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促进文本的深度阅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29118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情境认知理论看来,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将自己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具体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来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实践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建构文本的意义并解决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问题,生成言语实践技能。作为一种情境认知的学习或者作为一种意义建构性的学习,语文深度学习要求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言语实践能力;作为适应文本情境、探究文本深层次问题、生成言语实践作品的综合言语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主体认知情境
  文本阅读是读者在特定情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这个特定情境之一就是主体的言语智能情境。语文教学是发生于真实的课堂环境、条件与氛围,即“课堂情境”中言语实践活动,物质设施(如教室大小,教学设备等)、主体条件(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和教学氛围(主要是由教学互动而产生的情感气氛)。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依据情境的不同和变化来进行即时性调整。以集体备课为例,通过集体备课,不同的教师拥有相同的教案,但这不等于相同的教案对应的每堂课都是一样的。相反,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基于文本,要不断的展开对话,进行思想交流和认知的碰撞。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向未知方向不断挺进的旅程,這段旅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意外发现,并在课堂上被接纳为文本阅读的言语智慧之花。
  在动态生成的意义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的言语技能和言语思维决定了教师必须机智地调整教学预设,随之产生比预设更加恰切的教学生成。因为生成的直接主体应该是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即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教学生成具有明显的主体性。此外,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教学环节逐渐展开而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动态的情情境化的过程将引起言语实践活动一系列的调整与变化。这个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
  要考虑到教学的情境性,不同班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就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因不同班级学生言语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受学生个体言语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就不同。阅读教学活动要做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精彩生成,教师就要做到教学行为随教学情境而变化。以《荷塘月色》的自主阅读为例,从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的问题来看,普通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较浅层次,而实验班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审美解读的较深层次,言语发展水平较高。在“文本审美探究”教学中需要基于教学情境即两个班学生言语发展水平有差异而变化,即针对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教学侧重于审美探究,对于普通班学生的教学要以文本内容理解为起点,逐步到达审美探究。
  二、文本解读要符合文本语境
  文本阅读是读者在特定情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这个特定情境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文本的具体语境。从文本自身的构成来看,文本是情感符号的结晶,从文本的创作来说,情感容易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是联结艺术形象和主体情思的红线。从文本的接受来说,只有以情动人,使阅读主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动,才能收取良好的审美体验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文本,其特点之一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这种审美情思对于文本而言,实际是一种存在于上下文语境中的阅读空白,这种阅读空白仰仗于学生即主体通过语境进行审美想象的认同性或求异性参与填补。在这个意义上,语境使学生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展翅高飞。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搜集并处理文本信息、认识文本世界、发展言语思维、基于言语思维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的过程。同时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之间实施多重深度对话,进行深层次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言语实践学习活动。因此,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上下文语境发现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文本的价值只是在读者借助上下文语境的阅读鉴赏过程中才得以实现的。作为言语实践活动的引路人,语文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文本语言世界的奥妙,要时刻引导学生重视基于语境呈现的形象和情感的感知与把握,注意结合语境对文本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进行积极而富有创意地建构。
  新课标背景下的文本深度阅读教学是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的,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阅读活动作为文本意义不断被阅读主体即学生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见解,应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发表对于文本的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结合语境进行的独立阅读。接受美学也认为,所有的阅读始终是一种再创造和解释。文本中的“空白”是作者召唤读者想象的有意蕴的空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文本“空白”的填补,即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是,这种“多元”是“有界”,这个“界”就是文本呈现的语境。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8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临洮县文峰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和趋势,在医疗系统尚未全面开展。血液作为特殊的临床治疗药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输血领域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血液和服务质量安全、高效的基础。按照WHO全球输血安全战略要求及卫生部《血液质量管理规范》,我们对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探索,以其为临床输血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石油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更加必要。在这样的经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社会道德与现实生活不断发生着碰撞。因此,如何认识和理顺这些矛盾,注重
国家新课程标准修订后,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且处境艰难违背社会公正、危及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进而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弱势群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加快建设
一、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  1.重建精神家园,挖掘文化之宝  由于一些长期遭遇到抛弃的命运,我国的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再一段时间内就容易被当作是封建的糟粕和精神的垃圾被当作糟粕来摒弃的。很多人尤其是小学生当中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就更加少。社会上的一些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这种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之间互相冲突的情况,都会在青少年之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年轻一代的教育问
一、任务驱动型写作概述  传统写作与新型任务驱动型写作有很大的不同,任务驱动型写作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的要求更加明了,方向比较统一,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晰辨别其中的含义,并通过多种途径以及理论认证达到文章撰写的目的。在2015年,“谁更有风采”与“女儿的举报”两篇高考作文引起了探讨,“任务驱动型作文”正式被提出,并明确这种作文模式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影响很大,要保持生态的平衡,生态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持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作用、存在的问题、未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
文言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道德观念、哲学思辨等内容,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记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真正领悟的东西少之又少。教师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其他各家文化在此基础上相互融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了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