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通过从问题入手,解决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以下将从教师给予学生问题引发思考和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问题;自主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04-02
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而数学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易退难进,因此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既有成功的体验,又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这就要求教师用问题来开启数学学习的大门。数学学习可以通过思考问题来进行辅助。即通过教师给予学生问题思考以及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两个方面进行。
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方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学生们学后即忘正是这一方式的弊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们提出一些合适的问题,并通过引问让学生们的思路紧跟着教学思路,可以增进教学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对比分析等,可以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1.以授课内容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要想使听课效果比较理想,就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些学生听课时漫不经心,对回答的问题无从下手,经常答不到问题的关键点上。所以教师死板地讲授知识,并依靠所谓的课堂秩序来要求学生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是不可行的。学生们以一种被动的心态接受知识,无法实现教学的最佳化。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进行有效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改变教学方式等。教师应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此外,深入浅出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发掘问题的规律。
2.教师要紧紧把握课堂节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学习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切勿只让学生们采用复述的方式去理解与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同学进行分析、发现、和归纳。比如学完切线长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这三个定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只是内分与外分的区别而已。而切割线定理中的一条切线可看作一条割线运动时与圆的两个交点逐渐靠近以至重合为一点,因而这条割线段长相等,它们的乘积就等于切线长的平方。这样做能很快把三个定理统一起来,让同学们理解得快,印象又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利用错误实例,引导学生构建修正和反思。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制造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比较。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进行自我矫正,主动建构知识。
二、给予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条件与环境
问题的形成是一种思维的运作方式。问题能够反映人们思维的活跃度、独立性以及创造能力。好奇意识往往是引发思维动力的源泉,并成为人们主动思维与解决的动力。长期训练就能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的模式。因此,问题的形成与问题的发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意识。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意识至关重要。如何能够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呢?
1.环境释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环境因素对于学生们问题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首先要让学生们产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们处于一种较为放松的状态,进而激发其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们敢问、敢答的能力。
2.在压力中迫使学生进行提问。压力往往是动力的基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长期的传统教育导致了学生们在提问方面存在很大的惰性。很少有学生们自愿去提问,都在期待教师提问,自己回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甚至是一种惰性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时间,特别安排他们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预习等方式,去驱使性的提出问题。
3.让问题成为学生的习惯。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让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提醒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和物提问,例如要测量一条河的宽度,直接测量有困难,那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怎样解决问题呢?很多学生都能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或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同时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数学很有好处,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也使学生习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形成了遇事提出问题的习惯。
4.培养提问以及会问的能力。知识永远学不完,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学到学习方法。问题也是一样,不仅让学生们能够懂得提问的道理,更要学生能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们从平常中看到异常,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而形成提问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当一个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还有什么是他攻克不了的?学习数学难?其实不难,“问题”就是开启数学学习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问题;自主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04-02
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而数学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易退难进,因此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既有成功的体验,又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这就要求教师用问题来开启数学学习的大门。数学学习可以通过思考问题来进行辅助。即通过教师给予学生问题思考以及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两个方面进行。
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方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学生们学后即忘正是这一方式的弊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们提出一些合适的问题,并通过引问让学生们的思路紧跟着教学思路,可以增进教学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对比分析等,可以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1.以授课内容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要想使听课效果比较理想,就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些学生听课时漫不经心,对回答的问题无从下手,经常答不到问题的关键点上。所以教师死板地讲授知识,并依靠所谓的课堂秩序来要求学生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是不可行的。学生们以一种被动的心态接受知识,无法实现教学的最佳化。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进行有效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改变教学方式等。教师应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此外,深入浅出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发掘问题的规律。
2.教师要紧紧把握课堂节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学习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切勿只让学生们采用复述的方式去理解与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同学进行分析、发现、和归纳。比如学完切线长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这三个定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只是内分与外分的区别而已。而切割线定理中的一条切线可看作一条割线运动时与圆的两个交点逐渐靠近以至重合为一点,因而这条割线段长相等,它们的乘积就等于切线长的平方。这样做能很快把三个定理统一起来,让同学们理解得快,印象又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利用错误实例,引导学生构建修正和反思。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制造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比较。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进行自我矫正,主动建构知识。
二、给予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条件与环境
问题的形成是一种思维的运作方式。问题能够反映人们思维的活跃度、独立性以及创造能力。好奇意识往往是引发思维动力的源泉,并成为人们主动思维与解决的动力。长期训练就能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的模式。因此,问题的形成与问题的发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意识。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意识至关重要。如何能够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呢?
1.环境释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环境因素对于学生们问题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首先要让学生们产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们处于一种较为放松的状态,进而激发其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们敢问、敢答的能力。
2.在压力中迫使学生进行提问。压力往往是动力的基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长期的传统教育导致了学生们在提问方面存在很大的惰性。很少有学生们自愿去提问,都在期待教师提问,自己回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甚至是一种惰性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时间,特别安排他们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预习等方式,去驱使性的提出问题。
3.让问题成为学生的习惯。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让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提醒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和物提问,例如要测量一条河的宽度,直接测量有困难,那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怎样解决问题呢?很多学生都能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或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同时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数学很有好处,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也使学生习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形成了遇事提出问题的习惯。
4.培养提问以及会问的能力。知识永远学不完,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学到学习方法。问题也是一样,不仅让学生们能够懂得提问的道理,更要学生能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们从平常中看到异常,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而形成提问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当一个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还有什么是他攻克不了的?学习数学难?其实不难,“问题”就是开启数学学习大门的钥匙。