”的形式与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师生共同参与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或学生分小组讨论备课等等。学生在参与备课时,如果遇到收集的材料或自己的见解跟教参有出入的地方,在经过同学讨论确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后,可选出代表走上讲台发言,或者学生在自己备课时有新的发现,有独特的体会,也可走上讲台发言(这将在下一部分“民主讲课”中有专门的阐述),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备课成果提供了机会,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双向交流的“民主讲课”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魏书生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地(鼓励)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议。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胆、才、学、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引导学生参与《鸿门宴》一文备课时,学生从教学参考书上了解到:《鸿门宴》主要通过宴会上三起三落的情节,写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将项羽、刘邦两人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对司马迁的笔法大加赞扬。学生在深入备课过程中,却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质疑,认为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存在几处疏漏。我觉得学生的备课很有探究精神,于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学生甲认为:在《鸿宴门》上,司马迁把刘邦的逃走写得十分容易,而项羽这一方竟毫无察觉,这不符合实际。理由有二:第一,当时项、刘两军一触即发,项羽军营戒备森严,对进出的人员必定会严加盘查,樊哙的闯帐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二,范增是个足智多谋之人,不可能不布置防范。学生乙补充说,《鸿门宴》中写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项伯语)项王许诺”,这样写不符合项羽的性格。依据有二:一是从《垓下歌》中看到的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二是当年项羽看秦始皇出巡时曾说“彼可取而代也”,从中可看出项羽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小小的“关中”,何惧之有?……几位登台发言的学生赢得了老师和全体学生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是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成果要给予充分肯定,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有一点价值,就予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其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学生给学生讲课,和教师互换了角色,这不但解放了教师,还锻炼了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去收集材料,或和同学讨论,或与教师商量,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另外,学生给学生讲课,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接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师生双方的交流更加和谐,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
三、由教师单方权威评价向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评价”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转变观念,改变目前只重教师单独评价,学生毫无发言权的现状,努力倡导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评价”模式。
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评价”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以“作文大家评”为例予以说明。在作文的讲评课上,过去只有教师对学生作文优劣进行评价,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而“作文大家评”正是出于打破教师“一言堂”这种局面而进行的,它的目的是让师生共同参与,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评价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每次学生作文后,由教师选取二至三篇写得最好的和一至二篇写得较差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本次作文讲评的样文,分别编上序号,印发给每个学生;学生看完样文后,分别给每篇样文打分,交给所在小组的组长(每个小组由8至10人组成,设组长一个),然后参与小组讨论,指出每篇样文的优缺点;组长算出每篇样文的平均分,并收集本组同学对每篇样文的评价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交给本组推选出的发言代表;上作文讲评课时由各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发言,将本小组对每篇样文的平均分公布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小结,公布自己对每篇样文的评分;学生则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评价,甚至质疑;如果出现学生的评分和教师的评分相差超过6分(以60分为满分)的情况,则由师生重新讨论,看谁评得更准;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作文讲评课的收获,其中也包括被选样文同学的自评。在“作文大家评”的整个过程中,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实现了多方参与的“民主评价”。
当然,“民主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作文、学生讲课等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看谁做得最好,从中借鉴学习。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评价”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师生评价功能,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具体的丰富多样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以饱满的学习激情投入到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去,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模式。达到教学相长,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参考文献:
[1]谭亿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四化"倾向及对策.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5(2).
[2]张勇.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2004(2).
[3]赵宪宇,周仁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解读, 2003(11).
[4]韦志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2003(9).
[5]魏书生文选(第二卷).漓江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