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进行语感训练?
一、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
在词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每个词的确切涵义,对词的涵义具有高度的敏感。词是有概括力的,要建立概念和具体事物、状态的联系,才能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合下,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对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注意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如在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浪花》一课时,文中出现了“贝壳”一词。我在课前事先摆放一个小水盆,把河蚌、田螺、河蚬等贝壳动物放入盆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知道河蚌、田螺、河蚬等外面有层坚硬的皮称为“壳”,里面是它们软软的身体,像这些外壳的软体动物称为“贝类”(这些属于淡水贝类,海里有好多好多咸水贝类,如纹蛤、海蛎等)。贝类的外层坚硬的皮叫做“贝壳”。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具体的感受。
二、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怎样让孩子对作者所表达的感受引起强烈的反响呢?如理解《一粒种子》一文中的“舒服”一词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自己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感到舒服?即答出:l、当我跟爸下地干活回来,很累了,往床上一躺,我感到很舒服。2、我浑身骚痒痒的,洗个热水澡后,身子不痒了,我感到真舒服。等等。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小结:像这样,在身体上、精神上感到十分愉快,就用“舒服”来表示。葉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这个论断是非常深刻的。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试验演示、动作表演实际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实质上说,都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地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
三、重视朗读训练
新大纲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小严格训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可以凭语言直觉来判断正误,这样语感就培养起来了。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的视象,这样才能受到感染。感受得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如:指导低年级的孩子朗读,教师应多示范,让孩子跟朗读体味。可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书中描写的人物,事物进行有感情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四、联系比较、训练培养语感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根据教材实际内容,进行联系比较揣摩,从而训练培养语感。
l、把词语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如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文中写小猴子动作的一些词“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追(小兔),引导学生联系词语和生活实际逐一辨识——玉米一穗一穗长得大,长长的,所以用“扛”;桃子比玉米穗小,又容易破,所以用“捧”;西瓜长得大,又圆又滑,所以用“抱”;小兔跑得快,很可爱,所以用“追”。学生通过词语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对词语就能透彻的理解。
2、“替换”与原文比较。如《我是什么》一课中,引导学生推敲词语。
小珠子(雨)→落
小硬球(雹子) →打
小花朵(雪) →飘
这里的三个动词,我们把它们换个位置,能不能说“小硬球”飘下来,“小花朵”打下来?教师指导:小雪花轻轻的,所以用“飘”,读时要轻松些,拖长些;“雹子”最重,大雹子还能伤人和牲口,分量很重,所以用“打”,要读得很有份量,不能用轻飘飘的。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东西用什么词,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很讲究的。
3、“前后改动”与原文比较。如《桂林山水》中有这么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改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很,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学生体会:课文把三个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串句子,写漓江的美,加强了语势,给人印象鲜明、强烈。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培养儿童语感的需要
学生在阅读中,要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再通过再造的想象,再现储存在脑子里的表象。如教学《浪花》一课,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结合观察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让学生观察浪花什么样?想象一个它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发出什么声音。“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又是怎样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语感的质量。
总之,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的培养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一、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
在词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每个词的确切涵义,对词的涵义具有高度的敏感。词是有概括力的,要建立概念和具体事物、状态的联系,才能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合下,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对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注意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如在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浪花》一课时,文中出现了“贝壳”一词。我在课前事先摆放一个小水盆,把河蚌、田螺、河蚬等贝壳动物放入盆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知道河蚌、田螺、河蚬等外面有层坚硬的皮称为“壳”,里面是它们软软的身体,像这些外壳的软体动物称为“贝类”(这些属于淡水贝类,海里有好多好多咸水贝类,如纹蛤、海蛎等)。贝类的外层坚硬的皮叫做“贝壳”。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具体的感受。
二、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怎样让孩子对作者所表达的感受引起强烈的反响呢?如理解《一粒种子》一文中的“舒服”一词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自己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感到舒服?即答出:l、当我跟爸下地干活回来,很累了,往床上一躺,我感到很舒服。2、我浑身骚痒痒的,洗个热水澡后,身子不痒了,我感到真舒服。等等。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小结:像这样,在身体上、精神上感到十分愉快,就用“舒服”来表示。葉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这个论断是非常深刻的。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试验演示、动作表演实际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实质上说,都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地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
三、重视朗读训练
新大纲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小严格训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可以凭语言直觉来判断正误,这样语感就培养起来了。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的视象,这样才能受到感染。感受得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如:指导低年级的孩子朗读,教师应多示范,让孩子跟朗读体味。可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书中描写的人物,事物进行有感情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四、联系比较、训练培养语感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根据教材实际内容,进行联系比较揣摩,从而训练培养语感。
l、把词语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如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文中写小猴子动作的一些词“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追(小兔),引导学生联系词语和生活实际逐一辨识——玉米一穗一穗长得大,长长的,所以用“扛”;桃子比玉米穗小,又容易破,所以用“捧”;西瓜长得大,又圆又滑,所以用“抱”;小兔跑得快,很可爱,所以用“追”。学生通过词语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对词语就能透彻的理解。
2、“替换”与原文比较。如《我是什么》一课中,引导学生推敲词语。
小珠子(雨)→落
小硬球(雹子) →打
小花朵(雪) →飘
这里的三个动词,我们把它们换个位置,能不能说“小硬球”飘下来,“小花朵”打下来?教师指导:小雪花轻轻的,所以用“飘”,读时要轻松些,拖长些;“雹子”最重,大雹子还能伤人和牲口,分量很重,所以用“打”,要读得很有份量,不能用轻飘飘的。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东西用什么词,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很讲究的。
3、“前后改动”与原文比较。如《桂林山水》中有这么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改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很,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学生体会:课文把三个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串句子,写漓江的美,加强了语势,给人印象鲜明、强烈。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培养儿童语感的需要
学生在阅读中,要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再通过再造的想象,再现储存在脑子里的表象。如教学《浪花》一课,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结合观察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让学生观察浪花什么样?想象一个它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发出什么声音。“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又是怎样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语感的质量。
总之,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的培养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